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止于至善谁说的(“上善不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则争而矜其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聃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明)杨慎


《老子》是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活水源头。

《老子》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标志。

《老子》是中国人道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主要代表。

《老子》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精神寄托和人生价值体验。

《老子》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认知自己,提升思维认知水平的一个智慧宝库。

《老子》是一部哲学性的诗集,箴言类的思想集萃。

《老子》的人生智慧,是择善而成功的道术方略,也即藉由修为真、美和善的道德品行和素质能力,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来达致成功的效验和结果,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目的。


在《老子》的思想中,既有言“上善若水”,又有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参照“上德不德”等思维表达形式,可将这一智慧之道术概括为“上善不善”。

“上善不善”的道术内涵是:追求“同于道”的上善者,虽功为成善,然不自以为善,不矜伐于已有功德之善,故能在不已其为善之功业中成就为“上善”,或是说止于至善。

达致“上善”之价值效验目标,贵在修为“不善”之德真,亦即是无以营求和争利于善,不要刻意为善而入于凿伪。《老子》“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思想主张,在于告诫我们: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韬晦术·隐晦》)知富贵可为善,不知矜骄于富贵而可为不善,则非明智之知。以善者为图名争利之工具,则非是明智之举。


“上善不善”:居执以为善,非是为善之真

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论说中,《老子》认为美与善一类,恶与不善相通。就物性的价值而言,必有善恶之分,或是善或是恶。与此相反,大道之善是既不执善又非有恶的绝对至善,因其“不善”而可成就于至善。

从人的价值认知和追求上看,心有刻意为善之凿识,就会固执于图善之名,迷执于为善之利。既刻意营为于善,以行善为谋利手段,则必不能纯而不已。刻意营为于善,就会不顾道德原则,以善谋私,必将导致不善或恶的后果。

何以言“知善之为善”而致于“不善”?知善之名利可求、可谋,则求善名、善利。以善谋私,自满己善,执善自伐,故反致于不善。一有刻意营为之私念,则善非真善。自矜者不长,而自伐者无功。

把握《老子》善与恶相互转化思想的关键,不在于知善恶价值之有异,而在于知固执、偏执和迷执于善的流弊习患。若不知善恶之别,而混同善恶,何以趋利避害?然而,若是知其善而执著耽迷于图其善之名利,则相争而诈,沽名钓誉,唯利是图,故必祸害无穷。

台湾学者陈鼓应指出,“老子的原意不在于说明美的东西‘变成’丑,而在于说明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老子注译及评介》)知善而矜善,则流于凿伪,而导致不善。相反,若能知其善而在为善上不矜伐,使凿伪杂念不生,则心之不善或恶何有?

《老子》的思想体系,既不否定善与恶之辨知,又不否定为善去恶之修为,而旨在摒弃为善、求善之凿伪。这里的道术智慧之要,就在于去其人伪的私心杂念,而复归于德真自然。

在《庄子》看来,“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直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胠箧》)这无疑是因噎废食的工具价值之摒弃说。工具之价值为中性,既可用于纯粹动机之善,又可被用于私心凿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心的主体选择和自身德性。

认为天下大乱之罪在于好知,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非其所不善”,在于只知“善之为善”;“莫知非其所已善”,是沉溺迷执于已善,而不知如此或成为不善。天下大乱的本质,在于假善以取利的私心和诡计,而不在好知之诚。

“上善不善”:争利以为善,非是德真之善

世俗之人,耽于名利之善,则相争相轧,而祸乱不已。“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善与不善、美与恶的相互转化,就在于人之情欲有造为、凿伪的流弊,“人心惟危”。

人人争名利于善,则有刻意为善之凿伪,犹如从“由仁义行”之诚变为“行于仁义”之凿伪。习俗凿伪之人,知善则追逐于善,迷执名利之善而痴迷不反;因矜伐于名利之善而骄傲自满,则求善之心必转化为不善。

世俗之人的争求于美和善,皆是以己情之所好为美,而视己情之所恶为恶。纵己之心而妄肆其情,则是非趣恶而何?以己之所是为善,视己之所非为不善,纵肆己之是非,安有美乎?

矜持于功名之成,显耀自夸、自傲,则善或为不善。假仁义之善名以为牟取私利,必有凿伪之杂念。“凡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庄子·徐无鬼》)欲刻意有求于美名,则凿伪之私念生,成美之器或为不善之器。“成固有伐”,功成则相争;“变固外战”,相争则相轧。

在《庄子》看来,上古之世,民皆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此无他故,乃缘于民皆同乎美善。当此之时,民众不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而为童蒙之心。

逮至后世,人由有恶者,始知美之为美;由有不善者,始知善之为善。及其迷执美和善之益著,则恶与不善至众,美与善反而至寡。爱利出于仁义,则是“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仁义之行,尚或为无诚之伪,何况假之为器而为私欲之贪婪?

