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始皇费尽心思想要维护的万世江山,到了秦二世手里已经脆弱不堪。
或许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生前那么稳固的社稷,怎么自己一死就轰然倒塌了呢,其实秦朝这座大厦的倒塌,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已经有了征兆。
只不过秦始皇认为,只要统治的手段足够强硬、足够高压,即使民众有反叛的心理也不敢反抗,秦始皇确实做到了这点,但是遗憾的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秦始皇能做到的事情,秦二世也做不到。
所以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一经传出,各方势力就已经暗流涌动了,不过秦二世作为一个毛头小子他看不到,实际上掌权的赵高一心只想要权力,或许也看不到,他即使看到了,也选择了忽视。
秦帝国被这两个人所掌控,崩塌已成必然趋势,两人都不是治国的人才,看不到暗流涌动也就罢了,偏偏还变本加厉剥削和压榨民力,最终引得各路势力揭竿而起。
而在这些势力中,有一方势力很“秀”,因为这组势力最初的领导者并不是秦朝所灭的六国遗贵,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不过就是这组势力,最终建立起了汉王朝。
想必您已经猜到了,这组势力就是以“混混”刘邦为首的沛县起义军。
可不要小瞧了这组势力,因为这里面的人,几乎都成了西汉的开国元勋,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卢绾、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当然还有萧何。
不过当初起兵时,萧何无论官职、地位还是名望都要比刘邦高,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关于此事,我们还得从起兵前刘邦和萧何的地位说起。
刘邦和萧何起事前后官职地位对比。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和刘邦是老乡,两人关系很好,不过这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混混,而萧何是沛县的吏掾,也就是负责起草文书之类的文官。
不过在萧何当官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平民,并且萧何还仗着自己的身份数次保护刘邦,或许刘邦正是有了萧何在背后撑腰,才更加“胡作非为”。
等刘邦做了亭长,萧何还是处处帮助刘邦,可以说萧何在刘邦发迹前,就是刘邦的后台,由此可见,在刘邦起事前无论是官职还是地位都是无法和萧何相比的。
后来被逼的急了,沛县决定起事了,这时候刘邦其实还不是领头人,因为这时候沛县还有县令,不过谁知县令决定起事之后又害怕了,还想把萧何等人给送官,这下好了,萧何本来都已经给刘邦带去了信号,没成想却被县令给摆了一刀,不得已只有杀了县令。
县令一死,沛县起义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起义就得有个领头人,按理来说此时的萧何,地位、官职都要比刘邦更胜任这个领头人。
但是很意外,起事之后刘邦做了老大,而萧何并没有不开心,反而也拥护刘邦。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史记·萧相国世家》
正如上述引用记载,说的就是沛县的起义大旗拉起来之后,刘邦成了沛公,成为了起义军的一把手,而萧何则成为了刘邦的助手,还是心甘情愿的助手。
众人为何拥戴刘邦当老大?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要分成两个问题来回答,其一是众人为何不拥戴萧何,其二是刘邦为何会成为起义军最合适的老大,对此,我们继续拿萧何和刘邦来说明。
- 先说其一。
萧何其实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官,满腹经纶和才华横溢是他的优点,但是这样的人往往自带书生意气,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很吃香,比如说封建王朝的那些盛世,那都是文官的天下。
但是在乱世,这样的人虽然也有用武之地,不过只能在幕后,真让当起义军的老大,萧何还真做不来,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乱世需要打仗,而打仗需要士兵,士兵会跟随将军出生入死,而不会听从一个文弱书生的指挥。
此外,起义有风险,萧何不管怎么的,也大大小小是个县级以上的官员,如果起义失败,萧何付出的代价可就高了,虽然身在乱世,但至少吃喝不愁,让自己不管不够当老大,萧何也是有所顾忌,毕竟这可是诛灭九族的事情。
这点在《史记》中也有所交代,即: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萧何作为一个聪明人,对于这点自然看得极为清楚,所以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叠加下,萧何也就只能成刘邦背后的人。
- 再说其二。
刘邦是个混混不错,但却是极其讲义气的混混,这样的人或许各个方面能力都不突出,但是身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簇拥一大群人,因为在那个乱世,义气有时候还真能当饭吃。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这就是壮年时候的刘邦,等到他当了亭长之后,朝廷中的那些官吏,刘邦混得的都很熟,平日里也是一起喝酒吃肉,生活好不快乐,而且刘邦还有一个让身边的人很服气的优点,就是刘邦很大度,这样的人即便是放在现在,周围也会有一帮朋友。
在刘邦起义之前,整日里跟着刘邦的人就有很多,虽然刘邦的官小,但是周围的人却都听他的,比如说官职比他高的萧何,比如说力气比他大的樊哙,再比如说武艺比他好的周勃等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刘邦的左膀右臂,并且甘心为刘邦打天下。
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些人也极为好,这些最早跟随他起义的老乡,直到刘邦去世他们依然都是位高权重。
相比较后来投靠刘邦,又被封为异姓王,随后被铲除的那些“大才”,很明显,这群老乡才是刘邦真正的心腹,或许刘邦一直记得自己起义时,就是这群人所拥戴的,这份感情也让刘邦所珍惜,自然也认为他们不会有任何谋反之心。
飞鱼说:
由此可见,沛县起兵时,萧何官职、地位和名望虽高,却并不是起义军理想的带头人,而讲义气的刘邦才是众人所拥戴的人物,才是乱世中被众人认可的无可争议的老大。
或许从刘邦手下随便挑出一个,在各自的“专业”方面都比刘邦要强,不过刘邦却有一点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那就是驭人,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刘邦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打开新天地的钥匙,所以汉朝也只能姓“刘”,这或许就是刘邦的个人魅力。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列传》、《史记·秦本纪》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