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城堡圣光领主武器(人人只道黄金贵,却不知它璀璨了3000年的秘密)

人间只道黄金贵

航船驶入了科尔喀斯王国,准备奔向一场生死未卜的冒险。伊阿宋站在船头,眺望这片陌生的土地。为了获得王位、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他计划摘取科尔喀斯王国的无价之宝——金羊毛

伊阿宋遇见了王国的公主美狄亚,美狄亚爱上了这位勇士,答应帮他摘得金羊毛。


在公主美狄亚的帮助下,伊阿宋与众勇士排除万难,一步步靠近了被毒龙守护的宝物。他们一奏起催眠曲,毒龙便开始昏昏欲睡。说时迟、那时快,伊阿宋一个箭步跨越上前,将金羊毛紧握于手中!

此前不少勇士都尝试摘过金羊毛,却无人成功。


闪闪发光的金羊毛,代表着财富、地位,也代表着冒险的勇气和对幸福的追求。伊阿宋则是最早的淘金者们的缩影。

斗转星移,摘得金羊毛的英雄已沉睡在历史中,而人们用自己的巧手令金子幻化出千百种姿态,谱写了一曲延续千年的黄金之歌。


01、神明的指引


对第一位发现者来说,黄金尚未与“财富”挂钩。吸引人的是它的色彩,温暖、灿烂、光芒四射的金色,正如天边耀眼的太阳。

两河流域,黄金以堪比太阳之色赢得了人们的敬畏。苏美尔的工匠日夜劳作,只为打造出一套世界上最精美的黄金首饰,献给神圣的普阿比女王。

普阿比女王的黄金头饰/公元前2600-2450年/藏于大英博物馆

普阿比是苏美尔乌尔城的重要人物。根据墓葬中的印章文字,推断她是城中的高级女祭司或女王。


普阿比女王的首饰利用了黄金良好的延展性,锤打出薄薄的金叶和纤细的金丝,沉重的金子因此变得轻盈灵动。锤揲和拉丝手法诞生极早、沿用至今,是颇受青睐的黄金工艺。

普阿比女王的头饰细节


古埃及对黄金的痴迷和运用,有过之而无不及。黄金为位高权重之人所享有,尼罗河附近的法老陵墓便不乏金器的影子。

尼罗河附近的帝王谷埋葬着众多法老,陵墓里里外外皆是金光闪烁。/图为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当时的人们在黄金表面錾刻文字和图案,还将黄金和彩色玉石相结合,打造出华丽的物件。

錾刻工艺


一种曾受到克里奥佩特拉喜爱的“宽领饰”(broad collar)潮流在古埃及风靡。它极具埃及特色,由黄金和彩色玉石紧密串联成一片半圆,可佩戴在胸前。

电影里的埃及艳后脖子上便有一圈华丽金贵的宽领饰


宽领饰堆金砌玉、庄重华丽,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也是古埃及王后常有的配饰。

奈菲尔塔莉王后陵墓的绘画描绘了王后佩戴“宽领饰”的样子。

塞内提斯的宽领饰/约公元前1870-1775年/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在古埃及流行的浮雕技艺,也被运用在黄金之中。工匠将金片捶打出较为圆润的凸面,或以尖锐工具从背面戳出一道道纹路,以营造浮雕之感。

在金片上捶打、压制出凹面,翻过来即可见到凸出效果

薄薄的金片已有浮雕质感


法老图坦卡蒙之墓是古埃及黄金工艺的集大成者。当尘封的陵墓缓缓打开,年轻的法老那张庄严宁静的黄金脸庞惊艳了众人。工匠以22K金分别打造出面具的几个部分,再以铆钉连接为整体。并以青金石、红宝石和彩色玻璃镶嵌,无比华丽。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额头上有眼镜蛇及秃鹰装饰,代表上埃及与下埃及的保护神。面具亦佩戴着“宽领饰”。


