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感恩卡怎么写(灵活就业 勇敢追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丁梦在广播中。受访者供图



杨鲁豫在拍照。梁子东



钟毅炉正在介绍产品。受访者供图



格桑曲珍在现场直播。本报记者付文摄



黑曲罗在绣花。受访者供图



强巴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打造品牌,感恩时代。

广东广州化妆品品牌创始人丁

站在30岁的人生节点,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很感慨。从苏北农村到一线城市,从刚刚走出校门的迷茫的中专生到现在,我一直带着自己的创业团队朝着梦想前进。10多年来,我随着时代的步伐勇往直前,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2010年,我从计算机教育学校毕业,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爬格子”。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这份稳定的工作上干很久,直到看到身边有人在做“微信生意”。当时人们买东西的渠道不仅仅是实体店,还有大型电商平台。“微信业务”的出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成为潮流。

2016年初,在苦苦说服家人后,我辞职了,成为了更早一批“微信业务”部队的一员。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不仅要有销售技巧,更要有诚意,把质量好、价格优惠的产品卖给更多的人。

做“微信生意”销售,每天都要和客户沟通,很快就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阅读书报,了解政策走向。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让我越来越自信。

回想起来,那几年真的很辛苦,但也很充实。我一个人从苏北跑到广州找厂家进货,尽可能为客户着想,薄利多销。我把自己的奋斗故事拍成正能量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在“微信生意”的销售中,我慢慢收获了一大批忠实客户。我很高兴没有人不愿意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做朋友。

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和爱人一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立我们自己的化妆品品牌“水之初”,用新兴起的短视频来推广。2020年疫情期间,我被关在家里,抽不出时间,开始在网上直播推销自己的产品。

当时真的很累!三天直播一次,一次6小时,直播一关就觉得喉咙里冒烟。然后马上开始选货、配货,经常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努力总有回报,我直播间的“粉丝”数量不断攀升。最多的一个月,光面膜就卖了近4000万。

怀上二胎后,我开始带徒弟。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网络主播要勤奋,要有与人沟通的天赋,要真诚。在直播间里,我坚持一个原则,每一款化妆品都是自己先试用,然后根据顾客的需求有选择地推荐产品。

现在,我们团队里有几个小“网络名人”,事业在稳步发展。回首往事,特别感谢这个时代,让追梦人看到了光明。

本报记者程元洲整理

拿着相机,为梦想前行。

杨鲁豫河北石家庄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

我是河北石家庄的自由创业者。我的故事从一台相机开始。

2012年,我在河北传媒学院学摄影的时候,父母给我买了一台相机。课外,我学习如何拍摄和制作视频。实习的时候,一个行业前辈看我能吃苦,拍出好片子,就建议我一起从事婚纱摄影。

“我能做到吗?万一我失败了呢?”当时我很犹豫,但我年轻有活力,想有所作为。于是我心一横,背着机器踏入了视频拍摄行业。

婚纱摄影是个起早贪黑的行业,赚的是辛苦钱。一大早起来跟着拍照,累了一晚上还要扶着眼皮剪片子;如果客户不满意,就要来回修改。

“你为什么要自杀?老老实实找个班,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好吗?”这个想法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我脑海里,但是每次拍完电影拿到报酬,我都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别人读书都是向父母要学费,我却早早自食其力,拍摄剪辑都做得很好。

除了婚纱摄影,我还做起了租赁摄影器材和视频剪辑的工作,收入不断增加。就这样,我找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坚定了我创业的信念。

2015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积蓄。我没有听父母的劝说,而是选择成为一名灵活的员工,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那些年,我带着相机走遍了全国,才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

可能是习惯了长时间的辛苦。我从心底里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学习营销、策划、活动执行等知识。我会尝试我认为我能做的一切,我的生活会变得极其丰富。从摄影工作室到婚庆公司,再到涉足文化传播领域,现在在石家庄市裕华区成立了一家占地200多平米的文化传播公司,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婚纱摄影拓展到宣传片拍摄、广告策划、专业视频制作等。我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梦想的结晶。

现在,当初那个陪我走过冬夏酷暑,走过大江大河的相机,被我珍藏在家里。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促使我不断前进的动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工作方式,为梦想插上翅膀。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

本报记者张腾阳整理

创业,你坚持。

鲁忠义江西铜鼓现场配送合作伙伴

我今年32岁,江西铜鼓县三都镇占坑村人。我曾经是直播行业的“门外汉”。没想到半年多就成了送外卖主播。现在每天卖一千多双鞋,带动10多人就业。

18岁那年,父母支持我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卖手机和电话卡。最初几年,生意还不错。后来随着网络销售的兴起,大部分人都是在网上买手机充话费,小店的生意越来越惨淡。2018年,我干脆关了店,去附近一家企业上班。

有两个邻居是做直播带货的“网络名人”。他们经常在镇上做直播,顺便帮企业和农民带货,生意很红火。去年五月,我突发奇想。我的形象和气质还可以,我有沟通技巧和天赋。我可以去网络直播带货吗?

