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涛描绘的曾经恢复的道路
如今,Xi安康福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可喜的是,30多年来,Xi安康福路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弄堂,变成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知名的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复兴路的今昔巨变,是Xi安这座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听说了复兴路改造完工,看到复兴路新面孔的想法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个曾经在康福路练习的朋友的陪同下,我重访了康福路,实现了我的愿望。康复路上的所见所闻不可避免的让我想起了过去,一切都让我深受触动。
向北望去,在康福路的南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新设计的交通标志是黄白色的,非常醒目。道路中间的新路障使从南到北的交通保持秩序。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为复建道路增添了几分生机。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这条路的旧貌。
康复路的前身是红医路。1959年,为了解决常颖路与长乐西路之间的南北交通困难,政府在原第四军医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打通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因西邻第四军医大学,东邻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原西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前身),故名红医路。这个路名虽然用了20多年,但在整个城市的知名度并不高。1981年,市政府正式将其更名为康复路,为的是让这里的病人早日康复。当时,弘毅路全长近1000米,路面全部用黑灰色的矿渣铺成。主干道和人行道没有明显的界限,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因为四医大和附院之间修建了一条地下通道,所以道路中间稍微隆起,形成了中间略高,两边缓坡的局面。因为路的两边都被军事单位包围,所以路的两边没有住宅和商店。由南向北,行人和车辆稀少。只有四医大的高水塔矗立在路中间的西侧。小时候我们几个朋友经常去红医路抓蟋蟀和蚱蜢。有时候会趁人不备,翻越部队医院低矮的土墙,去临街的果园偷苹果。
改造后的复兴路南口,周边坐落着两栋蓝绿色玻璃幕墙的建筑,东边是大牛商城,西边是复兴路的交易广场大楼。他们就像康复路的两个大门和两只幸运而有价值的石狮子。它们相当对称,是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美学的巧妙结合。1984年,康福路的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在路南口的东、西厢分别搭起一个角铁架,用两根粗铁丝在两个架之间垫上7块方形木板,上面写着“康福路批发市场”的字样。两面胶合板上写着对联:诚邀天下客,誉从信来。随着康福路市场的不断发展,管理部门对市场进行了初步改造,于是在路南的南门立了一座牌楼,门上有两条金色的长龙,呈两条龙戏珠的形状。龙的下面是鲜红的背景,上面用七个金字写着“康福路批发市场”。这个门楼虽然比以前有进步,但是还是有点土气。
大牛商城门前,红豆沙大理石围栏里,矗立着张华烈士铜像半身像。基地上镌刻着烈士的生卒年月和共青团中央授予他的荣誉称号。看到英雄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为平反之路的发展不忘先烈而深深感动。可以说,张华烈士是康复之路发展变化的有力见证人。当初的张华烈士纪念碑是一块石灰岩低矮的长方形石碑,正面是白色大字,背面是灰色原石,上面镌刻着烈士的生平事迹。
目前,丹尼尔商场前有一个露天公共旱厕。1982年7月11日,灞桥区新竹乡69岁的魏志德在这个旱厕疏通粪池时,被池中沼气熏倒,掉入粪池。路过此处的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听到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推开人群,跳入三米深的粪池,试图救出魏志德老人。不幸的是,他被甲烷熏晕,掉进了深深的粪坑,从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死时只有24岁。张华牺牲地的这个厕所是公里复兴路上唯一的公共厕所。这条路上经营的商户和去市场购买的顾客有几万人,人们上厕所都是靠这个厕所。所以这里经常拥挤混乱。不仅如此,每到大热天,热气一蒸发,露天厕所臭气熏天,周边商家苦不堪言。为了解决人们如厕难的问题,当地行政部门在康复路上修建了几个简易厕所,每次如厕收费三毛钱,为商户和路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在康复路上的每一个商业大厦里,每一层楼都有一个公共厕所,而且是免费的,人们上厕所非常方便。
改造后的康复路一扫以往占道经营的混乱现象。大道两旁的大牛商城、汉龙商城、史丹达服装批发大厦、君达口腔医院、康复路交易广场、何忠美食城鳞次栉比。白色和米色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具有现代气息。每个服装批发大楼里的摊位和店铺都在各自的房间里,整洁有序,灯火通明,冬暖夏凉。特别是每家店都有热水器,可以随时用来喝水,招待顾客。这一切都是过去无法预料和想象的。
