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大会志愿者(在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对话那些年轻的志愿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灿

编者按:“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是志愿者们留给大家的最深印象。今年12月5日是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在节日到来之际,记者选取了3个关注“小切口”的志愿服务项目,深度对话参与其中的90后志愿者,听听他们的志愿服务收获是什么,又是怎样的力量驱使这些年轻人不断奉献。

用“微光”焕新孩子们的家

讲述人:汪铮,男,1995年生,安徽舒城人,杭州微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志愿者

汪铮(中间)和团队伙伴(左一)带小朋友做DIY手工。杭州微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图

两年前第一次走进小萍(化名)房间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模样:一家三口居住在9平方米的空间里,昏暗的灯光、脱落的墙皮、拥挤的家具、凌乱的摆设,吃完饭等妈妈把餐桌收拾好,我才能趴在这张“临时书桌”上做作业。

14岁的小萍境况似乎比那时的我更糟。她的爷爷奶奶患病,家中只有爸爸一份收入来源。正是因为产生了这份共鸣,我想要帮助小萍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我们对她的父母说明来意:我们是“焕新乐园”项目的志愿者,负责对接小萍所在的这一户。此次造访,是想重新设计她的房间,为她创造一个明亮、整洁、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听到这里,原本默不作声埋头写作业的小萍,抬头轻声说了句“谢谢”。

一周后,我和十几名伙伴揣着图纸,开着装满家具、涂料、窗帘、灯具等装修用品的货车行驶了将近3个小时,再次来到小萍家所在的淳安县项家村。

改造过程中,最复杂且最耗时的是组装家具。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所有成员会先把所有对接家庭的床、衣柜、书桌等家具组装完成,再分别以“二对一”或“三对一”的方式,在后续志愿服务中,各自完成对接家庭中的装饰、收纳等软装环节。

改造房间是“焕新乐园”项目的特色亮点,然而参与其中后我才发现,这个小切口,是一个更宏大计划的起点。帮助儿童改善环境、陪伴他们的成长,实现从环境到心灵的关爱帮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和小萍的结对持续了一年。每个月,我们小分队的3名成员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破冰游戏、学习辅导、周边旅游、逛博物馆……渐渐地,小萍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一次,我们带她去拍了组生日照,团队女生特地帮她挑了条好看的新裙子,画了精致的妆容。看到小萍笑得爽朗,我们也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

“焕新乐园”改造房间示意图。杭州微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图

“焕新乐园”是我参加过的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在此之前,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突出的能力,可以给别人带去很大帮助。当朋友把项目信息推送给我的时候,我也只是抱着“就当出去走走”的心态,尝试着报了名。

当我连续两年参加“焕新乐园”,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并且靠自己的双手为他们“点亮”房间后,我才发现,我们彼此之间的“羁绊”已经越来越深——我帮助和陪伴的不只是这些孩子,我内心深处似乎还有个声音,它来自孩童时期的我自己:“这些我曾经渴望得到的关爱,现在有能力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其他人,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很多同伴跟我想法类似。虽然平常各自工作也很忙碌,但我们从不认为,参与志愿服务会带来额外的压力和负担。在为他人的付出中,自身也同样收获了成长。

项目简介

“焕新乐园”公益项目由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牵头,于2016年全面启动,以有5周岁至14周岁儿童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为儿童打造一个独立、安全且保护隐私的小小空间,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重塑生活自信;并以环境改善为切入点,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力量,以成长陪伴服务的形式介入低保家庭儿童的物理、精神和社会三重环境,实现儿童的“焕新环境、焕心成长、唤醒发展”三重改变。如今,该项目已经从浙江走向全国,超11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为8000余户家庭的孩子改造了属于他们的“焕新”房间。

带着“爷爷奶奶”一起做志愿者

互联网安全大会

讲述人:李靖慧,女,1996年生,浙江丽水人,“银巢养老”公益计划发起人

“银巢养老”公益计划发起人李靖慧。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小超人’,我的行程码调不出来了,该从哪里登录呀?”

“‘小超人’,这个表格显示乱码了,是不是要换一个APP查看呀?”

……

我是一名爱和“银发族”打交道的95后。“小超人”是我的微信昵称,每当听到“爷爷奶奶”们参加志愿者培训时这样喊我,我都特有成就感——他们提出的所有难题,我都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

小时候,因为爸妈忙着在外地做生意,只有爷爷常年陪着我。他是个很爱学习的“小老头”,我经常把我的课本和练习本保存起来给他看,他很开心地和我一起练字。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个地方可以让爷爷重新去学习,他一定很快乐。

李靖慧(左一)教自己的爷爷使用智能手机。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后来我到宁波上大学,有门课布置了一个暑期调研,让我们针对某个社会现象,组建项目小组来做出改善——我想到了老年人学习和交流机会匮乏的问题。我想开设一所特别的社区老年大学:寻找有一技之长的老人来当志愿者,为社区内的其他老年人、残障人士、外来务工子女等群体分享知识或技能。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养老就是给老人提供好服务。但其实现在不少老人精力很旺盛,可以从传统意义上的被服务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而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可以把这分志愿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总结出这个理念后,我越想越兴奋,带着打磨过很多遍的“银巢养老”方案到处咨询专业人士,得到了不少认可和建议。

慢慢地,我摸索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志愿服务模式——年轻人和“爷爷奶奶”一起做志愿者。

