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楚汉演义篇,已经告一个段落了。
前面的部分,最主要是以高祖(刘邦)本纪、项羽本纪、留侯(张良)世家、淮阴侯(韩信)列传,来串起整个故事。 这四个人谓之楚汉相争的四大主角,绝不为过。 也简单易懂。
项羽过世之后,刘邦马上就称帝了。 其实前面也说了,垓下之战的真面目,并不是大决战。 刘邦早在一年之前就开始一统天下,只是把项羽放到这个时候才杀掉。 就像秦始皇最后消灭齐国,但真正跟秦国进行大决战的,是楚国跟赵国。
接下来将不会持续以时间流的方式汇整故事,而是改回以史记列传、世家、本纪等等个人故事来一个个慢慢看。
绝大部分楚汉相争中的名人,在项羽活着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故事。 那本来就是一个记录相对从缺的战乱时代。 而随着项羽死亡,刘邦称帝,大家的一举一动,就开始有了许许多多比战功还重要的记事。
萧何,是战争时,汉军最重要的后勤指挥官。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所学的并非儒学与方术:擅长这两种学问的人,原则上避不开焚书坑儒的迫害。 除非你躲进桃花源隐居了。
萧何可不是隐士,他是一个地方官员。 他的专长,基本上就是刑名之法与黄老之术。 这也是秦代最主流的官员主修方向。
秦朝采用郡县制,虽然只有短短十数年,负责监察郡守的御史官员,也曾经来到沛县所属的泗水郡。
这跟查帐有点像。 会计师事务所的查账员,来到贵公司,当然需要贵公司的会计人员配合,调资料,查疑难。 萧何都处理得非常妥善,御史大人就想要挖角他。 萧何拒绝了。
暴秦只是一个说法,其实秦国在秦王政治下,就算撇掉前面的混乱时代,也有二十年。 大部分的官员,在遵循秦王政的律法办事,业绩向来也是好的,稳当的。 不然秦王政拿什么统一天下?
后面赵高他们玩到个人意志凌驾于律法之上,才在短时间内崩盘。 所以拒绝选拔推举的萧何,不会有什么事情的,请大家不要为他担心。
地方政务官出身的萧何,在刘邦大军开入咸阳的第一时间,别人都要求金银财宝,只有他要求赶快把宫殿内的图书资料尽可能的收集出来。 之后刘邦能够掌握天下大势,何处国富,何处民穷,全靠这些秦朝建立起来的数据库。
萧何一开始就存了「天下之心」。 野心不一定是件坏事,萧何的野心分类,就只是商君鞅那个类型。 对于他的所学,他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够得到施展。
那萧何干嘛不接受秦朝御史征召? 背后的原因可能相当多样化,简单说一个就是不看好。 卿本楚官。 后接触秦制。 与自己的所学合并汇整之后,才是萧何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萧何接触到秦律,就觉得太棒了这就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大秦帝国万岁,那他就会跟着御史去。 很显然,萧相国认为秦律还有改进的空间。 认为使用这套律法的国家,不会持续太久。
所以他下了属于自己的赌注。 并且胜出。 一开始,刘邦命令韩信曹参等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后,萧何仍然在汉中继续施行政务,来确保刘邦的后勤无虞。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之后,萧何才转出巴蜀接应。 军事局面上,史记表面看来,汉军可说是一败涂地。 如为真,那巴蜀根本不可能放。
但实际上,萧何是出来接应刘邦带回来的儿子,立太子,建宗庙。 规划县邑国土。 也就是彭城大败之后,刘邦最少已经请萧何开始把关中当成自己的领地,进行建设与操作了。
这时刘邦对于萧何的信任,无以复加。 楚汉相争打三个方面:外交,军事,民心。
外交上,萧何没有贡献。 军事上,萧何运粮不绝,补兵其实有点来不及…… 所以刘邦去抢韩信的兵。 但就是军事上的这两极,显示出了萧何「民为先」的治国方略。
太史公评曰:「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老实说,这个时期,看起来更像萧何本人才是汉王,而刘邦只是一个前线大都督。 不过,就算是法家大师兄商鞅,或者太师叔管仲,也都是讲君臣之义的。 (开山祖师是谁我也不知道)
萧何也没有想过要从背后捅刘邦一刀。 有个鲍先生还提醒萧何:「汉王在前线餐风露宿,还派使者回来慰劳您的辛苦,依我看,他是对您心存怀疑啊……
我个人的建议是,把您的亲族,能够带兵懂得打仗的,都送上前线去,才能消除汉王对您的疑心。」
萧何照办,刘邦表示很好我喜欢。 平定项羽之后,汉军论功行赏。 真要说,当时首功当归韩信,但刘邦对韩信可是猜忌怀疑度直逼87%不能再高了。
于是大家首推跟随韩信打出汉中,平定北地的曹参。 刘邦摇了摇头。 只有一个名叫鄂进的家伙,感受到刘邦小宇宙的意志,连忙上书:
「萧何才是最有功劳的那个人。」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代第一个,后来董卓、曹操、司马懿也都拥有的超级特权,就是从萧何开始的。
后来,萧何献计给吕后,除去了韩信。 刘邦虽然又给萧何加官晋爵,但又有人跟萧何说,这是皇上又在怀疑您了,赶快推辞才是上策。 萧何又是照办,刘邦又表示龙心大悦。
隔年,英布事件爆发,照办煮碗又来一次……萧何表示心好累。 这一次,门客建议萧何强买田地,让自己扮演一个贪官。 王翦有云:「将官贪污,帝王不疑。」
刘邦凯旋而归后,知道萧何这么贪,果然放下心来。 但萧何又跟刘邦说:「上林苑不如就开放给老百姓种田吧?」
刘邦突然暴跳如雷。
于是,萧何被刘邦下狱了。 史记说,几日后,卫尉去为萧何请命,但刘邦还是不爽。 可谁也没想到,当天回去,刘邦就下令释放萧何。
刘邦跟萧何说,你是个贤能的丞相,而我不过是个暴君。 如果我不关你,天下人还以为我也是个贤明的君主。 虽然我常常瞎掰刘邦跟萧何的对话,但这次是真的了。
为什么刘邦要这么做呢?因为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跟英布作战的时候,刘邦被流箭射中。 回来的路上就生病了,也是很自然。
然而,这时候吕后就派医生来给刘邦。 史记说,刘邦大骂医生:「我命由天不由你。」不愿治病。
这后面暗藏着很多事情的。 最晚最晚,在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就已经看出吕后的野心了。 刘邦的意思是,我能不能活下去,不是你吕雉说了算。
之后吕后更来问刘邦,你要是死了,这个国家怎么办呢?
刘邦曰:「萧何可以办,萧何死了曹参可以办,曹参死了……王陵陈平搭配周勃也可以办。」
吕雉又问,那之后又要怎么办? 刘邦说:「我怎么可能知道这么以后的事情!」 没有说出口的是,不管如何,轮不到你吕家来办。
每一个乱世出身的君王,其实或多或少都在颠覆着「家天下」的概念。 真正敦促着「家天下」帝制持续下去的,从来不是这些皇帝。
虽然刘邦没有像刘备那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都说出口,但他托付给老弟兄们的东西,只怕比诸葛亮肩上的更沉重。
我们总是学到,刘邦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句话没有被记录在高祖本纪中。 而是刘邦指定的辅臣三代,王陵跟周勃专门拿来对付太后用的。 包括吕太后跟窦太后。
周勃更说,后面还有半句,完整的句子其实是:「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刘邦到底是一个残杀功臣的暴君? 还是一个最精湛的演员? 就留给大家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