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电费支付成功,但是没到账(在东北,被限电搅乱的生活)

本报记者刘实习生常泽珍李宁宝报道

没有提前通知,几乎没有预警,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停电。

有人被困电梯,逃生困难;有人网上复习考试,被迫搁置;某人的新鲜直播暂时中断;交通灯熄灭了,人们被困在路上很长时间。

9月23日晚,家住辽宁大连某高层公寓楼的张淼策划的海鲜大餐变成了烛光面包,厨房灶台上摆着洗好的螃蟹、生鱼、红烧肉。下午16点40分,张妙家里突然停电,熄灭了张妙的好心情。他不得不在31楼走来走去,购买必要的物品。

9月中下旬的东北,和张苗一样,家里遭遇突然停电的人不在少数。“东北限电”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东北限电”的直接原因是电力供应不足。至于为什么会突然停电?甚至限制民用用电?

9月27日接受《财经》采访时,有当地电网公司人士表示,在拉闸限电前已经实施了十天的有序用电,但用户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即没有按要求拉闸限电,电网公司也没有办法。

为了防止整个电网崩溃,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东北电网调度部门直接下达指令,按照相关预案实施“电网事故倒闸限电”。与有序用电不同,限电是保障电网安全的终极手段,用电范围扩大到不实施有序用电措施的居民和企业。

为了避免偶尔的电影限制,许多受访者谈到了购买蜡烛,水,快餐和充电宝。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担心电力和水随时会来。

9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全力以赴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尽可能避免拉闸限电,牢牢守住民生、发展、安全的底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也通过官方渠道明确表示,民生是底线。

日常被关机打断:怎么没注意到?

9月23日,张淼原本打算和女友在自己住的高层公寓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安排了炖鱼、红烧肉、螃蟹。下午5点左右,锅里的菜炒到一半时,电磁炉突然“罢工”了。一轮检查下来,发现家里所有电器都没电了,还断水了。

停电停水的时候张淼也没太在意:“我以为以后应该可以打电话了。毕竟如果长时间停电,我应该提前通知。”

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天色的暗下来,越来越明显的干渴而熄灭。张淼决定放弃做鱼和蟹肉的安排,出去买水、面包和蜡烛。

张妙家住在31楼。楼里的电梯已经停止运行,显示楼层的液晶屏也是一片漆黑。从31楼往下,这是一项费力的工作。买好东西后,他看到业主群里有人说7点可能会打电话,于是在楼下纠结了40多分钟。后来“等不及了”,他决定爬上去。

他和妻子别无选择,只能在8点钟上床睡觉。“平躺。”当晚11点40分,睡梦中的张淼听到了电动智能马桶充满水的声音,电终于来了。

第二天,当张淼正在为“停电”储备物资时,家住黑龙江东宁的李美英对即将到来的12小时停电毫无准备。

9月25日,上午10点,李美英小区电梯按钮没有反应,楼层显示屏没有亮。她没有多想。“我们楼的电梯经常坏,我觉得可能是电梯又坏了。”直到中午做饭用电的时候,她才发现不是电梯出了故障。

停电了。你为什么不提前通知我们?她觉得很奇怪。小区里也有断断续续的人开始说停电的事——大部分人家里不用煤气罐,电磁炉和电饭锅是常用的炊具,吃饭也没电,大家都不会做饭。

下午6点,电和通知都没来。所以李美英出去买蜡烛、食物和其他储备物品。超市里点着昏暗的蜡烛,收银台一侧的墙上挂着一盏稍微亮一点的矿灯。但是光线还是不够,所以很多像她一样的顾客都在用手机和手电筒试图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卖熟食的地方周围人最多,冰箱很久没冷藏了,老板就把里面的猪脚肉和肘子肉降价卖了。

没有电的超市很拥挤,很“奇怪”。支付的时候网络信号像电一样差,手机支付无法正常工作。超市老板想了一个办法:他留下大家的电话号码,记下大家买的东西,然后发给大家一张名片,让大家在网络信号后把钱转到微信上。

李美英有点激动。她给业主们发消息说,“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有一天能源短缺,我们很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



9月25日,停电的那一天,李美英的思绪萦绕在业主中间。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黑龙江省东宁市的另一个角落,石民的公务员考试准备工作被中断了一整天。25日上午10点半,她和朋友用QQ小程序开了一个网上自习室,互相监督学习。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收到朋友的消息,问她怎么掉线了。

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线网络全没了,卧室的灯也没开。她的手机有两张通讯卡,联通卡很难支持微信消息的收发。移动卡稍微好一点,可以打微信语音电话,但是对方会感觉到她的语音在通话过程中有4-5秒的延迟。

那天晚上信号严重延迟,无法复查,石民早早就睡了。第二天,她很早就醒了。凌晨四点,她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的充电设备充电。她在吉林省的朋友听说停电12小时后,马上订购了充电宝。

