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文(南开故事(5):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南开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南开故事

——河源南开高中思政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河源市南开高级中学 贺德才 肖嘉琪

【摘要】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才能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前提是基于特定对象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特定地域文化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可开发性、可利用性。河源南开高中作为南开系列学校之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红色基因,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利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活动、校园广播、校园文化宣传栏、校报校刊及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等,讲好南开故事,创造南开故事,传播南开文化,弘扬南开精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责任。

关键词:立德树人 校本课程 南开学校 红色基因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的一句教育经典名言。怎样才能摇动那一棵树,推动那一朵云,唤醒另一个灵魂?首先你得是一棵树,你得是一朵云,你得是一个灵魂。

中共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做到立德树人?教育是“第一民生”,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只有适应某个时代的教育,没有适应某种教育的时代。时代在变,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课堂改革阶段走向新视域的课程改革阶段。

一、校本课程:当代教育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

关于课程建设,我国过去一直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时代在变,国家课程体系也随之变化。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河源南开高级中学地处全国经济改革前沿广东,但距离广东经济文化中心广州、深圳又有一定距离。在广东省境内,河源属于“偏远地带”,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学生思想观念、知识基础、接受能力都还有很大改善空间,因此,从课程构建上讲,仅有国家课程是不够的。因此,开设校本课程,寻找认知与思想观念的最近发展区,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就河源本地来说,南开高中的生源与其他同类学校也有明显差别。河源南开高中学校创办到今天,才第五个年头,硬件设施设备与师资配备都相对落后于兄弟学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仅有“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国家课程肯定是不行的,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学科教学,河源南开都要“走自己的路”。

二、南开文化:河源南开思政校本课程的天然宝藏

从课程开发与建设角度来看,河源南开有“自己的路”可走。河源南开高中是经河源市教育局批准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寄宿高中,是南开系列学校之一。学校位于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八路,交通便捷,学习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是读书育人的圣地,学校占地面积为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学校创办伊始,筚路蓝缕,从零起步,从十来个学生开班,截止至2021年下半学期,实际在校学生已达1665人。其中,高一年级14个班,高二年级16个班,高三年级8个班,共计38个教学班。

南开系列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南开系列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势。20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1904年,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在天津共同创办“私立中学堂”,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此后,南开历经坎坷,栉风沐雨,不断前进,如今已发展为包括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系列学校,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南开学校初创时仅有73名学生,而今,南开学子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地。

过往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南开,反而给予了南开迎难而上的勇气。南开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形成了“南开人”的治学精神和人文风范。一百年来,从南开走出大批优秀的人民公仆和高素质的建设者,走出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大师,走出一批功盖千秋的革命英烈。周恩来时隔多年回忆在南开的学习经历时,说:“我对南开是有感情的!”196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的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南开学校1904年创办,100多年来,名家辈出,除了教育和学术的成果之外,更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这些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宝贵财富。

提到南开学校,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首任校长张伯苓,其幕后创办人物严修很少有人能说出个子午卯酉。就是这样一个隐身幕后的创办人,稍稍梳理一下其人其事,就可以给当代中学生很多的思想启示——

严修,一个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读书人。严修出身晚晴天津盐商世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他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坏习气。严修从小听从师长教诲,博览群书,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参加科举考试,22岁考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授予翰林院编修,为皇帝起草诏书,为国家编纂史书。后被授予度支大臣,管理国家财政事务。34岁,授贵州学政,相当于今天的贵州教育厅长。44岁,清廷授其学部侍郎,相当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严修一生无论公务多么繁忙,都坚持每天写日记,而且坚持不辍,一写就是五十余年。今天,长达50余年的日记,举凡早年学习生活、功名仕进及公务处理,与中外人士的交往及函电往来,国内外游历见闻,读书札记,兴教办学的思想和实践以及欧美、日本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均有所记。严修50年的日记,对其生平思想、中国近代教育史、清末民初历史转型等课题研究,均有重要史料价值。

严修,一个勤政务实、清廉为民的好官员。严修在贵州学政任上,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消息不绝于耳。严修目睹边地闭塞落后,百姓贫苦,于是大力改革旧学,推行新学,用自己的俸银开设书局,购置书籍,教授西方科技知识库。任满离开贵州回京时,竟负债银4000两,后来通过银行贷款还上欠债。

