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什么是社群?相信社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每个人对社区的理解不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社群的特征是什么、社群的本质是什么、社群与社交的区别是什么、社群与社群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进行解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目前在移动端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社区是产品的主体,聚集同类人进行交流,比如知乎、宽。另一种是社区是产品的一个子模块,供用户交流,比如Keep community。
至于什么是社区,有人说是论坛。随着猫扑、天涯等的没落,早已成为历史。有人说是内容平台,类似于编辑,把内容做成专题,在某个曝光位置展示给用户。
但经过一年的思考,在我看来,社区是基于某一点的交流互动,不断产生内容的空房间,简称[/k0/]房间。
这个点可以是兴趣点,比如游泳,哈利波特;也可以是目的地,比如求职、租房等。
基于这一点,同类人呆在这个空房间里,倾听别人的声音(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少数),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关系),自然可以沉淀用户的关系链,增加用户和产品之间更多的情感连接,从而增强粘性。
这里的“这个点”是人们来到这个社区的最初动力,也是社区的自我定位。比如想到老虎,自然会想到篮球和体育,想到豆瓣,自然会脱口而出读书和电影。
这一点的背后,更多的是用户想要寻求的情感共鸣。我个人去知乎寻求答案的时候,心里一般都是赞同的(包括扩大认知),但是不赞同的(包括觉得文章很水)一般都会反对。
PS:文末有这篇文章目录的思维导图,可以保存再看~
一、社区的特征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一个社会团体组织单位。那么作为一个角色,个人的观点很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从而给出不客观的答案。比如看了某部电影,你觉得还不错,豆瓣上也有很多人说不好,但是当你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说不好。
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集体人格,是社群最典型的特征。正如梁宁在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中分享的,群体是角色的聚合,集体人格是这些角色的共性,比如相似的想法,共同的记忆。
那么集体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比如童年在一个院子里,曾经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我们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不管是通过训练还是压力,最后我们一起被催眠,然后我们就会有相似的观念和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长得像湖南人,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
即使有人想标新立异,炫耀自己的独特性,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留在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里,他也会牺牲一定的独特性,融入社群,表现出一定的集体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意识会沉淀出一种有利于社区长远发展的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王东岳老师对此的定义,人类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而产生的一系列生计行为和思想体系,就是人类的基本生计行为体系叫做文化,是文化的起源和根源。人类所有的生存行为都叫做文化生存,这样我们才能感知到文化的力量。
此外,《语言的诞生:人类最伟大发明的故事》宣称,文化是关于社会角色、价值观和社群共有的生活方式的默会知识和公开实践。
基于以上,我认为在社区中,文化是达成共识的规则,是由社区官员和早期用户共同创造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形成了共识,也为社区氛围做出了贡献。
最著名的是社区的黑暗文化,俗称梗,从猫扑的“233”到知乎的“感谢邀请”,再到虎扑的“JRs”,某网站的“好人一生平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有影响力的内容社区才会有独特的梗。
之前为了在自己负责的社区营造氛围,我特意收集了《希望你不要不识抬举》《勇敢的牛牛》等Tik Tok火热的梗,然后安排了一份兼职,用马甲号在社区内容里铺这些梗。最终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不仅社区评论的互动数据根本没有增长,还被核心用户斥为骚扰。
这个问题我困惑了很久。有一天在b站看一个关于某up主持人的视频,浏览评论了一些热议的梗。到了那里,我忍不住笑了,然后我也加入了窦庚的讨论。对此,我的初步结论是,只有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才会在其粉丝圈子里形成亚文化或梗,进而形成氛围。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特意找到了小约翰可汗在西瓜视频、b站等平台上的视频账号,发现这些账号的同一个视频在不同的平台上形成了不同的梗。比如西瓜视频里的小约翰可汗的梗,大多是新亨Yui,b站里比较知名的是通辽可汗殿下,也就是说,梗是用户认可产品后自发产生和传播的。
正如李少甲在《进化运营》中所说,UGC平台的价值基础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在线的虚拟空表达空间,通过内容寻找同类,从而找到存在感、认同感、被尊重感乃至自我实现感。
最后,社群属于对人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来到社区,要么是追求认同,要么是解决问题。前者居多。因为大多数问题,人们都想看看有多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为什么?
