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商贸城,商人们坐在发光丝带的海洋中(李进/图)
义乌让人相信世界是相连的,哪怕疫情让连接变得脆弱。
我从未想过会由一个叙利亚人告诉我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但我在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丝路商人的血液,理解了义乌成为新的丝路神话的原因。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李进
编辑|杨嘉敏
还记得斋月和夏天的高温没能让伊朗人民对购物的兴趣降低太多,大不里士的巴扎里人群熙熙攘攘。我们四处闲逛,采摘玫瑰花瓣的中年人,在黄金首饰前驻足的妇女,在t恤和拖鞋摊前玩耍的儿童...
“你好!”一句中文句子从附近的店里飘出来,显然是在问候我们。我们愉快地回应。年轻的伊朗商人笑了笑,继续用中文问:“你是哪里人?”
“上海。”
“上海?我知道,就在义乌旁边。”这位商人的中文很流利,尽管他的口音很粗鲁。“我经常去义乌进货。”
那一刻,我们彻底惊呆了。我看了看商人所在的店铺:墙上挂着深色条纹的长袍,桌上放着整齐叠放的头巾,都是黑色的。这是一家卖穆斯林女装的店,这些黑袍居然来自义乌。
1迷失在商贸城
义乌是一座被神话困扰的城市。在有关义乌的报道中,据说这里出售的小商品数量足以预测谁将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哪支球队最有机会赢得世界杯,英国是否会迎来一位新公主...义乌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订单总是提前到来,所以坐在横幅、彩带、小旗的大山中间的商人,似乎在用大数据预测未来的先知。
伊朗之旅结束几年后,我终于带着一种探索神话的朝圣般的心情走进了义乌。“小商品”往往把人们的想象局限在狭小、局促、混乱的批发市场,但义乌国际商贸城却整洁、宽敞、有序。它不仅是一般批发市场的几十倍,而且是一个多宇宙的全知。
商贸城分为五个区,加上一个服装市场,也就是六栋楼,每栋楼高4到8层。数据告诉我,如果你在每个店铺停留1分钟,就需要3个月才能逛完整个商贸城。其中,一区是商贸城最小的建筑,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这也是最符合外地人对义乌想象的建筑,里面堆满了玩具、摆件、工艺品等。,名副其实的小商品。
整整两天,我都迷失在这座大楼里。事实上,商贸城是按照类别划分清楚的。比如一楼大部分是属于玩具的,但是当无数同质化的商品向我扑来的时候,很难不头晕目眩,陶醉其中。刚踏进大门,我就被毛绒公仔包围了,无数的熊和兔子叫我给他们一个拥抱。穿过这个柔软的世界,我游向了充气玩具的长河,在成千上万只粉色火烈鸟游泳圈的注视下,我进入了电动玩具的天堂。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在我脚下盘旋,在我头顶盘旋,我需要不断避开它们,才能穿过它们自由释放的光和电。然后是怪异的硅胶玩具,穿着复杂服装的芭比娃娃,表情狰狞的面具...就连玩具配件都有单独的区域——有一家店铺,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娃娃眼睛,每只眼睛都僵硬地盯着我。
土耳其的魔鬼眼长满了招财树(李进/摄)
义乌不仅批发童年,还批发节日庆典。灯串、灯球和灯树都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灯光的海洋里,店主静静地看着手机和电脑屏幕,与地球另一边的买家交流。这里总是有节日,一家店都是春节,大红灯笼高高挂,金元宝满地。另一家商店堆满了复活节用的鸡蛋、母鸡和兔子。较大的商店沉浸在圣诞气氛中,墙上挂满了圣诞树和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彩球、驯鹿和圣诞老人...时间在义乌不是流动的,而是跳跃的。每经过一个区域,我就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掉进另一个时间空。