去做吧。我马上邀请了两个有一定网络营销经验的朋友加入,在县城租了一套300多平米的房子,带着商品开始了直播之旅。在选择产品时,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最终选择了一款国内知名的运动鞋作为销售对象。

谁曾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播第一天,我们直播了5个小时,才卖出5双鞋。接下来的一周,表现差不多,最多一天不超过20双。这个时候我们三个人都很淡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们互相打气,即使直播间只有一两个客户,我们也耐心解释。久而久之,直播间里的“粉丝”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一个月后,“粉丝”增加到2万人。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信心倍增。我们增加了一个直播账号,雇佣了13名员工,包括9名主播,2名客服,2名后勤。

去年十月,我们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厂家无法正常发货,我们只能减少直播时间或者只做预售。这节课之后,我们学会了为紧急情况制定更多的计划。

如今,我们两个直播账号有近10万“粉丝”,每天能卖出千余双鞋。我们三个伙伴都有稳定的收入,更让我们高兴的是附近13个居民都就业了。当别人问我创业半年多来学到了什么,我总结两点。一个是敢于尝试,一个是坚持。

本报记者朱雷整理

有助于致富,精力充沛。

格桑曲镇甘肃舟曲电商主播

我1990年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妈妈总说我天生骨子里就有一股闯劲。十几岁的时候,一个人去了拉萨,在一家饭店做服务员。后来我一个人坐火车去了浙江,江苏,北京。走南闯北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

后来,我嫁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凤蝶镇坝子村。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村民种植的花椒、黑木耳等山货品质优良。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只能等商贩来收,好货卖不出好价钱。

能不能把山货放到网上,通过视频展示当地特产?看到有人直播卖货,我也动了心。2019年5月,我开设了一个名为“格桑曲珍”的在线账户,开始在村里销售花椒、木耳、藏族服装、珠宝等商品。

最难的部分其实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在直播的时候,没几个人看;来看看,很少有人下单。商品卖不出去,心就像火一样烧。后来在县商务局的帮助下,我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产品包装也升级了,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了提高直播水平,县里还组织我们做电商的主播去浙江义乌学习考察。

县里的各项配套措施也在完善。比如物流方面,原来由于山高沟深,交通不畅,很多产品经常因为发货不及时而被客户投诉。后来县里协调多家物流公司入驻,开通了舟曲到兰州的物流专线和19个乡镇物流快递站,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政府还建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让我们免费入驻,还安排专人帮助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理顺了思路,解决了困难,我的直播事业慢慢步入正轨。现在,我有几十万“粉丝”,回头客越来越多。每天几个小时的直播是我最充实的时刻。有时候为了突出特色,我还在田间直播,让大家看看当地的山山水水。

以前,农民一亩地种40多棵辣椒树,一年最多收入万元;现在通过直播发货,减少了中间环节,每户至少能增收两三千元。去年“双十一”期间,我一天就帮村里20多户卖了4万多元的辣椒。现在,村里每年产的4000斤辣椒,我卖七八成。除了我们村的山货,我还帮周边村的老乡带货。大家都没想到电商有这么大的能量!

舟曲人常说两臂不如心强。现在,我的心更强大了。我一定要坚持电商直播,和村民一起致富!

本报记者文赋整理

家庭技能,“刺绣”给人快乐

来曲罗四川凉山秀娘

本人45岁,彝族绣娘。原本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库依乡罗拉村的大山里。2017年老公去世后,我一个人抚养了7个孩子。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种玉米、土豆、苦荞为生。2020年,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支持下,我家成为众多受益家庭之一,搬进了明亮的楼房,现在住在城北镇慕恩迪社区。

为帮助搬迁到异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家庭妇女,帮助她们迁出、留下和就业,该县在5个安置社区设立了社区彝绣作坊。从小喜欢跟妈妈学彝绣,有刺绣基础。搬到社区后,我参加了彝绣培训。现在是社区彝绣坊的一名彝绣专家,也是小组长,一个月收入2000多。

日前,昭觉县扶贫搬迁安置社区1621名绣娘领到了新的工资。想想我们以前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现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在家里。感谢政府给了我们发展技能的机会。

感恩卡怎么写

姬夷吾安排

“斜杠青年”,喜欢多元化。

强势西藏拉萨视频制作人

我今年27岁,现在主要从事视频制作。

这份工作与一次有趣的经历有关。有一次,我有幸被邀请到西藏第一个由古建筑改造而成的艺术中心——“吉崩岗艺术中心”担任宣传片的制作工作。我在拉萨吉崩岗社区长大。因为这份工作,我知道我成长的地方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这也是我喜欢视频制作这份工作的原因。我可以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虽然收入没有那么稳定,但是我觉得灵活就业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我总能督促自己,有时间思考很多问题。深入思考之后,有时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很多新的想法。我也会向其他灵活的员工学习,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总而言之,我很喜欢现在的状况。对我来说,灵活就业意味着做一个斜杠青年,不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多重人生。下一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视频制作的技能,让这份工作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本报记者琼达卓嘎整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