这位法老的狮腿宝座则以贴金工艺制成,椅背上的图案描绘了图坦卡蒙加冕的场面。

这把椅子上薄薄的金箔紧贴椅背,凸显出太阳光芒的放射状线条及四周的字符。

图坦卡蒙贴金狮腿宝座细节

椅背上描绘了图坦卡蒙加冕的场景,王后为御座上的图坦卡蒙涂抹油膏,两人上方的太阳正在不断地散发光辉。


墓中琳琅满目的黄金器具,展现出埃及人强烈的黄金崇拜与高超的制金技艺。自古埃及至欧洲,自公元前至中世纪,人们始终以黄金寄托对神明的敬畏。中世纪的工匠们在圣像画里大量运用黄金,描绘圣光四射的梦幻场景。

《圣母加冕》/约1420年/Gentile da Fabriano/藏于盖蒂博物馆

人们将黄金压成金箔并剪出想要的部分,粘贴在圣像画的背景中。

工匠为圣像画制作背景,粘贴金箔并将金箔表面打磨平整


除了圣像画以外,教堂也常以黄金装饰。这对基督教徒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基督教恪守节俭原则,反对享受财富。唯有与上帝相处的时刻,黄金才与“钱财”之义脱离,变得纯粹神圣。

意大利的蒙雷阿莱大教堂(Monreale Cathedral)就以黄金铺满建筑内壁

触摸黄金,仿佛与神明同在。而自文艺复兴开始,黄金工艺的发展却与王权一路相伴。


02、王权与贸易


16世纪的法国处在繁荣年代,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欲彰显雄厚的财力与不凡的品味, 便委托天才金匠切里尼为自己制作金器。切里尼自行绘制了繁复细致的设计图,集毕生所学制作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黄金盐盒。

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金匠、画家及雕塑家

当时的金匠只能依据赞助人提供的图样做工,切利尼却打破了这个规则。


这个黄金盐盒细节繁多、外观优雅,被称作“雕塑界的蒙娜丽莎”。乌木底座上,海神与大地女神相视而坐。切里尼巧妙地平衡了黄金的重量和人物的动作,让两尊神明雕像得以稳稳固定在底座上。

弗朗西斯一世的盐盒/切利尼/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海神与大地女神交叉的腿,象征着海洋与陆地的交汇。


在海神与大地女神的一侧有一艘用于盛盐的小船,另一侧则有小巧的凯旋门,供国王盛放胡椒粉。切里尼的金工已是精细无比,珐琅的运用更是赋予了金盐盒丰富的色彩。

盐盒上使用了红、白、绿等多色珐琅,用色复杂精致。“凯旋门”用以盛胡椒粉。


在法国国王坐拥世上最奢华的盐盒之后,英格兰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巩固权力,她统治下的英格兰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伊丽莎白一世命人打造了自己的半身像。在这个黄金珐琅肖像吊坠中,工匠将卷好的金片粘贴成女王的衣领,在金衣上刻画出不规律的褶皱,对女王最喜欢佩戴的珍珠也进行了还原。

伊丽莎白一世黄金半身像/约1600年/藏于V&A博物馆

女王皇冠及衣领下皆有黄金“珍珠”。

半身像的背面描绘了英格兰船只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和平航行的情景,有庆祝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意。


此时,众多金匠工坊云集于伦敦的齐普赛街,留下了近500件精美的珠宝首饰。这批珠宝统称为“齐普赛宝藏”,反映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金饰工艺的典型风格:在黄金中镶嵌各类贵重宝石,再加以雕刻和珐琅装饰,打造典雅、庄重而富丽的珠宝。

齐普赛街旧照

齐普赛街(Cheapside)位于伦敦繁华地带,被称作“齐普赛宝藏”的珠宝首饰于20世纪初在这里出土。


黄金与宝石的结合华美无比,其制作过程却要求极高的精度。镶嵌的空间需要经过严密计算;黄金和宝石皆为贵重之物,切割时形状必须妥当准确;在镶嵌前后,还需要对黄金表面进一步打磨加工,使金器显现出最优美的色泽。

