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快递员正在将包裹放入润都大厦的快递柜。新京报见习记者程子璇实习生张卓摄
争取智能快递柜。SF新秀巨头暗战
快递新规10月起禁止包裹随意放入智能快递柜。顺丰和菜鸟布局多年,拉“盟友”角力
据国家邮政局官网近日消息,《智能快递柜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然后未经收件人同意,不允许快递员随意将包裹放入智能快递柜。然而,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小区发现,不少智能快递柜已经成为“扒手”,快递员已经对其产生依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负责屈光嘉园小区配送的快递员王明(化名)告诉记者,他是通过新闻得知这个消息的,以后可能不能随意投递了,但目前还是把快递柜放着。采访中,大部分快递员表示,“没有快递柜就完不了快递”。
事实上,一直被视为行业鸡肋的智能快递柜市场早已燃起战火。据新京报报道,2012年至2015年,快递行业巨头不断加码智能快递柜市场,进入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针对目前快递柜的市场格局,物流行业专家赵晓敏表示,就单个快递柜市场而言,菜鸟增速最快,从市场规模来看,蜂巢盒子最大,是初步的割据格局。
访问
申通大云等快递员送“随手”快递柜
7月22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丰台润都大厦。中国邮政、德邦和Debon的快递员都告诉记者,他们会将快件放入快递柜。但一位德邦快递员表示,如果客户要求放置快递柜,会自己直接放,地址填准确了会寄回家。
“我一天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中国邮政快递员小姜(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他负责润都大厦的配送。有人觉得快递柜方便,有人不想再进一步。“有的甚至让你送到他办公桌上,不然就投诉你。”得知即将实施的快递新规后,小江坦言,(希望)客户把快递信息填清楚,寄到家,不然打电话时间都不够。
当新京报记者问及在没有智能快递柜的情况下如何投递大量快件时,小江直言:“送不了就当问题件拿回去,每天来回跑好几趟”。
在距离润都大厦2公里的京新嘉园小区,申通和大云的快递员正在把包裹放进快递柜。申通快递员说,他负责配送的区域白天没人在家,大部分人都已经上班了,所以他会把快件直接放进快递柜。大云快递员还表示,他会直接将快件放入快递柜,而不会打电话。此外,他告诉记者,德邦快递不会直接把物品送到快递柜,因为“快件太大了”。
当天,记者还走访了屈光嘉园小区、国兴观湖国际小区和后现代城。多数快递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所送货物的安全,他们一般会选择将货物直接放入快递柜。在国兴观湖国际小区,一位顺丰快递员表示,生鲜、贵重物品会通过与客户沟通直接快递到家,其他物品则直接放入快递柜。
事实上,一些快递员的“懒快递员”模式已经引发争议。李先生曾经有过一次不好的经历。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快递员私自将水果快递放入智能快递柜,最后因遗忘导致水果在快递柜内腐烂。不过舒米(化名)更喜欢快递柜。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接电话的尴尬”,同时保证快递的安全。不过舒米也表示,如果是网购急需的物品,还是希望快递员能尽快送到。
申通快递和大云快递此前向记者回应称,公司一直要求快递员“将快递放入快递柜要告知并征得客户同意”。对此,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大庆告诉记者,新规有利于规范快递柜的使用。在快递的环节,快递员的到达时间和消费者的收货时间存在不匹配,需要使用智能快递柜来继续服务。《办法》实施后,快递员必须与客户沟通是否放置智能快递柜,增加了时间成本,但却是非常必要的“麻烦”。
布局
在最后一英里,首席玩家试图建造自己的盒子
事实上,快递员使用智能快递柜需要自己付费。王明告诉记者,小柜0.35元,中柜0.4元0.45元,大柜0.45元。蜂巢盒子和菜鸟收费差不多。如果客户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从智能快递柜中取出快件,需要重新取出再放入,重新放入需要7毛钱。每发货一次,你赚1.45元左右,不及时取走的用户会损失将近一半的收据。
但是,对于快递加盟商来说,智能快递柜依然是省钱之道。一位行业观察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加盟商一天能赚1000万,那么一单快递按照0.3元(付给快递柜公司)算,只需要300万。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快递员可以完成两个人的单量,加盟商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员工的吃住保险都是钱”。
据央视报道,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505亿件,同比增长25.8%。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600亿件。消费者网购趋势明显,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家快递公司也在加紧布局末端配送。
“现在的趋势是所有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智能快递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云的蜜罐、申通的喵柜、中通的兔子幸福(以驿站的形式)等等,对于拿下最后一公里都颇有意义。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终端投递方式有直接上门投递、智能快递柜投递、代收点投放、与邮局合作等。上述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终端分销包括分成模式和独家模式。智能快递柜的投递、与驿站的合作、物业的摆放都属于共享模式。相比之下,集合点多为独占模式。“共享是不止一家公司的快递。收集点属于独占模式。一个公司不能放过其他公司。(比如有的便利店只能接受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
大云告诉新京报记者,从2013年开始,大云就与便利店合作,客户在便利店免费拿到快递,而快递公司需要支付便利店的过磅费、人力成本等相关费用。对此,申通表示,目前有多种终端投递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整合终端投递资源,加快推进智能终端投递工具。
大云和申通表示,智能快递柜等终端配送部分还在筹备或初步推广阶段,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根据不同城市的终端情况进行设置。
