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李菁带着《超级采访》敲开了各个电视台招商部的门。当时她没想到,名人访谈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两年后,《超级访问》停播六年;《非常静的距离》修改了好几次,最近结束的最新一季已经不熟悉了。有人怀念,有人觉得,有人后悔。但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李菁坚信,脱口秀依然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只是在坚守的同时需要适应外界的变化。“我很喜欢脱口秀,因为看起来是个小切口,其实很有深度。它能装下一个人的迷茫、骄傲、犹豫和自言自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受访者的成长和变化,为自己的困惑找到答案。”
2021年12月,李菁在非常静距离采访阿达。
初始阶段
用自己的钱进行超级访问
1999年,中国电视综艺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在央视工作多年的李菁毅然离开舒适区,交了200多万做《超级采访》,然后拿着母带去了几个地方电视台。“你的内容肯定会受欢迎,但是我们的预算买了电视剧”,卫视的反馈也如出一辙。“我不知道怎么管理,但这就像拿着花生和大米(卖)。你得想办法说服别人。”所以李静另辟蹊径,免费赠送了这个程序。这样电视台可以赚三分钟的广告费,而李菁只收30秒的差价。第一期李菁可以赚一千到五千美金,电视台可以白赚两分三十秒的广告费。
2000年,李菁利用这个简单的“双赢”公式,将《超级访问》发行给了十几家电视台,成功收回了制作成本。
李菁和戴军主持的《超级访谈》当时风靡一时。
2016年,李菁不断在乐蜂网运营、节目主持人、制作人之间切换身份,忙得体力不支。戴军也有很多公告,他们很难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内容市场趋势在变,大型综艺节目开始流行,艺人档期越来越差,低成本制作的脱口秀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超级访问花了很长时间,所以停止了."
机会
信息真假难辨,是观众用心感受的场合
当时《超级面试》最热门的环节是“独家外包”。李菁推陈出新,邀请明星的亲朋好友到场外“诉苦”,意图以调侃的方式向观众展现明星的真实面貌。后来很多综艺节目纷纷效仿,从而形成了明星访谈最值得期待的模式之一。但随着微博和短视频的广泛应用,明星们实现了与外界的即时交流。许多艺术家迫不及待地在早上起床,开始报告他们一天的行程。脱口秀节目的稀缺性和神秘感正在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和对名人曝光度的需求增加而迅速消失。
观众对隐私的渴望也在增加。他们希望脱口秀更“深入”。“但是你有多深?你能查出他的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深度,但没那么深,大家会觉得我还不如看自媒体写的稿子。”
李菁思索并探讨了脱口秀在现时代的价值:你应该给观众看什么?事实上,与信息爆炸相对的,也是大众对于造假真相的困惑——自媒体和微博上的明星到底是真是假?相反,当艺人发现自己被舆论误解时,他们也需要一个镜头前的中立话语场来证伪自己。在李菁看来,这是脱口秀的新机会。
《超级访谈》中,李菁、戴军和嘉宾章子怡合影。
“很多人都问过我,你觉得他们说的是真的吗?我来回答,我不确定是真的,但我也不确定是假的。我要做的就是提出我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我相信现在的观众都很聪明,环顾四周就能看出来。如果你是真实的,甚至感动了每个人,每个人都会改变自己的方式。脱口秀其实是给观众一个用心感受的机会。”李静说。
未来
不管有没有赞助商,人们都可以继续做下去
2021年,时隔一年回归的《非常静距离》,彻底颠覆了脱口秀的传统分发模式,选择在短视频平台上线。这似乎证明了主流电视台和一线视频网站的采访不再是首选。但李菁认为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吸引观众,她对脱口秀一直很有信心。“当我们把主战场放在新媒体上时,客户会更加关注它。在手段和心态上与时俱进,受众在哪里,我们的内容就输出到哪里。我们采访的嘉宾也要从这个时代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所以这一季的《非凡静距》走出了熟悉的演播室,走进了日常场景,比如去杰森的排练场,邀请黄圣依打羽毛球,和凌华一起品尝内蒙美食。这个要看李菁对当前用户喜好的观察。她发现观众似乎越来越不耐烦看一个场景固定的节目。“总是给观众一种形式,会导致审美疲劳。(地点)对我来说就是‘不限’。今天可以一起滑雪,明天可以逛街买菜,可以把采访放在很有意思的场景里。”
2022年2月,李菁与凌华进行了超静距离的互动。
对于脱口秀是否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的问题,李菁果断否认。她认为,人类是需要情感互动的,访谈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心灵相通的交流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在看《超级访谈》和《非常静的距离》的时候不自觉的哭了。主持人和被采访者可以向对方输出自己的心态,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一定程度上可以抚平公众的困惑。
干我们这行的,谁都希望收视率好,谁红谁就采访谁。但是我们团队不会因为一个人没那么红就忽略。a因为艺人正处于热播剧最忙的时候,我们觉得肯定他预约不了,但是他必须参加。因为很多年前,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节目给了他一个中性表达的机会。那年另一个艺人拍了一部小众电影。票房不是很好,需要宣传。TA给很多媒体打电话,都被拒绝了。只有我们的程序同意了。来我们节目的艺人,我们不会答应的很好(一开始),但是你坐下来,我们会问你特别伤人的问题。我觉得《超级采访》和《非常静距离》能做这么久。一方面,要看我们的坚持。另一方面,我们在过去的20年里与艺人和经纪团队建立了信任和口碑。——李静
李静想象着,自己到了60岁以后,只要体力允许,也想成为六七十岁观众感兴趣的采访话题,“比如,如何让六七十岁的人活得更精彩。”对于李菁来说,采访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她研究“人”的方法。“我喜欢它。所以我以后的脱口秀(不管有没有赞助商),只要有人愿意看,我随时都可以输出,只是受众可能会变。我也可以任性一点,用我过去所有的挣扎让节目存活下来。”
新京报资深记者Z瑞安
资深编辑佟娜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