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十二月已经来了,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等待我们的不仅是春节假期,还有期待已久的年终奖!
但是,年底到来的不一定是年终奖,很可能是裁员。...
近日有消息透露,爱奇艺将大幅裁员,裁员比例高达20%-40%。好家伙,一下子优化了半个公司。
涉及的部门有游戏部、电商部、电影部、IP部、经纪部...不管是热门还是冷门,不管是不是赚钱,都发起了无差别攻击。
爱奇艺官方没有回应裁员原因,但从未改变。一家公司不得不裁员。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养不起那么多人。...
这里有些朋友不理解。爱奇艺显然是国内最大的长视频网站。怎么可能不赚钱?中国人真的不愿意为内容付费吗?
的确,爱奇艺在国内已经是一家长视频网站,但赚钱一直是他们“不擅长”的事情...
爱奇艺2010年4月上线,到今年已经11年了,但是这么多年都没有实现盈利。爱奇艺说,赚钱真的很难。
爱奇艺财报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第三季度,爱奇艺亏损约402亿。
作为视频网站,爱奇艺的收入结构很简单,主要靠会员费和网络广告赚钱。
如何吸引用户付费和广告主投放广告?实现这一点的手段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不断的拍网剧,网上的总结,购买电视剧和电影的版权。内容越好,越辛苦,赚的钱就越多。
原因很简单,但是爱奇艺11年没看懂,甚至被它毁了。
首先,电视剧确实很难火,虽然2018年颜夕宫的故事为爱奇艺带来了1200万的新付费会员,去年的《迷雾剧场》和《隐藏的角落》也火了。
但是,用户往往只为某部电视剧付费,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新的爆款,那么对不起,用户会去另一家。
今年10月,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新作《八角亭之谜》,却未能延续《隐角》的火爆。导致今年第三季度爱奇艺会员数量减少了260万。
不得不说,这个受众对内容的要求真的很高,不是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看到。
不过,就算电视剧不红,也能花不少钱。为了保证后续内容有足够的钱烧,爱奇艺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用户身上赚钱!
单说会员费涨价,就算有会员专属广告也很容易。
除了这些,爱奇艺还在热播剧上推出了提前点播功能,让你给钱多,就能看到比会员更多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提前点播有多恶心。现在已经点名下架了,可以说很受欢迎。
好吧,既然用户赚钱不容易,那从广告主身上赚钱怎么样?
所以爱奇艺开发了线上综合内容。吴签约的hip-hop在中国的知名度是高的,但是要说真的赚不到钱,爱奇艺最赚钱的ip就是《青春有你》。
许多孩子不能喝牛奶。他们为了刷票,可以把牛奶像废水一样成吨倾倒。先不说他们赚多少钱。...
开个玩笑,像《青春有你》这样的综艺节目,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冠名费、品牌投放和IP授权等。
不仅收入简单粗暴,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的很好。毕竟没有那么多名人,学员可以随意砍价。
然而,这棵摇钱树也倒下了,国内监管越来越严,饭圈文化被严重政治化,《青春有你3》被勒令停播。
不仅摇钱树没了,在严格的监管下,教育公司、保险公司、游戏公司的广告需求都下降了。今年第三季度,爱奇艺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0%。
以上因素全部叠加。今年三个季度,爱奇艺已经亏损44亿,更不用说接下来的第四季度还有负增长的可能。盈利并不容易。
如果单纯的亏损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从亏损和烧钱中生存下来的。可爱的齐一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想象力空。
前面说过,爱奇艺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不仅新增付费用户增速缓慢,而且在监管压力下,摇钱树偶像选秀节目被砍掉,10月份取消了主要增收的提前需求。短期内,我实在看不出爱奇艺如何扭亏为盈。
股票也证明投资者对爱奇艺失去了信心。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2月10日周五,爱奇艺股价仅为5.11美元,较年内最高的28.97美元下跌了80%。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是最致命的地方。没钱借也可以。但如果大家都不看好,没人接,最后你只能挂起来等死。
于是,为了筹集资金,恢复投资人的信心,爱奇艺布置了节流工作,砍掉了所有不赚钱的人和事,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壮士断腕的人。
不得不说,这个社会对大公司很友好。无数人想烧钱把他接过来。他们走错了方向。他们缩减业务,解雇员工。也许他们能重新回到正轨。
但另一方面,社会有没有给这些下岗的人平等的机会?
据爱奇艺内部人员透露,此次优化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老员工。“年龄越大越长”员工成为裁员的重灾区。
看到这里整个老狐狸都不好,难道互联网真的容不下35岁的中年人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35岁好像成了一道坎。先不说华为35岁员工退休的传闻,公务员也得35岁以下。怎么才能不焦虑?
在群里随便问大家未来的打算,得到的答案都是出乎意料的悲伤。不是加薪升职,而是“跑滴滴”“送外卖”...
虽然大部分都是开玩笑,但是年龄越大越难找工作是真的。
以程序员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35岁以上的程序员比例仅为7.6%,不到10%。
而22-34岁的程序员占86%,是程序员的主力军。那么,35岁程序员下岗是真的吗?
其实真相并不是35岁的程序员都被裁掉了,而是35岁的程序员实在太多了!
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全面爆发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程序员还没那么吃香。
还记得以前媒体说计算机毕业等于失业,计算机行业已经完全饱和了。第二年,到了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直接起飞了。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毕业入行的程序员到现在也就35岁,数量肯定没有后来加入程序员大军的年轻人多,更何况还有很多技术人才转行创业!
说35岁就失业,确实站不住脚,但是35岁如果不做经理,就不会要这个点。相反,你可以谈论它。
因为35岁和25岁在精力和学习能力上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35岁的码农不能和25岁的男生要价一样,也就是说年龄要和能力匹配。
能力自然取决于管理经验。懂代码的人比比皆是,但如何协调一群懂代码的人,把项目做好,才是个人价值。
所以,35岁确实是一个坎,但这个坎不是让人绊倒,而是让人想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么,如何更好的扎根职场。
其实蛋糕那么大,人那么多。虽然很残酷,但总会有人吃不到蛋糕。如果他们做十年可替代性高的工作,也就是常说的搬砖,估计到35岁就真的优化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次裁员风暴对某些人来说也算是一次机会,因为公司的裁员肯定会根据个人能力和对公司的贡献来衡量。
你可以借此机会想想你的未来。相比无望的项目,收益其实更大。
虽然很多人还不明白为什么裁员可以被说成是机遇,但就中国历史而言,每一次大的裁员浪潮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至少经历了四次大裁员:90年代的裁员,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6年O2O行业的大量死亡,2020年的疫情到现在。
第一波裁员潮中,下岗工人被迫走向市场,反而掀起了“全民创业创富”的浪潮。
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贸工厂大量裁员,但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兴起。
第三次,在大量O2O公司倒下的时候,失业者开始做网络直播,成为直播行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第四,因为疫情,全球范围内出现裁员潮,使得线上产品得到充分发展。
同样,这次裁员背后也有新的希望。新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资源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争取。
没有永远的铁饭碗,也没有永远的行业。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敬畏新事物,才不会被时代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