无论是印度的《追梦人》,北欧的花瓶,摩洛哥的挂毯,寂静之风的壁画,社交网络流行的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工艺美术区体现了全球化创造的浪漫——东南亚微笑的佛像与地中海赤裸的身躯一起隐藏在人造的南美仙人掌中。虽然疫情冲击了旅游纪念品的交易,但在这个许多商店关门的萧条地区,我仍然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全世界的风景冰箱贴,自由女神像、巴黎铁塔、东方明珠等著名地标的摆件,埃及、希腊、巴比伦等古文明的出土文物被制成大小不一的装饰品。
在义乌,民族和习俗阵营的划分远没有金钱和商品重要。如果义乌有信仰,那更可能是全球化。
义乌让人们相信世界是相连的,即使疫情让连接变得脆弱。二楼的珠宝头饰区是整栋楼最热闹的地方。不同种族的假发,不同肤色的水晶指甲,涵盖东西方风格的耳环项链,层层铺开。网络名人直播间的环形灯亮着,撕胶带打包的声音此起彼伏,快递员来回拖着手推车。
工艺美术区的佛教头像和希腊雕像并排。(李伟/摄)
我没有三个月的时间去逛商贸城,所以找不到大不里士商人购买的黑袍。是伊朗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国之一。2016年开行的“义乌-德黑兰”货运班列,满满一个个集装箱,里面装满了床上用品、遥控玩具、五金工具、装饰画框、情趣内衣等小商品。从东亚的商贸城到中东的巴扎,只需要15天。所以,我得以在德黑兰的修理店里看到中国制造的工具,在伊斯法罕的广场遇见中国制造的地毯书签。设拉子反犹游行中孩子们追逐的气球也是“中国制造”。
类似的列车有中欧专列、中亚专列,还有通过飞机、卡车、轮船等方式贩运到世界各地的小商品。——如同古丝绸之路的延续,现代交通取代了骆驼队,全球资本在义乌商贸城流动,构建着世界另一端无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全球风景冰箱贴(李进/摄)
2来自埃及的雷锋
和古代一样,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品,还有人流。在网上,义乌被戏称为“世界中心”,这在我看来是个专有名词: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古代世界,大约相当于亚洲、欧洲和北非。当时无论是地理中心还是商路的汇聚点都在中东和中亚,东西方商人汇聚于此;现在,驼背商人的后代渴望在义乌获得财富、名誉和梦想。大街小巷有土耳其理发店,巴基斯坦餐厅,阿拉伯咖啡馆,在义乌营造出中东中亚的投影。
王斌市场附近的三亭路夜市是义乌最大的夜市,也是义乌最有钱的地方。戴着头巾的女人在明亮的小摊上挑选廉价的花束,周围路灯昏暗的街道弥漫着苹果烟的香气。来自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地的外地人,在夜色中呼吸着义乌的现实和家乡的梦想。
叙利亚奥马尔特意在店内布置了一张阿拉伯风格的长沙发(李进/摄)
雷锋果汁离王斌市场不远,但我白天会去那里。直到半夜两点,我还在五光十色的夜市里徘徊,所以第二天早上来到果汁店的时候,我还是昏昏欲睡。
“您好,请问您想喝点什么?”雷锋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普通话,唤醒了我的思考。站在一堆芒果后面的家伙,有着典型的中东男性外貌:浓密的黑发和胡须,两道浓眉,平行的双眼皮,笑起来牙齿整齐。年轻,中文流利,乐于交流,这个埃及人是义乌的网络名人,很多人因此而出名。
我选了一份带枣的果汁,雷锋一边做饭一边和我们聊天。“你是上海人,但你不是上海人,”他坚定地说,一边把椰枣放进搅拌机。"许多上海人说普通话,但你说话不带上海口音."“上海人”这个词是用上海话说的。
“你应该是北方人,但不是东北人。我看看,是山东吗?”雷锋对我的同伴说。同伴一脸惊讶,雷锋递果汁时的笑容里有一丝骄傲。“中国每个地方的口音都有细微差别,用词也不一样。我喜欢看人们说话,这样我就能区分他们。”
