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记录设备都还没陈设好,停在纽约布朗克斯的跑车就已经出现第一组"破坏者",并且想私吞这辆跑车。爸爸吩咐妈妈清理车厢,自己则动手拆电瓶,不忘提醒儿子查看置物箱。
来来往往的不论开车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来在这个拆除大赛中抢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紧接着重头戏来了,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扒走这辆置于纽约的跑车。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的含义和中国的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着相同的含义。他们都可以揭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很多人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该给他们立规矩了,也就是培养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来说非常有价值,规则意识强的孩子知道到了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做什么样的事情,知道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到了学龄期,他们的规则意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适应学校的生活,比较容易地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这样的孩子更受老师的喜爱,也会有较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但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在给孩子制定了行为准则之后,一定要让孩子遵守。否则,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反复,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
举例来说,家长给孩子规定:吃饭的时候要坐在餐桌前,不能看电视、看手机、玩玩具、随意跑动。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要求坚持一段时间,形成习惯之后这样的行为就会稳定下来。如果某一天,孩子吃饭的时候想玩玩具,家长对这种行为不予理会,那么,孩子后面可能还会在吃饭的时候玩玩具。家长如果放纵孩子的行为,慢慢地,孩子会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手机,随意乱跑。当家长发现问题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还需要重新开始,很可能难度更大,这就是“破窗效应”。
有的孩子喜欢晚睡,多次催促也没用。有的孩子到了超市就要买玩具,不给就哭闹。有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喜欢说话。这些都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规则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很多都可以用“破窗效应”理论来解释。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出现违背规则的行为时,要及时引导。哪怕孩子出现反抗哭闹,也要坚定执行。
虽然修复破损的窗户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这栋建筑物免受更大的损失。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