如果孩子的班主任突然
在家长微信群里发言
要求所有家长扫二维码支付。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扫码,输入金额,支付...
一次付清。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班主任可能是个冒名顶替者。
01
典型案件
2月8日下午,顺德的黄老师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里看到,“班主任”已经发布消息,称需要收取418元购买学习资料。
看到“班主任”发来的通知,名字和头像都没问题。群里几个家长相继转账。黄先生看其他家长都在交钱,就交钱了。
但黄老师发现,这个“班主任”并不是他的好友,他已经把老师加为微信好友了。黄先生意识到有犯罪分子混入了该团伙,立即报警。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02
常规分析
一个
潜在进入群体
骗子通过各种手段,冒充家长潜入微信群或QQ群,潜伏在里面,窃取家长、班主任、班级的信息,摸清班主任的活动规律,找出诈骗的“时间差”。
2
发布假消息
利用骗子上课或批改作业不接触手机的“黄金时间”,利用事先克隆的“班主任”账号实施诈骗,私下或群发各种收费信息,要求家长尽快完成转账。
三
消失的群体
骗子还会用其他账号冒充个别不活跃的家长,在克隆班主任发出收款信息后回复“已转账”“已付款”来迷惑人。收到钱后立即退群。真正的班主任上线后,骗子已经退群消失了。
03
反作弊技巧
01.
作为父母
不要随意透露群号和二维码,留好老师的电话。不要轻信班级群里群发或私信的收费信息,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核实,不要盲目转账缴费。
02.
作为一名班主任
定期查看自己班级群和家长群的成员情况,严格执行实名制,尽快清除身份不明者。同时,将QQ群、微信群设置为“审批后方可入群”,将入群方式设置为“要求身份认证”,关闭“允许被搜索”按钮。
03.
作为一所学校
要定期在校园内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活动,规范收费渠道,尽量避免以班级群为单位收取教学费,增强全校师生和家长的防骗意识。
试图识破骗子的诡计。
其实并不难。
因为无论诈骗手段如何变化。
重点离不开“钱”字
现在是开学季。
骗子可能会乘机作案。
学生、家长、老师都要提高警惕。
防止被骗!
来源|顺德区局
来源:佛山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