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师者
韩愈的《师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老(教)师一这类人给予了明确的解读。传道放在了授业之前,足以说明传道的重要性,传道传授道理,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谁能没有疑惑?传授知识师者都能做到,因为他们都有相应之学历。传授道理就不一样了,不是每个师者都能做到,甚至于有些师者本身就不明理。现今高学历者犯罪层出不穷,某大学教授作出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给为人师者扇了狠狠一记耳光,很多人是知识上的巨人却做了事理上的矮子,自己都不明理,如何为人师表,如何传道?即使传了又传的是什么道,作为家长,如何放心将自己的孩子交于其手去学而知之?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识高可以做老师,而师德高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个品德端正的教师,才能让学生乐于亲近、产生尊敬之情,然后才会相信、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正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师者先成其人,再成其事,先有其道再授其业。
中国鲤鱼跃龙门之一考定终身让许多老师、家长只关注于学生的总数,而忽视传道才是首任,重分数轻德行的修养比比皆是,以至于很多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却不明事理,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成问题。上了大学,离开父母,接人待物束手无策,对待生活一片茫然,更有甚者抑郁自杀,其背后产生的原因令人警醒。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远见卓识,不要把教育同分数挂钩,不要把分数作为区分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好像自己孩子分数上不去就低人一等了,孩子就不是好孩子不可救药了一样。教育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能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懂得了道理,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去努力,就不需要家长每天的说教,老师每天的管束。父母亦是师者,更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者,应该做的就是填补学校教育的空白,而不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来评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常听有些家长说:昨天,孩子不听话,又被我教育了一顿,气死我了。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教育是引导而不是说教,更不是发泄,一定要知晓你所谓的教育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解惑,给他一种向上的力量,还是你在发泄你的情绪、你的不安、你对未来的恐惧担忧、你不能接受孩子不如你想的优秀,不如邻居家的孩子。你一定要知道,你对孩子的教育是在孩子的心田上洒下一抹阳光,给他带来生长的力量,还是带来一片乌云,给他带来成长路上的阴霾。
人生是一条长河,不要以一个节点就来断定孩子的一生,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性和特点。我曾读过《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这本书是写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妈妈为了保全孩子的自尊和内心的完美,妈妈没有说是因为她淘气被退学,而是告诉她这个学校不适合她,几经周折给豆豆找到了巴学园。小林校长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在妈妈不断鼓励和引领下,大家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懂理懂事的孩子。这一经历对黑柳彻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她日后能取得重大成就积蓄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师者。
授业就是传授知识了,那如何传授就对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能使孩子取得很好的成绩,却会磨灭孩子主动寻求知识的欲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是启发孩子内心的求知欲,并在学习的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本身具有的兴趣,促进他们生根发芽这才是高级别的授业。学生们的兴趣点被发掘放大,人生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后就会有所建树,但凡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坚持了自己的兴趣,正所谓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天赋。
解惑不仅要解决学业上的困惑,还要解决心灵成长上的困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要给他们指明方向,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师者应如一盏明灯,照亮孩子成长路上的黑暗点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师者,先正其心,再正其身,德才兼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