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写得清丽婉转,文采飞扬,尤其是诗中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令他欣赏备至,玩赏不已,竟然产生了占为己有的念头,于是向刘希夷索要这首诗的版权,以便向外界宣扬他的成就。在遭到拒绝后,宋之问竟然残忍地杀害了他的亲外甥。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了版权意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记录及传播途径的不同,有些诗篇流传到今天,出现了多个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一方面可能产生内容上的不同,一方面可能产生署名的错误。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影响并不是很大,署名错误就造成了很多问题,让今天的读者搞不清楚作者是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首《生查子 元夕》有人说是欧阳修的作品,有人说是朱淑真的手笔。著名的诗作《金缕衣》,作者也存在李錡、杜秋娘和无名氏之争。宋之问的《渡汉江》一诗,也有的版本标注的作者是李频……这些存在争议大概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有一首诗,存在着一个几乎人人被蒙蔽的错误,那就是题目被写作《画》的一首诗。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我想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说是王维,因为很多书籍和网上资料中都是这么标注的。
书本上的署名
但是,这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小编也是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发现的,否则也还会被蒙在鼓里。《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三场比赛出现了一道九宫格题目,主持人董卿非常明确地说:从这九个字中选出一句五言古诗。五言古诗,而非五言唐诗,这就排除了出自王维笔下的可能性。然后,在出现正确答案的字幕上,这首诗的作者标为佚名。
网上资料
小编决定追根究底,于是进行了一番探索,结果发现,不仅作者不是王维,就连这首诗的题目也值得探究。而且,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了,前段时间,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远看山有色”是谁写的?》,谈的就是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原诗没有标题,全诗如下: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远看山有色
这首偈颂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峦色相;走近溪边仔细倾听,却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水声;春天已经过去了,百花盛开的景象却并未消逝,随时可以显现在脑海当中;人来了,惊飞了鸟,却从未惊扰鸟性——只是它不自知而已;头头是道,处处都显露着自性妙明;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样,本来平等无二,如幻不实;可是为什么,无论怎样说,您都不明白呢?只是因为啊,您已经从自性的本来明了,转变成了念头的分别明了了。
近听水无声
曾经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这首诗的前半首,并加上了《画》的题目。但教材没有标注诗的作者和产生年代,而笼统地以"古诗"标之。关于这首诗的作者,长期以来,有唐代王维说,僧人大川禅师说,元代王冕说,明代唐伯虎说,清代高鼎说等多种版本。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甚至有人根据对于该诗前半首的片面理解,认为该诗源出于描述一幅画,应该是一首题画诗。并冠以《画》的诗题。的确,有一定道理:画上的山看得见颜色,画上的水听不到声音;春天过去了,画上的花依然盛开;人走近了,画上的鸟却丝毫也不会被惊扰。
春去花还在
但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诗的后面四句就完全无法理解了。前四句和后四句,竟然完全不相干了,这是很不合适的。 实际上,这首诗是一首阐述禅理的诗,描绘的是清净自性,以及清净自性对于一切显现的观察,是不同于普通思维心对于境界之观察的。 自性见山,虽然有色相,有也是无,幻相而已;自性听水声,声声不实,有声也是无声;自性观春花,没有取舍,当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虽然过去了,自性之花却并未凋谢,自性不生灭的缘故;人来了,鸟因为妄想心的缘故而惊飞,鸟的自性却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惊扰。鸟虽然不明白,禅师则清清楚楚。就这样,一切显现,头头是自性大道;万事万物,本性都是清净自性,本来平等。为什么禅师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人们却不明白呢?只是因为啊,人们陷入了分别思维当中,把自性的当下妙明,转变成了思维心的分别而明了。这第六意识心的分别和攀缘,就是一切众生"病"的根本。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见性之份。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