工匠正在打磨金器的镶嵌处

将其他珍贵材料嵌入金器中

齐普赛宝藏/藏于伦敦博物馆

玫瑰式切割宝石钻石十字架吊坠,背面也用心地在黄金里刻画道道纹路。


齐普赛宝藏里有一只祖母绿怀表,整体为一块切割成六方形的哥伦比亚祖母绿宝石,中央表盘以黄金制作,代表时间的罗马数字嵌在形状完美的金环之中。工匠常在金属表里镶嵌宝石,这只怀表却反其道而行之,令人惊叹不已。

哥伦比亚祖母绿黄金怀表/藏于伦敦博物馆/

哥伦比亚祖母绿在1500年代中期进入欧洲贸易,这只怀表是英国贸易往来繁荣的缩影


齐普赛宝藏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是谁制作了这批珠宝?又是谁将珠宝埋下?种种疑团,至今仍未寻到答案。只有珠宝上金光闪闪的痕迹,引人遐想着那个繁盛的时代。


03、寻找失落的技艺


一声汽笛拉响,火车满载着乘客驶向了罗马。在那里,有一座让欧洲淑女们为之神魂颠倒的金铺:卡斯特拉尼(Castellani)。卡斯特拉尼的金器细节十分别致,如使用绞线工艺将黄金拉成细丝,不断旋转扭结,再装饰到器物上。

这种编织过的金丝远望难以发现,近看又给人一种粘贴了金珠的错觉。

裁纸刀/卡斯特拉尼/约1863年/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仙女与天鹅”卡梅奥浮雕/卡斯特拉尼制作/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在这个卡梅奥浮雕的四周,粗细不同的黄金绞线层层相叠,形状如同绳索,又如麦穗。


更为奇妙的是,卡斯特拉尼以丰富的金工经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复原了一种古老工艺——黄金造粒。黄金造粒即以金子做出直径极小、形状圆润的金珠,并将其牢牢粘贴在器物表面装饰。这种工艺说来简单,实际上困难重重。

约1860年/卡斯特拉尼/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猫头鹰胸针,耳朵的装饰体现了黄金造粒工艺


黄金造粒的秘诀在于:将黄金剪成小块,放在木炭上加热。不规则的金块受热变成圆润的小金珠,之后将小金珠粘上特殊胶水,一粒粒在器物表面排齐。

黄金造粒工艺极为古老,生活于公元前6-7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已掌握了这种工艺,后来却渐渐失传。

黄金造粒工艺示意视频截图,整个过程极耗时间与人工,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


卡斯特拉尼不仅复兴了古老的黄金工艺,还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寻求灵感,参考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拜占庭等风格,创造出了独特的“考古复兴主义”珠宝。这种融合了古老工艺与奇特风情的珠宝让19世纪的欧洲贵族纷纷折服。

约19世纪/2018年以862,500人民币成交

卡斯特拉尼考古与复兴主义黄金吊坠,中间雕刻了一位庞贝古城战士

《布罗伊的公主》/安格尔/1853年/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在这幅肖像画中,布罗伊公主就佩戴了有考古复兴主义风格的黄金项链、手链和戒指。


卡斯特拉尼工坊在鼎盛时期,争取到了拿破仑三世、英国阿尔伯特亲王等客户,佩戴考古复兴主义珠宝也成了上流社会的时尚。

拿破仑三世买下的浮雕黄金手链/藏于大英博物馆

据说拿破仑三世在私人宴会上看中了卡斯特拉尼的珠宝,当场买下了不少。

黄金胸针/约1875年/卡斯特拉尼/藏于库伯特·休伊特博物馆

这类珠宝尤其受到贵族女性们的青睐,它们时常出现在肖像画中,衬托出女子高雅矜贵的气质。这幅肖像画中的夫人佩戴的项链和耳环,便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考古复兴主义珠宝极为相似。

《乔治·亨利·鲍夫人画像》/藏于克里斯托弗·伍德画廊

考古复兴主义珠宝/欧内斯托·皮雷特制作/约1860-70年/藏于大英博物馆

当贵重的黄金珠宝与少女年轻的容颜相搭配,则显示出了活力与灵动。这幅肖像中的少女佩戴类似古罗马样式的黄金耳坠,项链与手镯亦是古希腊罗马风格在珠宝中复兴的体现。

《优雅的玫瑰》/安东尼·冯检基·桑迪斯/1866年/藏于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卡斯特拉尼工坊众多精美奇特的黄金作品随着佩戴“考古复兴主义珠宝”的热潮逐渐归于历史。黄金亦随着美好时代的到来呈现出柔软细腻的新姿态。


04、黄金化作“绕指柔”


1920年代,一战初歇,动荡又惨淡的岁月已然过去。那是盖茨比的年代,人人都明白:应该享受当下、及时行乐!