严修,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者,一个一心培养人才、要以教育报国的爱国者。严修生活的时代,正是清廷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时代,他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立志通过办学校,培育人才,挽救民族危亡。先是兴办严氏私塾,后来兴办新式学校南开中学堂、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等。在学校入不敷出的时候,他一面四方化缘,一面拿出家族经商所得资助学校,以致严家亏空严重负债累累也在所不辞。

严修,一个独具慧眼、识才爱才的好伯乐。严修本人自小饱读中国诗书典籍,旧学深厚。39岁开设严家私塾时,慧眼独具,大胆聘用北洋水师学堂毕业、22岁海军士官退役的张伯苓为其子女教授英语和数学。后来,南开中学堂开办,直接聘用张伯苓为校长,乃至后来的南开大学校长。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就读时,请严修为《敬业》杂志题写封面,严修慨然允诺。周恩来作文获全校大赛第一名,引起严修注意,并亲自为其班级书写“含英咀华”的奖旗,称周有“宰相之才”。从此,16岁的周恩来成为54岁的天津名人严修的座上宾。南开大学开办,让周恩来面试入读,并在周恩来入学时设宴款待。“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成为天津学生运动领导人,遭政府当局逮捕,被营救出狱后,严修资助其留学英国,并亲自给驻英公使顾维钧写信推介。周恩来在欧洲参加共产党后,有人曾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回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以完成学业。

 严修,一个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慈善家。1919年,他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抱负,不顾体弱多病和丧子之痛,毅然决然,与张伯苓共同创办南开大学,主动捐资赠书,并敦促他的亲家卢木斋捐资,建造南开大学图书馆。他曾向天津图书馆的前身直隶图书馆一次性地捐赠家藏珍籍1200余部50000余卷,奠定了天津图书馆馆藏基础。每逢荒年灾岁,严修不仅在家舍粥,还筹款救灾,稳定社会。

严修,一个道德仁厚、情深义重的君子朋友。认识袁世凯,是通过严修当年的科举同年徐世昌。当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尚未发迹,但彼此印象不错,遂成为好友。1909年,袁世凯在清廷中失势,严修是唯一上疏保袁、后来又到火车站为袁世凯下野送行的人士之一。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在政治上显赫一时,要严修出任度支部长、教育部长,严修坚辞不就,始终保持“不仕”且独立的人格。袁世凯无法,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托付给严修教育。袁世凯称帝,严修坚决反对,规劝袁认清形势,顺从民意。严修虽然不涉足官场,但经常以朋友身份入京看望袁世凯,尤其逢年过节。袁世凯称帝失败,郁郁而亡,严修亲自去吊丧。多年相处,无论穷通,他与袁世凯都可谓“君子之交”。

1929年,严修谢世,天津《大公报》发表出自天津著名报人张季鸾大手笔的社评《悼严修先生》,文中说道,“袁世凯炙手可热之时,北洋旧部鸡犬皆仙,独严氏以半师半友之资格,皎然自持,屡征不起,且从不为袁氏荐一人。以袁之枭雄阴骘,好用威胁利诱侮弄天下士,独对严氏始终敬礼,虽不为用,不以为忤。终袁之世,严卒不拜一命任一职。公私分明,贞不绝俗”,“就过去人物言之,严氏之持躬处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而在功利主义横行中国之时,若严氏者,实不失为一鲁殿灵光,足以风示末俗”。这话确是明鉴、至论。

以上只是严修为人处事的一鳞半爪,已经让人惊叹不已。如果深入研究严氏道德文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周恩来曾称赞严修,“为人好像一杯清水,纯洁无染,把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胡适也曾经说:“(严修)是中国旧道德传统和学识渊博最可敬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学者、藏书家、诗人、哲学家、最具公德心的爱国志士。”

百年南开,仅仅一个严修,就让人感叹唏嘘。那么,张伯苓、周恩来、孙中山、梅贻琦陈省身卞之琳曹禺、老舍、梁启超杨敬年、郑天庭、叶嘉莹刘泽华等现当代文化届、科技界一大批南开风云人物,足可以让我们领略更多的南开风光。

