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消费圈发现,淘宝、芝麻信用推广“先用后付”服务,之前使用过天猫信用的用户也通过“升级”使用“先用后付”。
【/s2/】“先用后付”模式在国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国内电商也大力推广。
在此之前,拼多多与腾讯的微信支付合作,推出了“先用后付”功能。紧接着,乐心也推出了“先用后付”的产品——“买鸭”,号称要打造中国版的“后付”。
“先用后付费”的模式迎合了国内互联网平台的“下沉策略”。电商巨头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尝试“先用后付”,一场新的竞争正在悄然进行。
电子商务公司尝试过“先用水后付费”
最近很多消费者在淘宝购物时,最近支付页面后,系统会提示用户是否开启“先用后付”功能。
体验了一下金融界,发现淘宝和芝麻信用合作推出了“先用后付”的功能。芝麻分≥550分才有资格开通“先用后付”,开通后将获得最高20000元的授信额度。在此限额内,用户在淘宝上购买标有“先用后付”的商品,可以“0元下单,到期付款”,到期可以选择先付款或先退货后付款。
使用先付后用订单后,系统会提示到期付款的截止日期,消费者需要在系统提示的到期付款前完成主动付款或退货。
“先用后付”并不是“花呗”的替代版本,但其扣款来源是花呗和支付宝绑定的其他信用卡或借记卡。
虽然开通后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但是开通淘宝“先用后付”查询的芝麻信用分。如果用户没有及时履行合同,商家的损失将由淘宝赔偿,然后主动扣款用户的绑定账户。如果逾期,用户的芝麻信用和淘宝账号都会受到影响,但不会查信用。
拼多多早于淘宝,与微信支付合作,推出“先用后付”功能。
现在用户可以在拼多多APP的设置中选择开启“先用后付”功能。
消费者发现,在拼多多上打开“先用后付”时,页面会直接跳转到微信支付,微信支付评分在500分以上才能打开,延期支付期限为15天。用户收到货物15天后,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并扣款。在这15天内,用户可以退货,不扣款。
拼多多的商家可以在后台自行设置先用后付功能。目前该功能仅对最高价200元以内的产品生效。商家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后,适用的商品会生成标签。拼多多向商家收取2%的手续费。
除了两大电商巨头,一直押宝消费新赛道的乐心也推出了“先用后付”的产品——“买鸭”。“买鸭”主打90天免费延期付款。用户先消费后付费,账单周期延长至90天。延期付款期间,消费者除了商品价格,没有其他支出。
可以看出,对于C端的功能会有一些区别,比如延期支付的时长,但是淘宝、拼多多、鸭买的“先用后付”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淘宝、拼多多、乐心,电商巨头以及第一梯队的平台都在推“先用后付”,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虽然都比较关注这种模式,但在推广时都很低调。
下沉策略的尝试
“先付费后使用”模式在国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呈爆发式增长。
瑞典的Klarna、澳大利亚的Afterpay、新加坡的Atome,这些海外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成为“先用后付”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美国的PayPal、印度的Flipkart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以瑞典的Klarnas为例。Klarnas是先用后付领域的巨头,目前估值55亿美元,已经扩展到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Klarnas的一款先用后付的产品,30天内付款,可以延期30天付款。30天开付不需要查询信用记录,也没有固定的信用额度。
可以看到,在“先用后付”领域,有新的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巨头、传统支付公司,甚至银行也开始参与进来。
国内平台认为“先用后付”的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验证,现在想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场景中。
通过分析“先用后付”的模式可以发现,“先用后付”实际上并不是信用卡、借记卡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替代品,而是平台在用户原有银行卡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支付灵活性,制造消费和支付的时间差,让用户可以延迟支付货款,短时间内缓解资金压力。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几乎所有的“先用后付”策略都是着眼于长期、低门槛、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C端消费者,盈利模式是向B端商家收取佣金。拼多多向商家收取2%的佣金。
发现国外平台收取的佣金略高于国内平台,最高费率达到近X%(佣金比例上限请关注后台的“佣金”)。
商家之所以愿意支付佣金,是因为“先用后付”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利用平台的流量提高销量和用户留存率。[/s2/]
在国外,“先用后付”模式被视为信用卡市场的补充空。与信用卡相比,“先用后付”的信用门槛更低。其实从国内“先用后付”的模式也可以看出,开通先用后付查询的芝麻信用分或微信支付分,远低于花坛、信用卡等金融产品。
门槛低意味着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这正好契合了国内平台正在走的“下沉策略”。
但用户门槛低并不代表“先用后付费”业务门槛低。
在所有的“先用后付”模式中,用户一下单,商家就会收到货款,这也是这种模式对商家的吸引力之一——付款快,用户不用承担违约风险。这意味着货款由平台支付。
“先用后付”模式的门槛在于资金垫付和风险控制能力。先用后付模式,平台会在交易的第一时间垫付款项给商家,平台必须有非常强的垫付资金能力。
目前平台资金来源有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如果坏账上升,平台的资金压力会非常大。
风险控制也是一个问题。先用后付费吸引更多下沉用户,风险相对较高。淘宝靠芝麻信用分,拼多多靠微信支付分。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先用后付”本身不是金融产品,但也需要一层风险控制。
没有芝麻信用、支付信用等信用体系的支持,一般互联网平台介入先用后付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另一个潜在风险来自监管方面。
总的来说,整个“先用后付费”的垂直领域还没有规范。对于一个创新的模式,平台肯定希望监管能够包容、宽松。“先用后付”模式的目标客户是年轻人和下沉人群,模式本身也能起到鼓励消费的作用。在目前国内的监管导向下,大张旗鼓地宣传“先用后付”可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
所以虽然很多巨头都做出了“先用后付”的努力,但基本都是在默默做。
但对于国外的发展,“先用后付”模式的监管有收紧的迹象。
以英国为例。自新疫情以来,英国约有500万消费者使用了“先用后付”服务,总金额达27亿英镑。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担忧——“先用后付”会不会造成过度消费,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2021年2月2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宣布,计划出台新规监管“先用后付”模式。
这应该引起国内平台的重视,指望监管保持沉默是不现实的。未来迎来监管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