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光发文字怎么发(自强不息的艺术之光)

[雪中寻美]

作者:秦浩军

艺术和体育一样,有触及人心的力量。经过无数漫长的岁月,超越地域和肤色的文体瑰宝成为全人类的情感纽带。在占全球人口15%的残疾人群体中,不仅有无数挑战自我、取得巨大成就的运动员,也有许多不甘被命运束缚的优秀艺术家,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传世之作,充满了自强不息的艺术光芒,激励着人们保持远见卓识、锐意进取。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贝多芬的名曲《欢乐颂》,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满怀,依依不舍。现场热烈欢乐的气氛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相呼应,也与《欢乐颂》中平等、博爱、奋斗的精神内涵交织在一起,遥相呼应,不绝于耳。

在与命运抗争的征途中,贝多芬像世界上最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一样,不断挑战着身心的极限,创造着非凡的奇迹。从青年时代起,贝多芬就饱受耳疾之苦,声音逐渐从他的世界中消失,但他从未停止攀登艺术高峰。他从文学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席勒的代表作《欢乐颂》,成就了传世名曲《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交响乐团和声乐合唱汇成澎湃的乐章,意境宏大,气势庄严。在海利根施塔特的遗嘱中,他曾说,“是艺术,只有艺术,拯救了我的生命,因为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直到我创造了我觉得是上帝要我创造的一切。”即使到了晚年,也听不到为他喝彩的掌声和欢呼声,但他依然对全人类充满激情,坚持用创作向命运宣战,成就了不朽的生命乐章。

无形的旋律震撼人心,而有形的绘画艺术则体现了更直观、更强烈的毅力表达。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里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的作品是一个“一字眉”女人的自画像,着色张力很大。画中的女主角目光坚毅,气质非凡。她就是传奇画家弗里达·卡罗本人。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150多幅作品,其中近三分之一是自画像。弗里达6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18岁时遭遇交通事故。在她下半身被命运囚禁的日子里,她顶住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通过画笔将顽强的生命力融合成瑰丽动人的画作。

辨别屏蔽和删光朋友圈

弗里达在作品中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理解。一方面是墨西哥文化中“生与死”观念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她有意用绘画来反映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比如在《两个弗里达》、《法瑞尔博士画像前的自画像》等代表作品中,她对色彩和线条的安排大胆而细腻。在带有迷幻感的色彩搭配中,寥寥几笔描绘出许多不同而深邃的意境。她的画似乎包含了一种爆发力和生命力。她感受到了疾病的痛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说:“不要因为疾病而放弃命运,更不要因为爱情的创伤而放弃生命。”在明亮温暖的热带色彩中,她不仅探索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可能性,也描绘了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敬畏和思考。

纵观文坛,有许多残疾作家英杰。重度残疾的盲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了,仍然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借助刻字板写小说。即使不能动弹,他也坚持口述写书,最终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海伦·凯勒在没有听觉和视觉的情况下,从文字中摸索出人生的真谛。她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成自传《如果你给我三天光明》,作为礼物赠送给全世界,给了无数人奋进的力量。双腿瘫痪的史铁生曾说:“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大家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感受快乐。”因脊椎血管瘤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如今已从文坛走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和冬残奥会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身体健康还是残疾,都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实现梦想,创造奇迹。”文学往往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信仰才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能量。

在光影世界里,有很多关于残疾人奋斗的传奇故事。无论是被无数人奉为经典影史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还是以中国著名残疾人运动员平亚利为原型的国产电影《黑眼睛》,抑或是真实记录了中国无腿登山运动员夏用一双假肢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国产纪录片《无尽的攀登》,都讲述了主人公不畏命运、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用一点一滴的人性细节传递着人间大爱与温暖。电影的画面和技术也许会随着时间不断创新,但它所蕴含的精神才是电影艺术蓬勃发展的核心,就像身体上的残疾,我们也许可以依靠技术来弥补,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毕竟外在的残疾不能限制生活的广阔,更多感人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残疾人与健康人融合”与“风格与格调融合”相得益彰。盲童用画笔在“鸟巢”的巨幅画布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心灵手巧交融的缤纷色彩,灵动如溪流入海。九十位舞者惊艳亮相,在画作上翩翩起舞,化作晶莹纯净的雪花。这些舞者中有近一半是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舞者。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通过舞蹈创造了交响乐的形式。“残疾人与健康人的融合”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展现了残疾人对“更美好生活、更包容世界”的追求。《冬残奥会圆舞曲》优美温馨的旋律和优雅动人的画面,让全世界所有的观众身心相连,融为一体。

听不到声音的人,给世界增添鼓舞人心的旋律;感受不到光明的人,给世界带来光明;失去力量的人给了很多人力量。正如世界各地的人们相约“双奥运之城”北京,播撒希望,努力拼搏,团结互助,在冰雪盛会中创造更多奇迹。

《光明日报》(2022年3月10日第10版)

来源:光明。com-光明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