于是,城市里流光溢彩,夜夜狂欢。淑女们打扮精致,出席一场又一场宴会,尽情体会美好时光。而宴会沙龙文化的兴盛,让便于携带的黄金手包随之流行起来。

在《唐顿庄园》的晚宴里,Cora和Edith手持黄金小包


黄金手包种类繁多,如小巧柔软的零钱包,它借鉴了欧洲骑士铠甲的“锁子甲”制作工艺,以黄金圆环进行编织,环环相扣。每个圆环需要严格遵照相同的尺寸和粗细制成,方能呈现出细腻的织物效果,营造流畅的动态感。

1900年代美国黄金编织晚宴包/独角鹿臻选

20世纪的化妆品开始普及,美妆品牌随之兴起。外出聚会的时髦女郎们总在包里放置一个化妆盒,以便随时整理发型、补上口红,保持优雅形象。

梵克雅宝黄金粉盒,镶嵌红宝石、祖母绿和钻石/1945年

1933年,梵克雅宝推出名叫“minaudiere”的化妆盒,后来成为其标志之作。

1890-1910年代欧洲镶嵌钻石淑女形象浮雕梳妆套件/独角鹿臻选

在小巧玲珑的化妆盒上,亦能看到巧手工匠制造的柔软错觉。这个黄金粉盒的表面就布满了细腻纹路,仿佛有丝绸般的质感。

黄金钻石化妆盒/布契拉提

黄金本为坚硬之物,何以变得如此柔软?在布契拉提独特的“织纹雕金”工艺中,我们得以一窥黄金化作“绕指柔”的秘密。

“织纹”工艺


领主武器

“织纹”,即在黄金表面刻出细密的条纹,以模拟织物的真实褶皱。刻划时要使用磨得锋利的刀具,力道均匀且遵循同一个方向。成千上万道纤细线条,让黄金器物的表面显得更加细腻。

黄金、祖母绿和钻石手镯/布契拉提

“雕金”,则是对黄金进行较大面积的雕刻,让黄金如同蜂巢一般镂空,这样表面便产生如蕾丝般的质感。

工匠正在器物表面钻出一个个极小的孔洞

黄金和钻石手镯,钻石总重约13克拉/布契拉提

若在镂空的金器上镶嵌小粒宝石,其视觉效果就更为闪耀璀璨。

工匠在小孔中镶嵌宝石


布契拉提“拔金为丝”,将黄金编织工艺做到了极致。其作品繁复纤细的图案、细腻层叠的质感令人惊叹,引得彼提宫、史密森尼学会、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等纷纷收藏。在布契拉提之后,黄金还能更柔软、更精细、更特别吗?

了解更多艺术资讯,欢迎咨询小鹿!

20世纪90年代,一种奇特的黄金拉丝工艺诞生。金匠 Giovanni Corvaja 依靠科技手段做出的金丝比头发还细。

“金羊毛”戒指/使用了104,272根金丝/Giovanni Corvaja

“金羊毛”吊坠/18K金/使用了1,255,380根单线,总长度24.48公里/Giovanni Corvaja

在他手里,流传千百年的“金羊毛”故事竟然成为现实

《伊阿宋和美狄亚》/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1907年

精心制作的黄金器物联系着过去与现在,在它们的璀璨闪光里,你能看见历史传承的痕迹,也会发现时代独有的气息。

黄金是财富、神圣与艺术的象征,让人着迷,亦叫人敬畏。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黄金的光彩恒久闪耀,映照出了人们对美的深爱与追求。


小编 | Kieran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