对于自建快递柜的原因,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快递公司是想保护自己的数据,避免泄露。此外,为了占领市场,快递公司希望覆盖更多的市场。“你不做,别人就做,然后话语权就被别人垄断了”。
“目前整个快递柜行业的投递功能已经比较完善,收寄功能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快件的收寄涉及实名制登记制度和安全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违禁品。对于智能快递柜在收寄方面的功能,目前各家公司还处于测试阶段。
激烈的战斗
顺丰,菜鸟“抢”快递盟友
事实上,智能快递柜市场之战早已打响。
2010年中国邮政建立首个智能包裹投递终端后,智能快递柜行业进入公众视野。2012-2015年,一大批智能快递柜企业成立,企业随资本进入市场——2012年8月,JD.COM开始推出智能快递柜,同年12月,快递易成立;2013年,苏宁开始推出智能快递柜,2014年,云柜成立。2015年,顺丰、申通、中通、大云、普洛斯共同投资成立蜂巢盒子。
2017年1月,蜂巢盒子获得2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开启了快速扩张。次年,顺丰、申通、大云均宣布将斥巨资对蜂巢盒子科技进行增资。根据蜂巢盒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19年7月24日,蜂巢盒已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15万个智能快递柜网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市场占有率超过70%,日包裹处理量超过1000万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市场的争夺中,菜鸟网络早有布局。2017年,蜂巢盒子最大的竞争对手速递易的母公司ST三泰宣布,继中国邮政和复星之后,与子公司菜鸟签署了初步合作意向书。
据媒体公开报道,当时配送点最多的快递快运,全国有5.6万个快递柜。其次是蜂箱。
这个节点切入蜂巢盒最大的竞品快递,正值菜鸟与蜂巢盒的数据之争刚刚落下帷幕。
2017年6月1日,菜鸟网络官方微博发布声明,顺丰将暂停其物流数据接口,随后顺丰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菜鸟自2017年5月起,基于自身商业利益要求蜂巢盒子提供无关的客户隐私数据。蜂巢盒拒绝这一要求后,菜鸟于2017年6月1日零时单方面切断蜂巢盒信息接口。此外,阿里平台已将顺丰从物流选项中移除,菜鸟同时屏蔽了第三方平台接口。
这场战斗直到国家邮政局介入才结束。竞争的背后,不仅仅是两大巨头的数据之争,更是话语权和利益之争。
到2018年6月,申通和大云已经撤资,不再持有蜂巢盒子的股权。根据大云的公告,深荣威持股48.24%,为第一大股东,顺丰持股14.42%,为第二大股东。分别占股9.09%和2.72%的申通和大云已经退出股东行列。至此,加上之前已经退出的中通,“通达系”彻底退出蜂巢盒。
市场人士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通达系颇有从顺丰大股东的蜂巢盒子转投阿里菜鸟的意向。此前,五大民营快递公司“四通一达”(中通、童渊、申通、百世汇通、大云)都与阿里巴巴有着良好的合作。2019年3月11日,申通宣布阿里将向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公司投资46.6亿元。此后,只有大云没有接受阿里的投资,其他四家都加入了阿里的物流俱乐部。
有人认为,申通大云的转制可能是因为不想在蜂巢盒子背后继续亏损。对此,快递行业专家徐勇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退出蜂巢盒可能是一份有竞业限制的协议,与蜂巢盒亏损无关。快递专家赵晓敏表示,申通大云的“退出”早于市场预期,但也在预期范围内。相关方的退出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通达系的退出将加速快递终端的市场布局。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柜数量约为20万个。预计到2020年,快递入柜率有望达到20%,对应的快递柜需求量约为7600万个。市场需求和潜力巨大。不过,虽然作为头部玩家,但蜂巢盒子的盈利并不乐观。截至2018年5月31日,蜂巢盒科技营业收入2.88亿元,净利润-2.49亿元,总资产63.11亿元。
针对智能快递柜等快递终端企业的营收问题,杨大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快递终端服务很难孤立发展,只有依托整个物流环节才能获得价值。如果短期内盈利,服务链可能会拆分。
蜂巢盒对新京报记者表示,2019年蜂巢盒将在广告销售、C端用户增值服务、商业定制项目等方面发力,提升营收。
趋势
智能快递柜将成为快递主流?
至于快递公司自建智能快递柜是否会抛弃蜂巢箱,业内观察人士表示目前不会。在智能快递柜领域,蜂巢盒子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在行业内出现较早,市场占有率较高。
业内专家赵晓敏表示,终端投递的多元化解决方案,如直接上门投递、在代收点投放、与驿站合作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赵晓敏表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智能快递柜仍然是快递末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快递上门仍然是主流。对此,不少快递公司都向记者表示,智能快递柜还是终端配送的补充。都说单一的快递柜市场很难有大的发展空,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国家邮政局网站显示,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并接受邮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快递业务。
“两年前配送柜(快递柜)并不难,智能快递柜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大家都不了解。”据业内观察人士称,现在需要办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快递公司与当地政府、物业、居委会的沟通,涉及一场“关系博弈”。行业内实力较强的公司可以布局(业务),甚至有“议价能力”。
“最大的困难不是制造,不是生产,不是推,而是与地方物业的博弈。”据上述行业观察人士透露,部分物业公司会质疑智能快递柜设立的合法性,收益多少钱,“每天都有投诉举报”。
(编辑:王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