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十三排边上,和平东路和十八府路旁边,有一条街叫“竹兰路”。这里的道路两旁有数不清的服装批发商店。白天,随处可见人们拉着大车将大包小包的衣物运送到投递点,叮叮当当的声音响彻大街小巷,好不热闹。
你知道吗,300多年前,广州还是清朝唯一外贸口岸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船桨市场,见证了广州航运发展的辉煌时期?
划桨路是以划桨生意命名的。
桨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起广福南路,西至向洋路与长乐路交叉口。该路口与十八府路相连。道路全长302米,宽12.5米,铺设沥青路面。道路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建筑。这条路于1928年扩建,1931年竣工。由于这条路原来是划桨市场,所以命名为划桨栅栏路。
在没有渡船的年代,广州是通商口岸,所有的船只都要靠船桨才能移动。由于靠近河边,13排附近的一条街上开始出现了专门出售划桨等划船工具的市场,这条街就是现在的划桨栅栏路。在广州话中,“兰”指的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集”和“市场”,于是就有了“桨吧”这个名字。
据清代宣彤时期《南海县志》记载,“朱兰路”起初不叫“朱兰路”,而叫“蒋蓝街”。那时候只是一条巷子,一条内街。其中“浆”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洗浆,从而联想到今天的服装市场。至于当时为什么是“浆”而不是“桨”,原因尚未考证,有人认为是原路名创造者的笔误。估计民国初年,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普兰街改名为普兰路,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从划桨市场到药店聚集区的时代变迁
民国时期,桨道从最初的桨市变成了药店的集结地。在苏格兰人约翰·汤普森于1873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中,出版的照片清楚地显示,当时的桨路已经是一条药店街。据说这是因为渡轮出现后,paddle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意义。当医药行业开始流行时,这里的商人又开始买卖药材,划桨修路。
除此之外,桨栏路上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店和亭子。其中,霍元甲武馆旧址广东省吴京体育会成立于1919年8月,一直使用到1927年,又称宁波会馆,在112号后座,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开业的“蛇王人”,原址在广州新集市中心,1935年迁至普澜路以经营“三蛇汤”闻名。店家专门采购蛇药供应商,或者自制蛇胆中成药,再增加蛇菜经营。
民国时期,路边隐约可见西式洋房。
上世纪80年代,桨吧路从药材市场逐渐变成了童装批发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卡车无法进入桨杆路,导致采购货物困难。大量童装经营者开始陆续离开桨吧路,进入新的童装市场。后来据说一个江苏人在普澜路开了一家布匹批发店,很快吸引了大批江苏人在普澜路开布匹店,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男装批发市场。
近年来,随着荔湾区政府不断加大对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的投入,2016年率先启动了十三排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微改造工程(一期),在竹兰路人行道安装了专用护栏,进行了路面改造、井盖加固、外墙装修改造、伸缩雨棚安装等。从远处看,巧克力色的外立面,红白条纹的天篷,墨绿色的护栏,光滑的路面,新粉刷的建筑让街景看起来颇有欧洲小镇风格,时尚而有活力,却又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现在走在桨篱笆路上,偶尔抬头就能看到民国西式洋房。其中一些仍保持原貌,而另一些则被改造成更多的外国商店。时代感与现代化的元素交融,乍一看有点突兀,但细看又似乎恰到好处。
虽然已经过了当初广州海运的辉煌时期,但现在依然非常热闹,即使是下雨天,人们依然在店铺前忙碌着。谈话声、脚步声和永不停息的马车的叮当声,在雨中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图文记者岭南小鄂]
[编辑南山]
来源:广州岭南街道微社区e家(微信号:xxsbejt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