《老子》的思想本意,既不在于说明事物从善可变成恶的道理,又不在于说明善与恶观念的共生性,而旨在揭示人对善美之物的迷执贪婪。若知诱于物而不知反,就将失其纯真之善。

人情之流弊,常是迷执于名利之善而或为不善。固执而自以为是之善,即是作好的刻意做作,必然自矜、自伐其已成就之善;迷执而争利于善,即是作恶的假器以贪,损人以利己。己心无有为善之私心杂念,不矜伐已有之善,方能善其所善。

在上位的为政者,若是无道而好“知”以为私利之用,善其所自好之善,则人必投其所好。上行下效,则争尚所由生,故天下必大乱。知的负面之弊害,在于“无道”的凿智,而非是以道用知的好知。以德用智,知其善方能不假善以为贪争,不矜伐其善。图利于善而沉迷不拔,便是“善复为妖”。

对于《老子》来说,为善之事若有刻意、营为和凿伪之私心杂念,就会反向致其成为不善之后果;人一有知善而贪执凿伪之心,就非是德真之善;滞执于已有之善,就不能保持为善的纯真之心。

“上善不善”:知善不妄求,则德真而无伪

心体的“上善”,既是“不善”之德真,又是“恒善”之德溥。“不善”者,是无有善之凿伪的德真,乃为达致“上善”价值目标的必要工夫和前提;“恒善”者,是德真之善的“德溥”,为“上善”价值的应有内涵和实质。

心有“上善”的道德之性,则心意既非有其凿伪之善念,又非有其妄为之恶念,亦即是能够不执迷于为善之伪、为恶之私。心无善念之凿伪,方能因物之善而善之,善当其所善;心无恶念之偏执,就能因物之恶而恶之,恶当其所恶。

心体“上善”的价值真谛是:虽知事物有善,然不妄求、非不义取,则德真而无伪;虽是功为有成于善,然不自恃、非贪执,则成善而不伐;虽功成彰著有其善,然不自矜、非骄慢,方能功为于不已。

人心之修为,若能虽有其美,然能保持无凿伪、矜伐的恬淡心境,方是天下之真美;虽得其善,然能坚守无有求善之私心杂念的德真心性,方为天下之真善。虽有美善而若无有美善,就能功名不居、不伐,而为善不止。

有志于道德而真为善者,不自伐其善,而因物付物,则善当其善,而恒无不善。知善恶所在,则因物之善而善用之,因物之恶而不用之,则善恶自得其宜。

体行大道之善,则无善念之执,无恶念之作。心无作好作恶,则善恶之出非由自是之准,就能静以循理,善当其善,恶付于恶。心循理而公,便是善;情动气而私,便是恶。

至人的一循天理,自能裁成辅相其宜,善而善之,善过而不留;小人的一动其气,便是心有私念,作好作恶,贪争而无节无度。固执、迷执其所善,就不能做到“功成名遂而身退”,达致上善而忘善。

人生之善、恶无常,不可执迷而流连忘返。“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恶不终弃。”(《刘子·适才》)物性之美、恶,是自在而然的存在,故当齐之而不弃。美或为恶,故言“美不常珍”;恶或为美,故言“恶不终弃”。

圣人的上善之善,是为善而无凿伪,有善而不矜伐,故率性而自然。心中无善念之凿伪,则无利其善,无迷执善,而无不为善,此即是心体无善而无不善的“上善”。

圣人之爱人,是“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庄子·则阳》)。爱人终无已,是率性自然,犹如“由仁义行”的诚善和德真自然。

心体之至善,因无善恶之偏执、迷执,而能一循于物性,辅助自然,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而成为“德善”;因无伐善之念,功成而弗居,故能为善不贰、不已,而为善不测,悠久无疆。

圣人非是无有美和善之念,而是为善上保持德真自然,功为有善而不矜、不固。不矜伐其善则德全,德全则不争善以害其身。圣人诚于为善,功为自然而无伪,故能不贰、不息其善之功为。

圣贤之人,因持守“不善”之德真,固是能虽功为于善、有成于善,然不名有而自矜,故能秉持有而若无的真心。为善而不伐其善,就是功成而不居,名遂而不骄。

“上善不善”的道术,给予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

心体至善的根本,在于虽成就功德的有善,然要保持有而若无的清心、虚心状态,不自伐其善,做到为善不贰、不已,进而积善以为大善,成善无穷,达致不测其功成之善。

上善若水止于至善

“上善不善”的道术,给予我们的人生谆谆告诫是:

人有好恶之心,则当反省自节,而不可作好作恶,以己之善恶意志强加于人。心中只有无善念之执,而“适才所施,随时成务”,方能施用而宜,善其善而恶其恶。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