我发现有很多热心的爷爷奶奶有时间、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于是我们与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万里学院等8所学校组建高校志愿联盟,鼓励大学生担任老年志愿者培训课程助理,参与智能手机使用、办公软件使用、教案撰写等志愿服务培训,再从这些课堂上挖掘“新一轮”的老年志愿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带动了3万多名老年志愿者参与到书法绘画教学、急救知识培训、垃圾分类宣传等各类志愿活动中。

李靖慧(穿橘色马甲者)教老年志愿者种盆栽。宁波鄞州团区委供图

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项目逐渐成熟后,我很自然地想到带着“爷爷奶奶”去乡村提供志愿服务,便策划开展了“老骥行动”,组织城市高知老人,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为乡村的儿童、独居孤寡老人等人群提供志愿服务,缓解乡村科教、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

有人问我,一个小年轻为什么总爱和老人们一起“玩”。最开始,也许是因为我把对爷爷的感情投射到了他们身上,而在越来越密切的相处中,我看到这些老年志愿者身上有很可爱的一面。70多岁的薛奶奶在给孩子们上书法课前,紧张又兴奋地准备了厚厚的教案;80多岁的王爷爷在学完智能手机使用课程后,很有成就感地说:“上完‘小超人’老师的课,我也要去给我的兄弟们上课咯。”

我们团队现在有30多名成员,都是90后。有一天我们也会不再年轻,但我相信到了那时,我们也一定能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关爱。

项目简介

“银巢养老”志愿项目由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李靖慧牵头发起,围绕积极养老的理念,将有一定能力的老年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推动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提高社会参与度。2017年10月,银巢养老服务中心在宁波鄞州成功注册落地,成为省内首例由在校大学生注册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经过4年的发展,该项目已建立了46家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开展课程活动1万余次,为超10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免费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拓展服务。

与“小梧桐”结下不解之缘

讲述人:杨迪,男,1991年生,浙江台州人,分别以“小梧桐”和带队老师的身份先后3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

2019年,杨迪(二排右一)作为“小梧桐”带队老师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每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我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个重要的群体——“小梧桐”。

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招募志愿者。正在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二就读的我很兴奋地报了名。当时我想:“如果能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样的高规格大型国际会议志愿服务,不仅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能接触到厉害的互联网大咖,进一步开拓视野。这样宝贵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通过一轮轮的面试和筛选,我最终如愿加入了酒店及医疗服务组。

很多同伴都是抱着和我一样的想法来到乌镇,但我们很快也发现,这份工作比想象中辛苦得多,光是背地图就够“折磨”。4.92平方公里的乌镇西栅景区里,小巷蜿蜒曲折,道路四通八达。会议期间,来来往往的各地宾客想要去某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询问身边距离最近的志愿者。为了给嘉宾们提供便利,我一有空就捧起景区地图,把每一处地点都背得滚瓜烂熟。每当有嘉宾问路,我礼貌又迅速地作出回应,心里都会有种满足感。

2015年,杨迪(左一)作为学生志愿者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2016年,留校担任辅导员的我被选为带队老师参与“小梧桐”管理工作。这一次,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回,一个“小梧桐”略带委屈地和我说,他所负责服务的乌村区域比较偏远,自己碰不到那么多重要的宾客,感觉各种技能都没有用武之地。

他的想法很真实,也让我仔细思考了我们作为一线志愿者的初心。我对他说:“你的工作很重要。不是所有参与这场大型会议的志愿者都会被人们关注、被闪光灯捕捉。哪怕只有一次,你的举动帮助到了别人,这份收获感都是值得珍惜的。”

2016年,杨迪(二排左一)作为“小梧桐”带队老师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经验一年比一年成熟,“小梧桐”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也越来越完善。2019年,我再次作为带队老师来到乌镇。我开始试着去了解每位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争取把同学们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同时我告诉他们:“碰到困难和问题都别担心,有老师在。”这几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在志愿服务领域,“传帮带”很重要。

我曾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担任过1年的翻译服务志愿者。单趟两小时、来回4小时的路程,每个月都要走上一次,我从来不觉得辛苦。我们以自信的姿态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茶文化,就像一批又一批的“小梧桐”,各自发挥专业能力向海内外宾客展示中国形象。这其中的获得感是一以贯之的。现在,作为学校红十字会的指导老师,我经常鼓励学生们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等医学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自己也参与其中。

项目简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小梧桐”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者的创意提法(从2016年起沿用),表达了志愿者对海内外宾客的期待和热情。大会前,“小梧桐”要接受礼仪、消防、急救等通识培训,并在乌镇进行实训演练。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有700多名“小梧桐”在嘉宾联络、会场服务、医疗保障等岗位发光发热,为来宾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青春范”。

【记者手记】

勇敢踏出第一步

决定要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好应该找哪些采访对象。不是因为志愿者难寻,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无处不在——防疫现场、体育赛事、各类活动……志愿者们对我们微笑、为我们服务。

每一个都很重要,每一个都不渺小。于是,我采取的办法是,合上笔记本,回想经历过的采访瞬间,随机蹦出的三个关键词“焕新乐园”“银巢养老”“小梧桐”,就选出了文中三位主角。

采访前,我还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即将遇见的采访对象,都是常常“以他人为先”的优秀青年,作为他们的同龄人,这样的付出和奉献,换作是你,能做得到吗?

我的采访对象用真实经历和体会告诉我:他们踏出第一步时,没有顾及太多,每一点善意举动,都给他人带来了些许温暖。我们每个人都应向他们学习,不论能带来几许暖意,都应勇敢踏出第一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