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速度为王”的TMT行业,收购、并购往往成为数量快、规模大、优势互补、产品竞争、打击对手、垄断行业的核武器。所以也就成了不缺钱的互联网厂商最喜欢用的招数之一。但是,在TMT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收购和并购都是成功的。相反,失败的例子似乎更多。
首先,在国外,雅虎收购了Broadcast.com,新闻集团收购了MySpace,AOL收购了网景等。,常年被列入收购失败名单;在中国,情况更不乐观。无论是腾讯收购易迅,盛大收购Ku6,国美收购库巴,雅虎收购3721,盛大收购中文,腾讯收购高鹏等等,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例子。
不幸的是,这样的失败案例还远远没有停止。最新失败或不成功的收购案例很可能会落在京东身上。COM收购1号店,虽然事情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
重购买轻整合,和时间空之间的路径行不通
9月12日,一篇题为《1号店将彻底搬至JD.COM,POP商家不再续约》的文章称,“1号店将与JD.COM联合采购,今年10月8日停止服务协议通知。”相关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1号店的产品未来可能全部来自JD.COM,也可能成为单纯的流量入口,而此次退款可能意味着1号店的时代开始终结。
说实话,土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或者听到和1号店有关的消息了。突然看到这样的消息,还是让人觉得挺感慨的。要知道,1号店背靠沃尔玛的时候,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有着“中国电商世界屋脊”的野心。没想到,我现在这么郁闷。
从简单粗暴又不失视线的百度指数中,也能看出一点端倪。在前三个月的百度指数中,排名第一的百度指数平均落后18000左右,但同样是二线电商的Suning.cn却达到了71000,就连同样比较低的当当网也还有52000。1号店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一年多前,JD.COM高调宣布正式从沃尔玛手中收购1号店,股份价值14.35亿美元。当时双方宣布将在多个领域开展战略深度合作。其中,JD.COM拿下1号店品牌权益,双方供应链合作,山姆会员店在JD.COM开设官方旗舰店,沃尔玛中国店接入达达和JD.COM到家...
以上几点,如果双方真的“深度”合作,是电商和零售行业的大事,可以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很多互联网并购都是资产和资源的“一锤子买卖”,新闻稿中那些“战略合作”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公关辞令。
否则就不会有前述新闻,也不会有任何快消品商家对媒体说,“自从JD.COM1号店‘合体’后,其对1号店的供货大幅减少。”;不然JD。COM+沃尔玛在供应链上不会沉默;否则,山姆会员商店在JD.COM永远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的“卖家”。不然JD。COM+沃尔玛,在零售O2O领域,将连很多点都比不上,要知道很多点背后的物美在体量和品牌影响力上都比沃尔玛小很多...
从各方面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JD。COM对1号店的收购即使目前来看不是一次失败的收购,至少也不是一次成功。这也意味着,如果只重视收购而缺乏强大的整合能力,JD.COM“以时间换空”的路径似乎是不可能的。
买椽子买珍珠导致不好的开始?
根据京东的数据。京东2016年Q2财报。COM当时的现金流高达110亿。结合发行股票的方式,可以说在国外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在土瑶看来,京东没有错。COM的收购和投资。问题是收购1号店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收购后是否有更好的整合协调方式。
先说第一个问题。土窑认为1号店在当时的JD.COM并不是最好的收购对象。相比1号店,土窑认为类似沃尔玛的线下零售集团更配得上京东。COM的收购和投资。随便算算,沃尔玛中国,家乐福中国,欧尚中国,安百里,华联,联华,物美,人人乐...一堆值得讨论的目标。
而且当时由于电商的冲击,线下零售企业的估值并不高。如果JD.COM在那个时候进攻,那就相当于“抄底”。也可以形成“电商+实体,线上+线下,B2C+O2O”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接入线下实体也能充分发挥京东物流、JD.COM到家、达达的价值。这些不就是后来流行的“新零售”吗?不幸的是,JD.COM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先说第二个问题。必须强调的是,相对于线下实体的收购,1号店的收购虽然没有那么互补,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但在“自营业务赚口碑,开放平台赚毛利,GMV赚估值”的策略指导下,POP平台上的商家很可能是JD.COM1号店最重要的品牌资产。
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扩大企业数量,从而进一步扩大GMV,促进市值增长。要知道JD.COM起起落落,市值超过百度,但都在坚持。毕竟中国互联网“世界屋脊”的诱惑太大,所以现在“ATJ”被JD.COM反复提及。这一切都解释了为什么这次迁移成了新闻,而1号店在其他时候却默默无闻。
事实上,相比POP商家,土瑶认为1号店的品牌、人才、地域优势是更重要的资产。JD.COM急于吸引流行商户,而忽略了其他资产。这种行为和给珍珠买礼物很像。而且在不同的受众中,会引起不同但可能都是负面的认知反馈。
对于商家来说,他们会觉得JD.COM会不会放弃1号店,和1号店的合作还有未来吗?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他们会觉得JD.COM是否要像过去的帕特和易迅一样。收购之后,让他们慢慢默默退出历史舞台。对于1号店内部人员来说,业务的迁移,肯定会造成人心的不稳,军心的动荡。对于普通用户,尤其是华东地区的用户,也会造成1号店不再是华东和上海的1号店,而是JD.COM的1号店,在地域认同和品牌情感上都会造成疏离...
不难发现,无论是JD.COM还是1号店,都将在各个受众层面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好开头坏结尾”的印象。
快消消费者的电商,用短板弥补短板只能是“买了就消失”?
投资界有句名言,“只有投资第一,没有第二”。虽然话有点夸张,但意思我们都懂,都是在争先发优势,争强者的实力。百度因频繁投资第三、第四名而饱受诟病。类似百度,JD.COM投资了小而美的企业,小而美,但是有点没落。
结果往往是花了很多钱,却很难得到想要的效果。经常被人解读和嘲讽。JD.COM正在用短板来弥补短板。不仅没有弥补短板,而且被收购的短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和淡化,最终演变成互联网专业人士口中“收购消失”的谈资。
土妖虽然不认同别人的解读和嘲讽,但也无法反驳。毕竟就像不同意见的人说的“拍拍这样,易迅这样,酒店特价今晚这样...1号店会逃脱这种命运循环吗?”
众所周知,JD.COM收购1号店时,在快消品电商板块下了很大功夫。因此,1号店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同样值得关注。JD.COM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可能有人会觉得一定做得不好。如果做得好,为什么要买1号店?当然,正如之前分析的,1号店并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目标。
数据似乎证实了这个简单的推测方法。根据凯度消费指数发布的电商快消品平台巨头竞争状况及预测数据,JD.COM的渗透率和市场份额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缓慢上升,但1号店的渗透率和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市场份额下降明显。全国范围内,他们的友商在渗透率和市场份额上已经有很大优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重点城市,都实现了超车。
快消品一直是电商行业最大最重要的品类之一,在“得快消品者得电商天下”的竞争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产业投资领域,快消行业也受到追捧。
今年年初,股神巴菲特和巴西M&A私募基金3G Capital控制的卡夫亨氏试图以1430英镑收购联合利华。对JD.COM来说比巴菲特幸运的是,至少收购是成功的,这是第一步。至于收购1号店的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确认。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本文第一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 taimeiti),或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