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Tina专栏
今天带海蒂跟朋友一家在餐厅吃饭,两个小朋友正玩儿的起劲,突然被餐厅里冒出来的吵闹声吓懵了。回头一看,一个中等身高,留着小平头的中年男子满脸怒气的来找服务员,“我的菜都点了一个小时,为什么还没上来?!”“你们到底还想不想干,把经理给我找出来!不然我把你的店砸了!”
我们的位子离收银台很近,这位男子每说一句话都声嘶力竭,震慑力十足。别说孩子们,连那位女经理在跟他沟通的时候都有点露怯,发颤的声音、摩挲的双手还有紧张的面部表情都暴露了女经理的紧张。
经过女经理耐心的道歉、委婉的沟通,才发现,这原来这是一场乌龙事件。这位男子叫的是外卖,并不属于唐食的业务范畴。但是,那位男子并未道歉,而是扬长而去。令人担忧的是,外卖店也将不可避免的被戾气十足的男子扫荡一番。
为了安抚我们这些食客,女经理拿出了很多玩具送给孩子们,并且逐张桌子道歉。联想到最近“丽江女游客被毁容”事件,以及“723北京女童被摔案”“厦门公交纵火案”等等,似乎在这些人的生活经验里,缺乏心平静气解决问题的渠道,一言不合就干架,态度凶、下手狠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消解心头之愤。
教孩子客观认识戾气
大多数家长都格外重视孩子的学业教育、生长发育,情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情绪的辨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都造成家庭情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一方面,面对戾气,孩子容易惊吓或者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戾气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在无形之中也成为潜在的戾气携带者。面对周围一些充满戾气的环境,我们需要格外重视培养孩子化解戾气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绪的管理。
戾气无处不在,它和正气相反,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心理。除了有一些极端的案例之外,稍有不顺就破口大骂、找更软弱的人当发泄口,或者对别人犯的一点过错就过度惩罚也是戾气的表现。
表现在孩子身上,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孩子玩具装不上就摔东西发脾气;受到爸爸妈妈批评就把怒气转嫁到小宠物身上;不给买玩具就撒泼耍赖,揪家长头发或者撕衣服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固化这种解决方式。
如何培养一个没有戾气的阳光孩子
从根本上说,父母得以身作则。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父母自我情绪管理的方式以及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很容易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如果家长身上戾气很重或者奴性十足,妄想孩子没有戾气或者不懦弱,恐怕不大可能。
一、避免打骂孩子,或使用攻击性、伤害性的词语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健康的语言会让孩子变得乐观、自信,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只能带给孩子伤害,甚至毁掉他的人生。
有位心理研究所所长在少管所做心理辅导之后发现,少年犯犯罪跟父母对他们惯用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关联。每天在“闯祸精”“真丢人”“废物”“就知道吃”“只要是人,就比你强”这种语言暴力生活下的孩子,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延续甚至转化成行为。
对于父母而言,一旦选择了用语言暴力甚至打骂,就像是在孩子身上种下了戾气的种子,它很容易让尚未形成自我判断的孩子意识到,攻击、伤害的语言暴力甚至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二、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每个人都有充满负能量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没有任何人应该为你的负能量买单,所以,当发现孩子有粗暴行为的时候,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了解更多正确的情绪宣泄渠道,帮助他们疏解负面能量。比如画画、运动、聊天、读书等等。
分享一个案例。米妈在家里布置了一个“冷静角”,摆放了自己喜欢的鲜花,放了两本能让自己放松的书。每当遇到烦心事或者眼看着要跟米爸或者小米发生争吵的时候,她都会提出来“我想先去冷静一会儿”。时间一长,3岁多的小米也一改之前发脾气就摔东西的行为,选择了画画和看书这些可以让自己冷静的方式。
三、以身作则,吵完架学会和解
父母吵架是孩子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之一。作为沟通的一种方式,吵架的确不可避免,但是父母需要尽可能不然给孩子看到。如果不小心被撞到,建议一定要用理智的方式,当着孩子的面达成和解或者共识。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白,成年人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和平解决的。
四、多倾听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阿西莫夫说过,如果一个社会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自大而顽固,并且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中的话,那么戾气就自然会产生并且越来越重了。
对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父母们需要耐心去聆听。特别是对5岁以下的孩子而言,由于自身认知能力较弱,辨识能力不强,很多偏激的想法很容易在孩子心理扎根,埋下日后的隐患。所以,遇到问题,耐心的跟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才能获取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