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趁着情人节的预热,出了一本叫《我只想单身!!》(我就是想单身!!)的文字游戏把Demo放到了Steam上。
根据描述,这是一部“反百合模拟器”:社交恐惧女主阿雅转学到一所女子高中,以为这是另一段平淡孤独生活的开始;但不知何故,阿雅在新学校的女生中很受欢迎,有几个同学对她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所以阿雅不得不在不失去朋友的情况下,防止她过于喜欢爱情。
就像广告语里说的,“如果你不想约会,你只能熄灭爱情的小火苗,把它变成友谊!”
因为Demo只有英文版(大概和正式版一样),所以这款游戏在国内玩家中的讨论度并不太高;我花了一点时间来看完这个简短的Demo,发现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方——《单身》本质上是一款传统的Galgame,但在立意和表达上有不小的创新。
从目前解锁的内容来看,《单身》创造了至少五个可以攻略的角色——哦不,可以抗攻略。在Demo中,制作组通过“枫带作为转校生参观校园的Aya”的方式与这些角色进行了初步接触。他们特色鲜明,个性夸张,在人类设定上非常复古,或者说是玩梗。他们中有红头发的运动白痴,有家境富裕的病女孩,有存在感不强的艺术女孩,有继发疾病的小矮人。他们的视觉不强。
游戏采用经典的赋予颜色的方式来区分人物,并以其动态漫画的一般艺术风格(很多剧情真的是动态漫画),初步营造出轻松无意义的校园氛围。
虽然《单身》的人物和场景都很老套,但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却是全新的。或许是为了表现主角阿雅的社交恐惧属性,很多时候玩家需要在对话框中“打字”来选择对话选项(选项本身的提示会出现在对话框的左上方),甚至在打字后还要按回车键来控制这句话的音量——虽然这对于非母语者来说不是很友好,但确实让玩家感受到了主角的纠结和选项的轻重。
另外,胜见在Demo中的选项是有时间限制的——想象一下那个美少女拿着刀和血(鸡血)盯着你打英文,那真的是心脏骤停的体验。
和一般的Galgame一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偏好栏。Demo中的几个选项都不足以让好感度满满或者为零,但我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好感度保持在两个极端之间,不至于陷入情网,不至于忘恩负义。
在某些情况下,您需要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询问有关角色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提前做一些记忆——比如2年级的女生诺佐明(Nozomin),会在一段很长的对话中问你她在开场白中抛出的一大堆奇怪的标题中的一个,你可能要在没有选项的情况下键入这些单词。当然我觉得这部分操作可能是额外奖励性质的,正确完成这类挑战会给一颗“星”,这是Demo里没有的。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主角在美术教室里的遭遇。因为枫不知道为什么看不到静香,所以玩家需要帮助绫在画布上画出她看到的女孩——这真的是“画”。我手边没有我的板子,只能用鼠标颤抖着画一个无法形容的物体。在官方的Discord游戏中,很多玩家在这个场景中上传了自己的画作,可以说是互动的。
演示的最后有一场追逐:人气很高的阿雅被想做她女朋友的女生追得团团转,躲在喷泉后面。在这里,她与一位老师就游戏的本质进行了对话:“为什么只想单身?”
游戏用三个选项琢磨了一下这个问题,然后用老师的话回答了阿雅——这可能是单打试玩中唯一稍微严肃的部分了。下课铃响了,阿雅回到教室,等待她的是一个可以做朋友的女孩,一个丰富多彩的新生活;Demo最后一个选项是游戏标题:“我只想单身!!"
在我看来,单打不仅是一个有趣的、创新的小品游戏,更是一个有针对性的“现场游戏”。
实践证明,文字游戏——或者视觉小说——在国内外都有很好的直播效果。从《隐形守护者》到《底特律:换人》,虽然围绕版权问题(包括“直播视觉小说是否会影响游戏销量”)有大量争论,但游戏与直播的交融过程一直在进行。因此,直播公司(尤其是VTB)总是在寻找最新、最难的文字游戏,而这一类别的许多游戏在制作之初就已经为直播效果做好了准备。
前段时间人气很高。主播女孩的重度依赖,讨论了主播、观众、互联网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很多真实和虚拟主播的玩法有了新的维度。在单曲中,你甚至可以看到专门为VTB提供的“现场模式”。
Live2D(当然也可以是直播主播的摄像头)和弹幕栏的位置都是留给VTB的,在设置中明确用白盒标注,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游戏本身的内容与管理者经常进行的“百合业务”有相通之处,自然会引发大量相关讨论。
人们习惯把讲公式化联动游戏的VTB称为“量产经理”,我们或许可以从“单一”中总结出《量产经理黄金之旅》的主要特点:选择与直播目标群体相关的“梗”主题;制作游戏时,考虑直播效果,有节奏地引入槽位和机制(想象一下游戏流程在工作室的草长度);出于直播设置的考虑,在UI和界面上预留空空间;声明并接受所有盈利或非盈利的二次创作。
这种趋势对文字游戏的发展是好是坏很难说,但在这种实践中,把握好融合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很明显,游戏直播是靠各种游戏来维持人气和观众的活跃度,但在我看来,游戏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依靠直播的作品。
具体来说,主持人在游戏直播中的反应、操作和情绪宣泄,只能使这门课程成为独立于游戏之外、贴近影视作品的创意内容,而不能作为游戏本身的补充。没有直播就没用的游戏还能叫游戏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回到游戏本身。从试玩来看,《单身》游戏内容依然完整自洽,但内容较少(目前连大部分配音都没有);考虑到发售日期临近(3月内),我还是为游戏整体质量捏一把汗。希望他们先写游戏的故事和人物,再考虑直播效果;也希望所有的文字游戏制作者在探索可行之路的同时,不要迷失在程序效果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