社交是人与人的互动,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角色进行交流,即使是对最亲密的伙伴,也会戴上面具。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他非常信任的人面前,他才会摘下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
而社区可以让脱衣服的人展示真实的自己。比如知乎上最热的失业话题:27岁的人生有多无力?
大部分回答这个答案的人都是刚好在这个年龄段,或者这个年龄段之后,回答他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消费或评论这些内容的用户也在这个年龄段。
这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感受,比如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然后卸下伪装,表现出焦虑和无助,无形中让他们有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正因为社区有归属感,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穷人的需求才会被社区接受。
以前我一直觉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只要打开微信视频,我们就可以和父母面对面聊天,分享彼此有趣的生活故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今年春节,我看了看父母的微信,大概有100个微信好友,绝大多数不咸不淡。聊天列表中第十位好友的最后一次聊天时间停留在几个月前,但朋友圈的动态可能一天更新不到10次,他们很难通过社交渠道获得足够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人就是梁宁所说的“困难户”。他们的微信好友数平均不到130,渴望与人交流分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找不到人聊天。对他们来说,如果一个App一直给他发消息,告诉他有什么好玩的,发生了什么,可能不是骚扰而是对他的关心。
就这样,他们非常喜欢Tik Tok、Aauto Quicker等短视频应用的推送,也喜欢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请人给他点个赞,让他知道有人关心他。
1.社区和社会互动的区别
说到社群,就不得不谈社交了。它们的基本要素非常相似,都是人,都是内容。但不同的是社交更侧重于人,而社群更侧重于内容。
在社交中,我们通过内容创造符合自己需求的个人设定。比如我的微信好友格班在朋友圈发布账号副本,截图与粉丝互动,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平易近人的个人账号专家,而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不是消费这些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接触这个个人设定。在这个过程中,与人接触是主要任务,内容只是辅助。
在社区中,当内容产生时,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是消费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只是基于某种兴趣点或者目的来做进一步的探讨。比如我当时看到知乎网友罗安对红星鸿星尔克及其鞋子的评价,让我想到了买红星鸿星尔克的鞋子,但是又很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与内容连接是主要任务,与人连接是辅助任务。
所以在社交产品中,人是关系链的节点,比如“用户A-用户B-用户C”,而在社区产品中,内容是关系链的节点,比如“用户A-内容-用户B”。
基于此,社交更注重即时性。当你发送消息时,你希望对方立即收到并回复。对于社区来说,内容的沉淀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于生产者来说,可以安心创作优质内容,直接取消私信等功能。
2.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异
虽然社群是社交的衍生品,社群和社群更像,但成员都有共同的兴趣或目的,然后互相交流产生内容。
但是对于内容来说,社群也是不同于社群的。社区是一个IM即时通讯工具,倾向于及时,但不沉淀。
在社区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信息混乱,即群成员发布信息后,彼此关注点不同。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容易对其他群成员造成“不参与,不参与,不参与”的社会压力,进而选择潜水。
社区是一个圈子交流,有沉淀,更倾向于内容的长期价值和复利价值,即当优质内容产生后,感兴趣的人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消费掉。
正因为如此,社区才能变得开放,兴趣点才能开花,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例如,在Tik Tok,有些人喜欢看明星,有些人喜欢看笑话,有些人喜欢看新闻。虽然他们都活跃在Tik Tok,但却相互隔绝,也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
所以社交更多的是基于一定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血缘关系的父子,学校关系的师生。但是社区是一群有着相同品味的人在做着共同的事情。比如因为喜欢看书或者写书评,所以会聚集在豆瓣。
最后,这篇文章挺长的。我特意准备了一张思维导图给你看。
我最新的优秀回答可以直接戳这里:
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的历史
作者:猫小豆豆,社区运营,健身进出ing,白天上班,晚上上班。微信官方账号:Maoxiaodoudou,希望与社区一百万人分享我的所见所想。
本文由@ Maoxiaodoudou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