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诗人吕留良曾言,“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在金泰小区,古稀老人张玉春就拥有一双可让枯木“再逢春”的巧手。张玉春醉心根雕艺术近5年,将许多废弃树根雕刻成了别具匠心的艺术品———根雕拐杖。
◆醉心根雕
一坐就是十个小时
秋意渐浓,暖暖的阳光洒落在金泰小区一户人家的阳台。70岁的张玉春身着棕色夹克、手持角向磨光机,正坐在小马扎上精心打磨着一根废弃树根。
在他家的次卧,雕刻好的作品挂了满满一整墙。一根根长长的拐杖,木色光滑,龙头形态各异,有栩栩如生的小狐狸、有展翅欲飞的苍鹰、有垂须而立的飞龙……
张玉春放下角向磨光机,用布满老茧的右手缓缓摩梭着手中的树根,“我退休后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山上锻炼身体,看到一些被丢弃的树根,觉得可惜,恰好从小也比较喜欢雕刻,所以就想把它们带回家试试。”
这一试,张玉春就此爱上了根雕。
制作根雕拐杖相当消耗时间,“并不是所有的废弃树根都可以用,有些树根的枝条形状比较弯曲,我拿回家通常要先烤一下,然后晾晒一个月,这样能让它变得更直而且不容易开裂。晾晒完,这个棍上面的一层皮就可以脱掉,清理干净泥土就可以开始雕刻了。我现在雕一根差不多需要三四天的时间。”
“不止哟,我感觉你做一根至少要小一周的时间吧。”张玉春的女儿张伶俐在一旁摇摇头,“我父亲做根雕时,早上8点就拿着工具和树根去阳台,有时一坐就是一天,到下午6点才进屋休息。我叫他吃午饭都叫不应,做起来就入了迷,十来个小时都不停。”
张玉春从身侧拿起一碗核桃油,用小木刷一边给根雕拐杖上油一边说,“我觉得这是老有所乐,我喜欢这个,雕刻起来也特别有成就感。按照树根原有的形状加上自己的想象,我觉得它有一种自然美。”
◆翻山越岭 四处寻找合适枯木
爱上根雕的这几年,张玉春制作了大概500多件根雕拐杖。为了寻找满意的枯木,他也成了徐州及周边大大小小山头的常客,但寻找到一根适合雕刻的枯木并非易事。
张玉春说:“找枯木需要特定的季节,我都是每年1月到3月这期间去找,因为在其它季节,植物枝叶茂盛,根本看不到树根。但即使是冬天也不好找,山上有些植物身上有刺,我的鞋、手套都被扎破过。最严重的一次是长刺穿过手套扎破了我的手指,我清理了一下还是接着找。”
周围的小山头找遍后,张玉春就骑着电动车到安徽去寻找废弃枯木。数九寒天,他经常脱掉棉袄,穿着一层薄薄的工作服在山林间穿梭,“我们往往是结伴两三人一起去,也是为了锻炼身体。有时溜达一圈儿下来,汗衫的后背那儿都湿透了,不到黄昏我们不回家。每次发现树根,我都是跪在地上仔细观察,看它是否适合雕刻。”
“一般我都是找糖梨子木或者山枣木,还有黄金木,也就是咱们徐州人说的柘圪针、折条。这种木的韧性比较好。”张玉春拿起一件木身泛着“红血丝”的根雕拐杖,指了指,“这一根就非常特殊,有些发黑的地方其实就是树根被虫蛀烂了,我雕刻完再敷上一层核桃油,它的颜色就会先变红再变紫,把玩的时间长了就变黑了,不过这也别有一番风味。”
山野间的废弃树根就这样在张玉春的手中活了起来。看着这些精雕细琢的根雕拐杖,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它曾作为枯木腐朽在山野间。
◆热爱山水 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张玉春老人对艺术的爱好并不是退休才开始的。
1972年,22岁的张玉春在云龙区房管处工作,那时候单位在户部山附近,他非常喜欢古建筑,工作也是负责古典建筑的维护。有时爬到屋顶上他就向远方看,将形态各异的屋脊兽和远处的大山画下来。
初中文凭的张玉春从未系统学习过绘画和雕刻,全凭自己一点点摸索。他喜爱绘画,就经常画工作中见过的古典建筑;他喜爱雕刻,就偶尔打打家具。女儿张伶俐介绍,他们家中的五斗橱就是父亲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亲手打造的家具。
如今,张玉春时常拿着自制的根雕拐杖下楼遛弯儿,邻居都会围上来夸赞,甚至还有人专门向张玉春请教雕刻手法。还有人专程跑来找张玉春,想要收藏他的作品。
对于根雕艺术,张玉春认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喜欢自然一些,不刻意去将它雕刻成什么形状,而是要根据树根原有的样子进行想象,越自然越美好。
因为日常醉心根雕,又经常出门寻找枯木。外孙甚至给张玉春起了个外号叫“张三跑”,“外公早饭后跑掉,午饭后跑掉,晚饭后也跑掉。”
张伶俐表示,一家人非常支持父亲的爱好,“他不但会画画,还通晓音律,以前还自学音乐,教我弹木琴。他去年开始上老年大学,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见习记者 芦红侠 周杰
【来源:都市晨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