康福路服装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是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起步的。30多年前,一个自发的早市在复兴的道路上逐渐形成。附近的农民和小贩一大早就在这里摆摊卖些蔬菜水果和日用杂货,大多是下午早早聚在一起,没有形成气候。1984年,工商部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沿街的地理优势空,将附近的东天桥农贸市场迁至康福路,正式成立了康福路综合市场。当时是“政府搭台,商人唱戏”。虽然摊位最初是指定的,但卖什么完全由商家决定。当时这里主要经营的是果蔬、农副产品、日用品、服装辅料。当时的市场很简陋,大部分摊位靠墙而立,就地摊开。每天上市公司不多。随着市场的发展,管理部门在康复路两侧搭建了简易的长棚和摊位,让商贩们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经过78年的苦心经营,1992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意越来越红火,利润越来越丰厚,复兴路成了淘金者的宝地。商人慕名而来,摊位供不应求。那时候寸土寸金,一地难求。各地工商部门根据市场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及时更新市场。一方面,他们在道路两旁和路中间设置蓝绿色的玻璃钢摊位,并引入钢丝床系统,以弹簧床作为摊位。当时路两边有三排摊位,路中间有两排摊位。同时,整个康复路市场有10个管理区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转型,逐步形成以中低档服装为主流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当时这里的地摊挨着,一张弹簧床连着一张弹簧床。货物放在床上,样品挂在架子上。一公里长的复兴路上,经营的商户多达3000家。那时候不仅商家多,顾客也多。每天来自省内外的客商多达10万人,真是人满为患。由于摊位密集,人群拥挤,给康福路市场的经营和购物造成了种种不便。饮水、交通、治安、防火、冷暖、如厕洗漱都成了非常尴尬的问题。当时在玻璃钢大棚里经营的商户,冬天没有围墙遮挡风雨,冻得人瑟瑟发抖;夏天,烈日下,人们汗如雨下,闷热难当。但为了防止火灾和超载,严禁商家使用电风扇和电暖器。由于市场拥挤和视力不佳,偷窃和扒窃经常发生。为此,市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反扒队,并设立了义务安全员,使市场治安明显好转。康复路的拥堵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有人提着暖水瓶,一个个卖开水;有人夏天卖粉丝,冬天卖“热宝宝”;还有人定期送盒饭。这些流动摊贩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形成了康复路一道独特的风景。与今天的商业状况相比,当时的商业状况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我和朋友在史丹达服装批发大厦闲逛,这时一辆电瓶平板车悄悄从我身边经过,平板车上堆满了捆扎打包好的衣服。我趁着前店用平板车装货的机会,急忙询问发货的方式和途径。原来今天的康复路市场是“买卖全国”。每天商场里要发的货物都用平板车运过来,在附近的停车场装车,分别运往全国各地。有的送到机场空,有的客户直接带走,有的干脆快递送过去。在康复的道路上,不仅货物运输快捷方便,城市公共交通也很方便。我查了一下,有20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康福路,地铁1号线也有康福路站。这里交通的便利让我深有感触:真的不一样!以前康复路市场内外交通很不方便。在康福路上,人们主要依靠自行车出行。公交线路只有一两条,但是车少人多,经常很拥挤。如果你拖着孩子或带着包裹,就不要指望公共汽车了。这样,在市场之外的市场发货就更难了。由于摊位多,人多,进货出货都靠人力三轮车。当时,康福路市场上有300名注册的三轮车司机专门从事货运。他们每天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收入还不错。但在当时,要进入骑三轮车的行业并不容易。望着远处的电瓶平板车,我想象着康福路上交通的巨大变化应该是古城飞速发展的有力见证。
我和我的朋友在康福路上从南到北闲逛,然后从路的北面转向南面。一路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当我看到招商局大厦的很多商铺里挂着某某品牌代理商和网店网站的招牌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经询问得知,这里的商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经营方式,早已学会了“互联网+”。很多商家都是网店和实体店合作,从而大大提高了销量。听着商家说不完的故事,我仿佛又听到了老康复路上的“走一走,看一看”。路过,不要错过!“霍金的声音。当时,康福路的市场仍然是“钱换货,钱换钱”的传统销售方式。有时候为了给买家换零钱,我们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好几个摊位换零钱。事情变了,时代变了。如今,互联网为康复路的市场插上了翅膀,服装批发生意遍布全国。他们也紧跟时代,引导时尚潮流,从原来的中低档服装定位,发展到高、中、低档服装,引进越来越多的知名、知名服装品牌进入康复路市场。当时也形成了“大商场小样,康复路消费”的社会现象。经过多年的努力,康福路已经成为与汉正街、秀水街齐名的全国著名服装批发市场。同时,它与钟楼和小寨一起构成了Xi古城的三大著名商业区。康福路商圈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为Xi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告别了康复之路,回家的路上心里忐忑了很久,想说的话很多。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最后,我只能套用一句话:祝复苏之路明天更好!
□2022年2月13日王凯丽Xi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