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到底是什么节日(“2.14”情人节“降温”?专家:爱意无需靠节日来验证 爱与被爱的能力才关键)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记者王晶)往年“2.14”,通常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日子,然而今年情人节却罕见遇冷。“从各方数据来看,今年的情人节,热度明显低于往年。”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邹宇春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谈到。

以一组数据为例,与2022年2月22日上海各婚登中心均出现预约“爆棚”的情况不同,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今年反而遭冷遇。近日,上海杨浦区婚登中心主任吴悦新介绍,2月22日的预约人数已经多达147对了,是2月14日58对的两倍还多。

为什么大家突然不喜欢“2.14”了?

2022年2月14日,太原,新人在民政局排队领证。(图片来源:CFP)

青年婚姻观更加多元和成熟 情人节焦虑正在减少

2022年2月22日,也是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二,被网友誉为史上最“二”的日子。与此同时,因“二”谐音“爱”,这一天也被称为最有“爱”的日子,成为新人领证的热门日期。

记者查询多地民政局官网发现,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2月22日婚姻登记预约火爆,多地部分区域名额已早早约满。另据此前报道,因2月22日预约名额已满,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正紧急加号。

实际上,“领证结婚”对大多数年轻人是一件重大的日子,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个更为“正式”的日子,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人口社会学讲师杨婷分析称,这源于传统婚姻文化中有吉利意义的数字对婚姻有好的寓意,如“20220222”(农历正月二十二,星期二)这种双日子更适合婚嫁。20220214(正月十四,星期一)包含了“4”较多的日子,对很多父辈和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日子。

然而,“2.14”热度降低并非是单一原因,与以往相比,“2.14”遇冷背后,也在凸显现代青年的婚姻观念更加多元和成熟。“‘2.14’领证遇冷也挺好,说明社会真正多元了起来,大家变得更加坦然。就像大家无论是否单身,都会参与‘双11’购物狂欢,不一定要以脱单为目标才能把节日过好。所以来自情人节的焦虑在减少。”邹宇春分析。

不过,杨婷也谈到,综合多方调查数据来看,现代青年的恋爱热情正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对晚婚青年来说,更加注重结婚这一结果,完成人生的阶段性任务和家庭责任。“从传统文化来看,恋爱和婚姻的意义相差较大。情人节是男女双方表达爱意、加深感情的特殊日子。比起情人节的鲜花、礼物、红包等所能代表的‘浓情蜜意’,现代都市中的青年男女更希冀‘领证’这种踏踏实实的婚姻归属感。”杨婷说。

青年男女恋爱现实困境:“不敢爱、害怕爱”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认为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首选项是“家庭美满幸福”,其次是“能与周围大多数人和谐相处”,排在之后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个人能力很强”。

因此,虽然以往的“情人节焦虑”在减少,但并未消失,杨婷告诉记者,青年男女们在追求家庭美满幸福的前提下,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比如“不敢爱、害怕爱”,在恋爱初期就要面临恋爱消费的现实困境。

杨婷解释称,对于青年人来说,谈恋爱就意味着吃饭、看电影、日常消费等一系列“甜蜜的负担”。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的花式消费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往往让他们“捉襟见肘”。

例如,情人节向来是各大品牌营销的“重要”日子,各种限定款和预售极大地推广了当天的各种消费。鲜花、红包、限定款礼物等多项名目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却让恋爱男女“苦不堪言”。甚至双方为了一个“体面”的情人节,早早开始省吃俭用,这种消费模式极度增加了双方的经济焦虑。

不仅如此,婚恋成本的一路高涨,也让不少年轻人望而生畏。根据杨婷此前调研发现,从恋爱表白到谈婚论嫁,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充斥着多种多样的金钱代价。这种交往质量与消费成本正增长的婚恋观,疏远了青年男女的心理距离,也使得单身男女对待婚恋行为更加小心翼翼。

而“人财两空”的预期风险,在情人节这种特殊节日的高消费背景下被无限放大。

专家:爱与被爱 无需靠节日来评判和验证

双十二是什么节日意义

不过不管怎样,需要说明的是,邹宇春说,即便当下是追求高效率的社会,爱与被爱仍然是个人价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过这种价值无需靠节日来评判和验证。

她同时向央广网记者表示,人口频繁流动、网络化生活方式、性别秩序重构催生了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脆弱性,“爱与被爱的能力才关键,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化解伴侣双方的矛盾、冲突,并增强亲密关系的稳定性。”邹宇春说。

作为长期专注于婚姻家庭方向的研究学者,杨婷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爱与被爱的能力是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她强调,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学会爱与被爱是双方从恋爱进入婚姻的必修课。在两性关系中,现代青年普遍执着于“被爱”而缺乏“主动爱”。希望对方为自己打造一个“避风港”而不愿做那棵遮风挡雨的“树”。

究其原因,杨婷觉得,一方面受到网络上恋爱观、感情观的影响,如“感情里谁主动谁认输”“自古真心多被负,唯有套路得人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一代在父辈资源和照料中具有“独享性”,在原生家庭更多是“被爱”方,这使得他们进入婚恋市场后,需以家庭为目标来不断调适个性与两性的关系,承担起在小家庭“主动爱”和“被爱”的双重角色,实现家庭关系的良性互动。

记者关注到,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多地高校开设以选修课、专题讲座开设婚恋教育,受到许多年轻人的“热捧”,甚至成为学校“网红”课程,也反映了现代青年对“缺乏爱、如何爱、正确爱”的接纳和探索。“婚恋教育进入大学课堂甚至成为必修课,对提升当代青年的爱与被爱能力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必要社会议题。”杨婷称,我们都要学会去如何表达爱。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