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费充错了怎么退款苹果手机(法官说“典” | 转错账、充错话费怎么办?)

案例

2021年7月4日,四川省长宁县杨某为寻找网络游戏辅助软件卖家,在网上认识了桐梓县赵某。赵声称,他可以向杨出售一些游戏助手软件,以帮助他提高游戏水平。双方互加了微信账号,随后赵某以25元的价格向杨某出售了一款游戏助手软件。随后,杨某邀请同村的陈某某为其组装电脑,并准备通过微信支付电脑费5600元。但杨某在付款过程中,误将赵某的微信号识别为陈某的微信号,向赵某转账5600元。杨某发现后,立即联系赵某要求退款。赵某不仅拒不主动退款,还在杨某多次催促归还后,将杨某的微信拉黑,导致杨某未能及时追回被误导的5600元。



杨某多方打听赵某身份后,以不当得利为由,将赵某起诉至桐梓县人民法院。案件审理前,因赵本人不在家,无法回童。虽然依法向赵某本人送达了开庭传票,但为了快速办理案件,化解矛盾,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维护杨某的合法权利,承办法官多次与赵某联系,从法律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征信体系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案件的得失。最后,赵杨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主动撤回了对赵的诉讼,并自愿承担诉讼费。这个案子终于圆满解决了。





法官说“正典”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充值话费时,你输入了错误的电话号码,你将话费支付到错误的电话号码,发现后联系对方,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再比如个人物品不小心丢在某处,发现有人捡到,却被拒绝了;甚至有去银行付款时输入错误账号的情况,一大笔钱被误转到了另一个人的账户上。





以上案例都可以归结为“不当得利”。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也可能发生在亲朋好友甚至自己身上,都导致当事人一定的经济损失。有的当事人认为,如果错开的话费等金额较小,难以追回,为了省事就挂失。实际上,这将鼓励社会上一些人试图利用他人,通过非法手段不劳而获,这对社会良好习俗的培养是不利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合同版中,“不当得利”已经归于“准合同”的性质。第二十九章专门命名为“不当得利”,将法律条文单列一章,使遭受损失的人有更充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向得利者追偿损失。当然,法律上有善意取得人和恶意取得人的区分,明确了善意取得人免除返还义务的情形。


链接到《民法》条款

第九百八十五条受益权人无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受益权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履行道德义务的报酬;(二)提前清偿债务;(三)明知没有支付义务而清偿债务的。

第九百八十六条受益权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所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依据,所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没有义务返还该利益。

第九百八十七条受益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取得的利益没有合法依据的,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受益人返还所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话费充错了怎么退款

第九百八十八条受益权人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