日常工作被黑龙江省海伦市的马家林打断。

毕业后,马加林回到家乡,成为一家以Tik Tok为主,在东北销售时令特产的电子商务公司。25日上午10点多,他正在仓库卖蘑菇果直播,突然手机信号差到连微信都上不去。他只好关掉直播,很快发现周围停电了。

停电持续了一整天。好在万古娘国对储藏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可以常温储藏,所以停电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特别的经济损失。但他还是觉得长时间不通知就停电不合理:“如果非要停,也要避免吃饭,把时间平均分配,不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停电。”

对于为何没有提前通知,国家电网客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当地供电公司(指东北地区)给出的答案是,由于电力供需紧张,整个电网有崩溃的危险,情况紧急,可能导致无法提前通知用户的情况。

缺电的城市和村庄:被困在电梯里的人并不少见

这次停电影响了中国东北的城镇。

9月26日,临近上午9点,家住吉林省敦化市的姜燕一家四口正乘电梯前往小区一楼地下车库。到了一楼尽头,电梯突然停了下来,楼层显示屏再也没有反应,狭窄封闭的空房间里只剩下微弱的应急灯。

江妍和丈夫、四岁的儿子、15个月大的女儿被困在电梯里。她在电梯里反复按警铃,等了15分钟,没人接。借着手机微弱的信号,她拨通了邻居的电话,几分钟后,物业就来维修了。

电梯刚好卡在墙的位置,不能直接打开让江妍一家脱困。由于小区没有临时发电机,维修人员不得不爬到电梯顶部,将电梯拉到上面的出口,然后打开电梯门,救出江燕一家四口。

在电梯里等40分钟太久了。一家人还没吃早饭,两个孩子太饿了。她用保温杯里的热水冲奶粉给孩子们喝。大儿子小声说“天黑了”,她打开手机手电筒,15个月大的女儿在狭小空的房间里呆了很久,开始闹。江妍和丈夫轮流用小玩具逗孩子,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后来坐电梯出门,江妍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们的电梯坏了,天黑了,我们不坐电梯了。”江妍心疼。

与突然停电后江妍一家被困在电梯里的窘境相比,王赢显得平静得多。她住在大连旅顺口区西湖嘴村,靠近渤海湾。她在短短的一周内经历了三次突然停电,但她认为“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9月21日下午,9月24日晚上,9月26日早上,每次停电都会持续5个小时以上。村里没有停电的通知,王赢打电话给当地的电力控制站,问:“又停电了?”电站回复:“停电,用电量超标”。她第一次听说“停电”的原因。以前村里停电。原因通常是:“汽车撞上了电线杆,事故抛锚了”。

她看到短视频里有人分析为什么“电是有限的”。"据说煤价涨了,但电价没涨。"王这样认为。她每年冬天都在家里买两吨煤取暖。2018年和2019年都是八九百元一吨。去年涨到一千元一吨,今年涨了五百元。村民比她晚买几天,花了1600元一吨。卖煤的说:“买贵了”。但是家里的电费十几年没涨过了。

停电五个多小时后,王赢几乎没有制造任何麻烦。

微信交电费

中午她用电饭锅蒸不了饭,就用柴火烧了一大锅煎饼。停电时间稍微长一点,家里用水不方便。她去村口取了一桶井水。前几年村里换上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买了180元的小太阳能灯放在院子里。“你白天省电,晚上点灯,天亮了自动停;天黑了就自动亮了。”有了小太阳能灯,家里的蜡烛几年没用了,散在木抽屉里,变软了。她会做衣服的手工。停电了,熨斗肯定用不了,她就忙着找点缝针和裁剪的活。

然而,停电后,王赢也经历了一些需要“耐心”的时刻。她不能长时间刷手机短视频。当她看到手机只剩下一点点电量时,她不得不关机。不能看电视,不能用热水器,家里的机动车不能充电,只能步行出门。“停十天八天,肯定会吵。如果我们现在短时间停下来,我们不在乎。”

穿越限电城市就像“穿越”[S2/]

9月25日晚,天下着雨,停电的吉林省吉林市的岩石依然没有明朗。叶蒙决定走出家门,记录下磐石市离开权力现代性的那个夜晚。

9月24日和25日,磐石市停电三次,每次都超过两个小时。没电的时候,受电的影响,网络信号变差,一些靠电抽水的地区也断水了。

叶蒙居住的老城区属于水电供应差、信号差的地区。停电期间,她的手机信号只剩下两帧。

第一次停电发生在9月24日下午5点到8点半之间。对于这次毫无征兆的停电,叶蒙起初的态度是轻松的:她在家和朋友聊天,聊累了就看剧。至于“没电”,她认为可能只是线路问题,第二天就会恢复正常。

然而,同样的暗访停电停水分别在第二天上午和下午再次上演。因为住在一楼,家里有煤气罐可以生火,所以一直有给充电宝和各种电子设备充电的习惯,所以叶蒙的生活没有出过问题。但她还是觉得不可理喻,“出于愤怒”。