感知博大精深的南开文化,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身处宝山的新一代南开学校,该怎样开发、利用自身的天然宝藏,这是南开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合河源当地经济、文化和河源南开高中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们认为以下这些南开文化元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一)南开学校诞生之始,就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品质

南开学校是以救国、强国为目标而建的。1919年9月,严修、张伯苓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宗旨创立的民办南开大学开学。之后,又在天津创办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张伯苓均任校长。严、张二人不服气的精神,成了南开的特点。

南开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熏陶。张伯苓校长视“德育为万事之本”,把传承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作为育人的首要原则,“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当年每逢袁世凯屈辱签定“二十一条”的“五七国耻日”,南开都举行纪念会,师生共唱“国耻歌”,食堂集体吃素。张伯苓每周三下午在全校集会“训话”,以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孕育、构筑了南开校园文化。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大学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一代代南开人。

教育是立国之本

(二)南开校训凝练了南开人“公正,公道””任人唯能”的价值取向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创办时就确定的校训,意指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每日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按照张伯苓的本意,创办南开学校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公能”校训作为南开教育的核心理念,一种人文底蕴、学脉渊源,积淀成为贯穿百年历史、赋予学校长久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启迪陶冶了成千上万南开人。

(三)百年南开的历史足迹,具有鲜明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追求

“日新月异”的校训,既体现在南开办学、治学的宏观思路上,也体现在南开传道、育人的具体要求上。新中国的南开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开始了各自独立办学的进程,指导思想、教育方针、运行体制、实力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的、科学的、朝气蓬勃的精神传承下来,播洒在南开人的心间。

(四)南开的德育从细微处着眼,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南开人都铭记张伯苓校长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立的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学子独特的气质与风度,就这样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养成。这40字箴言,成为南开学生最早的文明礼貌和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博士来南开参观,见学生举止言谈、风度仪表与其他学校不同,了解南开的”容止格言”要求后十分钦佩,回国讲给同事和朋友听。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团派人到南开,将镜上箴言拍摄下来,回去后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对南开的这种教育方式推崇备至。

(五)南开学子、南开校友的成功案例,是当代青少年的励志典型

南开创办人物严修、张伯苓,著名校友周恩来、温家宝,和诗人穆旦,史学家刘泽华、郑天庭、杨生茂,数学家陈省身、顾沛,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张怀瑾、叶嘉莹,还有著作《万历十五年》的史学家黄仁宇等,他们在南开学校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故事,在南开贡献才智成名成家故事,以及在社会上的创业故事,都可以成为当今青少年的精神食粮。讲好这些故事,是南开人的责任,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天然矿藏。

三、多管齐下,多维渗透:南开思政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应用

河源南开高中设计、开发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了解、学习南开的红色历史,充实大脑,强壮筋骨。

校园内无论何种聚会活动,我们一直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和“学在南开,成在南开”之口号引领师生思想和言行,引领教学活动。在思想引领的前提下,我们提出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文化品位,提高学校在河源的形象站位,提高师生工作、生活的幸福指数的打造“三个校园”、实现“四个提高”的近景办学目标已经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对南开文化进行渗透:

1、召开主题班会。根据学生思想工作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南开文化内涵的班会主题,诸如“理想梦想”“责任使命与担当”“培养良好习惯”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娓娓而谈的故事讲述中,在自由开放的话题讨论中,增强爱国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未来,我们会针对高中生思想教育实际,围绕南开文化,开发出系列班会主题。

2、举办演讲比赛。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南开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促进学生对南开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增加对南开的文化自信,对自身的人格自信。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与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研发与实践。

3、校园广播站。我们的校园广播站利用早操前、早中晚餐和夜宵时间,每天播报四次,除了播报国内外新闻和校园新闻,还穿插南开历史故事,进行南开文化的宣传,进行南开文化的渗透与创造。

4、创办《南开教育报》。为更好的讲述南开故事,创造南开故事,促进南开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校园文化内涵,2021年9月,凝聚河源南开高中全体师生智慧和心血的河源南开首份校报《南开教育报》(月刊,每期四版)终于诞生了。《南开教育报》发表校内师生和家长相关作品,点滴记录校园生活,展现南开师生风采,为全体师生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每期四版,第一版校园新闻;第二版教育教学研究,包括家庭教育;第三、四版学生习作。