语言是他奇怪的天赋。雷锋出生在埃及南部,在家中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2015年,他被两个叔叔带到义乌,开始做外贸生意。在这一点上,他的生活和大批来到义乌的中东人没有太大区别。他本该像叔叔们一样在异乡挣钱,在家乡开店,像候鸟一样过着埃及和义乌的双重生活。
这种变化发生在他快速学会中文之后。在中国的第一年,他能够阅读汉字并无障碍地与人交流。2016年,他开了一个果汁摊。白天,他带着语言不通的外宾去各个工厂看产品。东奔西跑让他学会了模仿很多当地的语言,甚至能分辨同为西南官话的湖南话和四川话的区别。晚上,他在王斌市场附近摆摊榨橙汁。一段用义乌方言和他当地阿姨聊天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他的果汁摊也逐渐扩大成了果汁店。
“为什么是雷锋?”这个问题问的人太多了,他却不厌其烦的再答一遍:“因为我喜欢做好事,喜欢帮助别人。”他觉得雷锋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人,于是埃及的穆罕默德决定成为义乌的雷锋。至于做了哪些好事,他没有细说;比起名字,他更喜欢谈论语言和果汁店。牛油果坚果枣奶昔一入口,我就不再多问了——坚果糊和枣糊的糖分立刻让我的喉咙糊住了,瞬间一股浓烈的甜味侵占了我全身的感觉神经,我的脑海里像烟雾和鲜花一样迸发出来。
雷锋这样解释自己开果汁店的原因:“做外贸,每天压力很大,要担心的事情太多,比如货款积压,客户流失。开个果汁店还是比较稳定的,也没那么辛苦。”第一个月,他只卖鲜榨橙汁,客人却求新求变。接下来的一年,他做了40多种果汁,然后根据客人的喜好慢慢调整菜单。现在雷锋又开了第二家店。
“他们说我是网络名人。你可以在网上看,有很多我的视频。我喜欢学习语言,喜欢用方言和人聊天。”电话响的时候,雷锋接到了新的外卖订单。
在义乌经营果汁店的埃及男孩雷锋(李进/摄)
其实,埃及男孩穆罕默德的故事更接近商业社会的一种励志模式——来自远方的普通人在“世界中心”发现了自己的才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努力摆脱糖弹,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回埃及多久了?”
“我女儿四岁了,但我已经两年多没见过她了。”雷锋的叹息几乎察觉不到,但他还是笑了。“我不能回去,我必须努力。我相信勤奋的学习和工作能带来美好的生活。”
3份叙利亚甜点
奥马尔来中国已经十多年了,但他只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他的妻子是台州人,他们之间的交流全靠英语。说到这,健谈的叙利亚商人有点不好意思。但语言并没有妨碍他抓住中国的商机,还原糖,中西结合的甜品,电商,直播。奥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市场的喜好和趋势。
一天晚上,我走进他的甜品店。除了桌椅,还有一张叙利亚风格的沙发:红色、白色、绿色和黄色的地毯和靠垫,一个装有贝母的小锅,一张矮铜桌。几个中东客人戴上红帽子,兴高采烈地给自己拍照,假装在中东。
奥马店里的叙利亚甜品和阿拉伯咖啡(李进/摄)
奥马尔端上了我点的阿拉伯咖啡,小杯子放在有漂亮图案的铜盘上,这是中东常见的风格。我忍不住称赞杯子和盘子的美丽,奥马尔礼貌地回应道:“试试看,会不会太苦了?”阿拉伯咖啡里有豆蔻,很多中国客人不习惯。我会给它们加一点糖来改善它们的味道。“然后,他给我们看咖啡粉,说明甜品店试图购买进口商品,试图再现真正的叙利亚食品风味。
“墙上的画也是叙利亚吗?”两张建筑景观照片占据了店铺的两面墙。
“大马士革清真寺是我家乡最著名的建筑,有1000多年的历史,非常宏伟。”奥马尔的表情很平静。“一切正常的时候,希望你能去旅行。”