她担心超龄和未成年的孩子会因为突然停电而有危险:“比如上楼梯坐电梯的时候,突然停电,或者什么的;比如那些小店的摊贩,做的都是小生意。因为停电,他们想开门都打不开。"



9月25日晚,磐石市街头红绿灯熄灭。

当她走到街上时,大多数建筑物的路灯和窗户都熄灭了,大多数商店都早早关门了。红绿灯不再是红绿,而是完全黑了下来,本该由他们守护的道路秩序变得混乱。她经过的路口没有交警,交通非常拥堵,车辆行驶速度非常慢,行人有点慌张。城市里的灯除了车灯,大部分都是蜡烛带来的。路过一家花店时,店主点着蜡烛坐在店里,在门口贴了一张小纸条:“免费获得一朵百合”。她按下快门,以为是小赛博朋克。



9月25日晚,有花店点蜡烛送花。



9月25日晚,磐石市的杂货店被烛光照亮。

当晚8点24分,叶蒙发布了一条记录性质的图文微博。微博获7.5万赞,转发1万多,均创下她开微博以来的最高纪录。

走过没有电的岩石城市,叶蒙觉得她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末日感觉”已经部分浮现在现实中,这让她觉得现实和虚拟重叠了。但更多的荒诞感来自于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以高科技和各种制度完善为特征的时代,让她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穿越感”。



9月25日晚,磐石市的商店在正常关门时间之前就关门了。

磐石市并不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城市。叶蒙曾在他父亲的照片中看到这座城市40年前的样子。街道、布局、现状都没有太大变化。当整个城市毫无征兆地陷入黑暗的时候,除了街上的汽车还透出一丝“现代”和“新时代”的气息,其他的一切都让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做梦回到了40年前。

马加林也笑说,自己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室内照明就靠一根一元钱的蜡烛,风一吹,房间里火反射的影子就动几下;海伦市转冷了,白天热的时候能有20℃,多的时候连20℃都没有。晚上,温度不到10℃。睡觉的时候,没有电褥子他会觉得冷,但是没办法。他只能用厚被子盖着。

马加林认为短时停电可以接受,但不通知、不正常停电很难处理。就购物而言,即使在他所在的小镇,也有很多移动支付。他是一个平时根本没有什么现金的人。如果突然停电,而手机恰好没电了,银行因为停电无法继续工作,取不到钱,那么他“真的不知道去哪里取钱”。



9月25日晚,一家小店被车灯照亮,继续营业。

“为什么我家没有电?”[/s2/]

突如其来的停电打乱了张淼的生活,也提醒他做一些准备。第二天,他去超市买了几桶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和香肠。他担心自己随时会遭遇“停电”的窘境。

让张苗气愤的是,就在他点着几根蜡烛,吃着干面包当晚饭的时候,离居民区两公里外的海鲜加工厂灯火通明。另外,他们小区十几栋楼只有四栋停电,因为不同单元楼的电路线路不一样。

那天晚上,停电了,他的手机只剩最后一点电了,张淼却想一探究竟。他拨打了95598(国家电网客服电话)和12398(国家能源监管投诉热线):“我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停电?按照国家规定,停电了就得通知吧?”他打了四五个电话:“一开始他告诉我是意外,后来又说是停电。最后,据说系统频率比较低,为了保证安全只需要切断电源。”

9月28日,张淼接到了大连旅顺居民12398的回访电话。对方表示停电当天收到的拉闸限电信息没有时间回复,否则可能会造成全市电力系统大面积瘫痪。9598的回访电话说他小区的电梯有备用电源。如果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要求物业启用备用电源。

张淼上网查限电原因,“制造业产能过剩”,“东北发电不足”等等。他不禁疑惑:“东北不是制造业多的地方。为什么限电先停在东北?大连有水电站、电厂,大连有瓦房店,辽宁有红沿河核电站。这些电力供应对人民来说不够吗?”

东北电网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东北三省罕见限电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当地火电企业由于煤价高企、成本倒挂严重,普遍亏损,电厂缺煤不愿发电。另外需要保留一部分电力外送,东北地区工业负荷较少,导致无线电波和民生受限。

一些专家表示,很难理解东北地区突然限制民用电。厦大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居民用电量约占15%,工厂用电量占70%。但是限制民用电会有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区域限电通常不会触及居民。他补充说,东北的电力系统是典型的火电系统,煤电比例高,水电少,天然气少。“东北以前是出了名的电力过剩,也会向其他地方送电。”

另一位熟悉电网调度的业内人士在论文中分析称,近年来东北电力过剩,20年没有拉闸限电,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的深度准确性上存在不足。“有序用电是建立在预测和规划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什么紧急情况。可以提前通知和细化用户,也可以全网覆盖;事故路由是针对突发情况的。为了避免发电机跳闸、变压器过热、线路过载,可能需要快速、大规模、无差别地切断电源,但往往只是针对事故相关范围,不一定影响全网。”

(本报记者杨洋和王晶晶对本文亦有贡献。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彭伟

校对:丁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