5、创办《东江》文学社刊。河源南开东江文学社社刊《东江》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初步计划为双月刊,96页码,发表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家长家教经验文章和学生作品。

6、设立校园文化宣传栏。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园环境也是育人的阵地。为更好地展示南开文化,规范师生言行,本学期伊始,我校新增十座不锈钢中国风永久性校园文化宣传栏。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到“学在南开,成在南开”之口号,从南开校史到南开人物,从优秀教师和优秀班级、优秀学生,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校训校风与办学目标”“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教师风采”“学生风采”等10个专题,全面宣传南开文化。通过宣传栏,学生看到学校的辉煌历程,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河源南开的办学目标,感受南开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文化宣传栏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具一格,使整个校园充满书香气息和南开文化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7、举办主题讲座。我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教职工例会,每学期最初两次例会内容主要是重温南开历史,熏染南开文化,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学期中间,根据学生发展实际需要,我们随时用讲座、广播站等形式,讲述南开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8、把南开文化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帮学生建立南开文化作文素材库。高考作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更是一个难点。说其是难点,重要原因是“没材料”“无话可说”,而南开文化中的许多名家史料完成可以“拿来”为高考作文所用。举凡严修、张伯苓、梅贻琦、周恩来、陈省身等与南开有关的人物事迹,都涉及到“爱国”“理想”“素养”“责任”“使命”“担当”等高考作文中家国情怀话题。

9、编写《简明南开文化读本》校本教材,作为新生入学必修课。为了让南开文化在河源南开高中进一步深入人心,学校在校本教研中专门立项,把南开历史文化研究作为重要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由校长主讲。

以上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有的已经基本成型,有的还在继续探索与完善。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只要用心,一定会有效益产出。

校本课程的根本是要坚持“学生为本”。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知识体系。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容易忽视个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尤其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所表达的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念,因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

创办一所有情怀、有质量的学校,已经成为河源南开师生和家长的共识。讲好南开故事,创造南开故事,传播南开文化,弘扬南开精神,河源南开高中具有先天红色基因优势。开发河源南开校本课程,办好南开特色教育,立德树人,既是历史赋予河源南开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河源南开的责任。

我们相信,通过南开文化这一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与运用,河源南开高中一定会在河源经济社会、在国家课程建设、在河源南开高中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来!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让河源人民和河源南开高中的学子,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我们的南开”!


参考文献:

1. 《南开有个张伯苓》(新华每日电讯 2010年1月22日)

2.《严修与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建》(《南开大学报》 2010-06-01)

3.《严修先生与南开大学》(《海南日报》2018年4月23日)

4.《南开校父严范孙》(《读书》杂志 2005年第11期 张晓唯)

5.《严修:引领中国教育改革风潮》(《贵州日报》 2013-09-09)

6.《严修:追求实学,不务虚文》(《北京晚报》 2019年03月21日蔡辉)

7.《严修与袁世凯》(《书屋》 2008年第4期文/秦燕春)

8.《大校长张伯苓:一生只做一件事》(《南开大学报》李冬君)

9.《张伯苓的担当》 (《社会科学报》 2016年7月7日南开大学 李冬君)

10.《张伯苓的中国梦》(《中国教育报》 2013年4月6日 侯杰 李净昉)

11.《 我心中的数学完人──忆陈省身先生》(张继平 《天津日报》)

12.《追忆陈省身先生的足迹》(《中国科学报》杨正瓴)

13.《“海归”的推手:陈省身教授》(香港《文汇报》 贺越明)

14.《亦师亦友,良知性情》(《今晚报》 2018年5月15日宁稼雨)

15.《刘泽华:从历史深处,破解权力与人性密码》(《新京报》)

16.《一位批“儒”的儒家:痛悼恩师刘泽华先生》(《南方周末》 杨阳)

17.《叶嘉莹:故园千里隔 休戚总相关》(《人民日报》2009-09-08 朱虹)

18.《叶嘉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民日报》2010-07-2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