2009年,奥马尔来到中国,在福建做小家电外贸。两年后,在人们的眼中,他从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因为战乱而不能回家的叙利亚人。这一年,他的生意做到了义乌,拜访客户时带的甜品很受欢迎,让他意识到在义乌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外贸。2013年开始在中国做叙利亚甜品生意,给了很多中东人怀旧的家乡体验,也给了好奇的中国人奇怪的异国风情。
“我看到国内很多餐厅都叫‘外婆家’、‘外婆家’。名字好记,印象最深的永远是家的味道。”于是他的甜品店就取名为“爷爷家”。创业的最初阶段相当坎坷,合伙人食言,餐馆送人,奥马尔的房车作为抵押。但来自叙利亚的甜品师Hazem一直都在。
年轻的哈泽姆出生在大马士革的一个甜品世家。他能做几十种面包和甜点。他六年前来到义乌。我和Hazem只匆匆见过一次面,当时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要下班。我没有问他是怎么离开战火纷飞的叙利亚的,但我能从他疲惫的脸上看到一丝幸福:他正在上中文课,有一个福建的女朋友,未来的生活将在中国创造。
Baklava,中东最受欢迎的甜点(李进/摄)
Baklava是Hazem最受欢迎的甜点,也是中东最受欢迎的甜点。非常薄的糕点,外面裹着一层层碎坚果,如核桃、杏仁、开心果等。烤好后淋上蜂蜜糖浆。吃的时候用两个手指轻轻夹起,不要用力,怕压坏酥皮薄饼。入口酥脆松香酥,舌尖无比的甜。义乌的中东餐厅基本上都有Baklava,但我爷爷家的Baklava是Omar和Hazem重新设计的,食谱里多加了坚果,少加了糖,增加了浓郁的味道,减少了甜味——“中餐里经常含糖,对阿拉伯人来说太甜了。”但对于甜点,中国客人喜欢吃不太甜的。”虽然有点无奈和不解,他们还是主动调整产品的口味。
“你尝过我的月饼吗?为了研制月饼,我累得瘦了3公斤。”哈齐姆离开商店时告诉我的。除了甜品店,奥马尔还拥有一家甜品工厂。除了传统的中东甜点,他们还根据中国人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如抹茶风味的Baklava,以及藏红花、干果和坚果的叙利亚月饼,这些月饼香而不甜。
第二天中午,我又来到爷爷家,奥马尔带来了巴克拉瓦和月饼让我品尝。打开黑色礼盒,小巧精致的甜品被红色绸缎包裹着,中间是一小盒藏红花。“我发现中国客人非常喜欢藏红花。月饼礼盒里加入藏红花,让整个产品看起来很上档次,中秋节很好看。”
起初,和奥马尔聊天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当年叙利亚的战争,想起那座被无尽炮火笼罩的伟大古城,生怕某个问题,某个语气,会触动他们的悲伤。但奥马尔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尊严。他从来不多谈他战前离开的家乡,但他愿意和我们谈甜点生意。
叙利亚奥马尔,身后是大马士革清真寺照片(李进/摄)
“你用Tik Tok吗?看淘宝直播?”奥马尔熟练地打开手机App,用商品展示现场视频。早在2019年,他就注意到了中国互联网上正在兴起的视频趋势,注意到了其中的商机。互联网经济和直播可能更能拉近他店里外国产品和中国客人的距离。奥马在淘宝开了一家网店,积极联系MCN合作,做过几次直播,销售数据也让他满意。
没看过带货直播,手机里也没有短视频软件。当他自豪地介绍的时候,显得有些尴尬。奥马尔得体地笑了笑:“我理解你。我和你一样也是守旧派。但我还是尝试了,效果不错。现在其他阿拉伯商人也在尝试网络直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建议,不要拒绝新事物,要有开放的心态。”
他言语坦率,语气诚恳,举止间充满了落落大方的魅力。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叙利亚人会告诉我保持开放的心态的重要性,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丝路商人的血液,明白了义乌成为新的丝路神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