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堵不可怕,罚款才可怕。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员工在朋友圈屏蔽同事,被公司罚款100元。记者调查朋友圈屏蔽现象,发现年轻人已经开始逐渐掌握朋友圈“隔离指南”,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朋友圈屏蔽服务。
■哪些人会被封杀,大多是父母?
谁不想被朋友圈看到?网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就是父母。
“我不是完全屏蔽父母,只是有时候选择性的不让他们看到。”梁刚毕业不久,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有时候难免她需要通过朋友圈发泄一些负面情绪。不想让爸妈担心宣泄。我只能偶尔屏蔽一下。“就算我发一些空 sky 空的照片,我爸妈也会问我,‘孩子怎么了’。这个好奇,唉,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小安明确表示,她将阻止她的大多数同事,她不担心罚款。“我们单位没有这么奇葩的规定。”有点文化的小安,觉得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一个单位几百人,我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是朋友。就有几个好朋友。其他的只是工作关系。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私生活。”
同事是调查过程中屏蔽率第二高的人群。像小安这样自我意识更强的年轻人不喜欢把工作关系带入他们的生活。“在办公室,我不喜欢内斗。下班后,离工作地点越远越好。屏蔽?我不敢。”
■花钱检查屏幕几分钟。
因为微信朋友圈在社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专门针对朋友圈的服务也出现了。在一个网购平台,大概有上百家网店,提供“查屏蔽,查活动,查谁屏蔽了你”的服务。
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网店,客服说只需要几块钱,几分钟就能在微信通讯录里查到谁屏蔽了你。记者尝试操作了一下。这很简单。下单后,客服发来网址和一串密码。打开网页,输入密码,二维码就生成了。然后通过扫码,手机微信开始进入一个类似“自检”的流程。几分钟后,在文件传输助手对话框中,可以看到微信通讯录中哪些人屏蔽了记者,哪些人长时间没有更新朋友圈。
客服一再强调,这项服务不涉及隐私,通讯录里的联系人绝对不会注意到。当被问及谁会购买这项服务时,客服只回答了两个字——微信业务。
在网购平台上,提供筛选服务销量最高的店铺,一个月卖2600多支,每支6元左右。
视角
屏蔽为我们重新定义了边界。
“一切都是边界模糊的错。”心理学家苏超告诉记者,社交中的界限很模糊,这造成了很多尴尬,而屏蔽只是避免尴尬和重新定义界限的一种方式。
因为员工屏蔽朋友圈而被领导罚款,是典型的界限模糊的行为。父母、同事、朋友也有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溺多于尊重,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所以,孩子有时候需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与父母互动的角色,一个是属于自己的。”
苏超认为,如果像同事朋友这样的关系,知道对方屏蔽了自己,没必要太激动,否则会有点“太自我中心”了。
通过购买服务看是否被屏蔽,除了微信业务,如果普通人也这样做,苏超认为这些人会有一些社交恐惧。“他们没有安全感,只能通过控制人来控制关系,而不能控制关系本身。比如恋爱双方,如果有人不控制对方,就无法知道会不会被分手。”
而年轻人通过分组达到屏蔽的目的,苏超认为这是技术带来的帮助。“90后是互联网一代,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技术让互联网社交更加舒适,这是一种进步。有人可能会觉得社交媒体把现代人的社交变形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技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像微信好友分组和标签这样的工具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现代社会,除了微信,还有Tik Tok,过去不可能有小视频和社交。”
本报记者孙毅
编辑:郭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