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广州报道
临近年底,在位于赣州市于都县的华斯服装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做一批订单。“现在,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份,相比去年有了明显的增长。”公司总经理田介绍。
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疫情背景下,不少海外纺织服装订单转移到中国,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成为受益者。由于国内疫情控制的比较好,配套设施和产业链比较完善,这些转移过来的订单很多都是固定的。
然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虽然订单有所增长,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服装外贸企业空利润一再被侵蚀,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现实困境。
越南订单的加速回流
按照一般规律,三季度出口高峰过后,出口规模将明显回落,增速也将同比萎缩。但从大宗商品出口来看,服装、家纺等中国最终消费品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是对欧盟和美国市场。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11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286.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纺织品出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保持上月以来的月度正增长态势。服装出口154.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国货物出口1.2个百分点。
离农历新年还有一个多月。在华斯服装的生产车间,工人们也在忙着做年底前的最后一批订单。“由于越南等国的疫情,现在很多海外客户都把订单转移到中国。自9月份以来,我们已经收到了许多来自越南的订单。”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今年以来,疫情在越南大规模爆发。从二季度开始,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停工,很多企业的生产几乎冻结。越南的生产中断和长达数月的海运问题推高了企业成本,推迟了供货的交货期,迫使欧美客户重新考虑全球供应链等问题。
由于疫情控制不当,东南亚很多国家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翻倍,使得以越南为首的这一地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太明显。在中国,由于疫情控制最快,产业链相对完善,海外客户纷纷将订单从越南转移到中国。
佛山顺德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东南亚、南亚很多纺织服装企业无法保证正常发货,欧美零售商为了保证持续供应,将大量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
有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疫情影响下,越南的综合成本相对中国没有太大优势,很多客户是在大量订单回国后才固定下来的。
企业“增收不增利”
虽然服装行业的外贸数据在向好,但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小微服装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航运成本飙升、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众多服装外贸企业空的利润一次次被蚕食。商务部副部长任红彬此前也表示,在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背后,必须清醒地看到,不少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和困难加大,“不敢接单”、“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普遍。“外贸发展还有很多隐忧,不能盲目乐观。”他说。
对此,很多服装外贸企业深有感触。东莞一家针织厂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今年企业订单比去年有所增加,但利润明显下降。因为所有的生产成本都在增加,但出口价格没有变化。”
原材料成本上涨是服装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纺织服装原材料都开始上涨。棉纱、短纤等纺织原料价格一路上涨,氨纶价格比年初上涨数倍。目前价格高位震荡,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华斯服饰主要生产销售高端女装。在此期间,纺织服装原材料全线上涨,这让田感到了压力。“我们主要做中高端服装。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们用的棉纱几个月就涨了30%。成本上升严重挤压了我们的利润。”
让田烦恼的是,虽然生产成本在上升,但海外客户并没有在价格上做出让步。“那些从越南和其他国家转来的订单价格一般都比较低。我们想接更多的订单,开拓更多的客户,所以很难谈价格。”
除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海运成本的上涨也在侵蚀服装企业的利润。对此,位于赣州市的蔚来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先生深有感触。“这期间海运‘缺箱’现象有所缓解,但海运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成本最终转移到了外贸企业身上。”
谢先生坦言,由于各种成本上涨,企业利润比疫情前少了三五成。“现在没有什么好做的。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来。先确定有单子做。我们计划明年开拓新的客户和市场。”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