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记者韦波]手机淘宝改名了。今年618前,淘宝官方微博于5月27日宣布“手机淘宝”正式更名为“淘宝”,安卓、苹果iOS等系统中的应用商店同步更新。这也是“手机淘宝”诞生以来的首次更名。
无论是业界还是众多网友,都进行了各种“调侃”。相比小米花200万3年更新LOGO,网友们纷纷询问改名“手机淘宝”要花多少钱?与此同时,更多的人认为“手机淘宝”改名为“淘宝”,不过是“换了一种孤独”。
真的是这样吗?
2008年,手机版淘宝开始上线测试。随后,阿里巴巴逐步推出Android、塞班、kjava等适用于多种手机系统的APP版本。最初的“手机淘宝”具有商品搜索、浏览、购买、收藏、物流查询、旺旺在线交流等在线功能。是手机购物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实现线上交易的手机购物平台。
阿里巴巴将该应用命名为“手机淘宝”,并在随后的公开场合不断强调“手机淘宝”与淘宝PC的区别。可见,“手机淘宝”不仅是为了区别于PC上的淘宝,更是为了在手机上显示阿里巴巴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
2010年前后,随着手机和4G网络的不断发展,手机网购不再是“空”的“楼中楼”。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种想法都实现了,但是如何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一个难题。
真正让手机淘宝爆炸的是双11和移动支付的火爆。2009年,阿里巴巴开始试水“双11”,尝试举办线上促销活动。当年双11销售额5200万,只有27个品牌参与活动。同时,销售额基本来自互联网PC。
2012年天猫双11移动端销售额占比不到5%。谁也想不到,仅仅过了两年,更多的人接受了手机屏幕购物的消费形式。2014年,阿里双11移动端销售额占比42.6%,两年增长8倍,几乎与PC竞争。
2014年是一个关键节点。今年是4G网络商用普及之年,也是移动支付爆发之年。移动支付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开始习惯离开笨重的笔记本电脑,通过手机进行日常消费。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如果说2014年,移动端的销售占比还落后于PC端,那么3年后的2017年,将是移动端全面超越PC端的一年。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双11无线端占比已经达到90%,实现了PC端的绝对“碾压”,移动端购物成为最主流的网购方式。
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不止阿里巴巴一家。2011年前后,JD.COM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应用“京东”。COM Mall”,并开始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拓展业务。随后,国美、苏宁相继跟进。企业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双十一当天,JD.COM移动端占比达到40%,国美线上移动端订单量同比增长1050%,成交额占比43%。截至11日下午6点,Suning.cn移动占比38.9%。
到2017年,几大电商平台的移动端占比已经达到90%左右。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抹杀其他消费模式,而是让电商平台开始重视线下门店消费体验的重要性。这一年,电商平台也开始向线下发力,推动全渠道发展,开启“新零售元年”。
2017年双11期间,Suning.cn门店数量同比增长47%,线上线下结合初见成效。天猫海内外商户超过100万家,打通线上线下52个核心商圈、60万家零售店、5万家金牌店、近10万家智慧店、4000家天猫店。此外,天猫还与100多个品牌合作,在中国1个主要城市开设了60家弹出式商店。
2017年,除了在全国JD.COM布局数十万家便利店,JD.COM还布局了160多家京东之家和JD.COM店,近200家JD.COM母婴体验店,1700多家京东帮服务店,5000多家JD.COM家电店。作为家电零售商,拥有自身线下优势的苏宁,通过全国30家云店和1000家电商门店,实现了购物零时差。
自2018年起,电商平台在对外数据发布中将不再特别强调移动端销售额占比。目前,除了淘宝、JD.COM、苏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移动互联网原生电子商务公司不断涌现。原本依托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变成了手机应用的必备软件。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上的电商app已经成为日常消费的必备选项。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机淘宝”不再强调“手机”的必要性。
从行业格局来看,阿里巴巴不仅面临来自老对手JD.COM的竞争压力,还需要应对以“团购”形式出现的拼多多、以“对电子商务感兴趣”为导向的Tik Tok等新玩家。阿里巴巴也需要根据市场形态不断调整内部业务,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手机淘宝”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单纯的购物平台发展成为涵盖直播、短视频、社区等业务内容的综合承接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协调内部力量,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探索能够帮助商家更好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保持市场份额,这些都成为阿里巴巴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电商平台的业务也不再局限于线上。近年来,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不断尝试,线上线下联动,开放品牌会员权益,推动新技术线下场景落地。“手机淘宝”也成为线上联动的重要入口。
“手机淘宝”去掉“手机”二字,让“手机淘宝”变成了“淘宝”,未来的业务发展更有想象空间空。这不仅是对过去十年根深蒂固的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告别”,也是未来新的发展阶段的正式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机淘宝”更名的同时,淘宝特别版后来也更名为“淘特”,负责人是阿里巴巴合伙人、淘宝事业部总经理汪海。汪海表示,淘特不仅将继续保持特价优势,还将以四个“特”为基本标准——特便宜、特简单、特方式、特信赖,从源头上加大“特供”特供好货的力度。按照这个定位,可以看出,一淘也是阿里巴巴深耕下沉市场,面对拼多多、Tik Tok、Aauto faster等新玩家的业务平台产品。
在汪海看来,用户的低成本需求和高成本需求都存在,阿里需要用不同的app承载不同的消费需求,这样用户在阿里整体购买中的粘性会更强。这可能也是阿里巴巴未来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这样,如果有一天“手机天猫”也宣布更名,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现在已经不需要强调“手机”的发展阶段,阿里巴巴也需要扔掉“手机”的限制,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