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传播学者卡茨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概括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第一,人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第二,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两个条件: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
第三,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第四,接触使用媒介后产生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第五,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
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的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
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
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例题:“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最早见于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书中,该理论将受众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具有主动性,但是在传统大众媒介时代,这种主动性很难得到实现,受众接触的信息内容同质化,可选余地小,并且并不是所有受众的需求都是明确的,即便是有明确的需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互联网时代与大众传媒时代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技术权的下放,具有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的特点,为受众需求的满足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互联网在满足受众需求的过程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在推动推动媒介的发展,以新闻媒介为例,笔者从内容、渠道、受众观念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新闻媒介提供内容方面
1、时间维度的改进,定时到全时的发展
在当今信息社会,受众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有效的讯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简化了发布环节,新闻媒介从原来“发布周期”走向每日定时定点发布,在技术和受众的进一步推动下,实现了“及时”传播,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中,更是催生了与事件同步进展同步进行的“实时”传播。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
2、算法匹配下的“个人日报”
部分新闻媒介把个性作为算法的核心变量,凸显个人的喜欢,据此定制个性的“个人日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在信息消费中付出的时间和注意力成本,并且对用户的需求的解读能力和匹配的精准度还会不断地提高。LES技术基础上的应对受众场景的变化,提供与此相关的资讯推送,可以得到受众的更好认同,实现更高程度上的个性定制。
二、对新闻媒介新技术的驱动
1、大数据构建媒介的内容生产、传播图景
多样化的数据来源、巨大的数据量、快速的处理速度对媒介产生深远的影响。再造新闻业务流程,新闻的信息采集、分析、生产与传播有了新闻范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水平。通过大数据,提升了用户的分析水平,对群体、个人的定位更加精准,并且在对大数据的应用之中,进行跨界合作。
2、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互联网的“现实化”
在早期的互联网中人们的生存互动,都被认为是虚拟化的,人们以虚拟的身份在互联网中除去现实社会的约束,获得释放的快感。但是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深层互动人们逐渐发现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且越来越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图景。随着各国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视,现今多数社交平台都采取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机制,在互联网中重新构建起另一场社会关系网。随着激素和的发展,还通过虚拟化数字技术如3D、AR、VR,对现实世界进行更为真实的还原。
三、对媒介思维的转变
1、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
受众从“mass”到“audience”再到“prosumer”的转变,从填鸭式被动消费转向根据需求、喜好自觉选择消费方式、内容,媒介逐步认识到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并且不光是接受内容,还出现更为主动的生产内容和传播内容。用户的信息消费也进一步升级,专项娱乐、社交、服务等多元需求。从产用合一的消费者观念来重新认识受众,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
2、对媒介使用印象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源自社会和个人心理因素,然后根据媒介使用可能性和媒介印象进行判断选择媒介再开始媒介的媒介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了满足或者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此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以此理论为基础,媒介不断追求用户使用的愉悦度的提高,多渠道平台分发信息、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使用粘性、以用户为核心打造定制化内容。媒介在不断地从媒介印象开始,改变受众的使用习惯和态度。
互联网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到了加强,目前的研究均表明受众的满足得到了增加。然而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种加强也说明传统理论在新时代也需要得到修正,过度强调以受众核心出发,会出现“信息茧房”、后真相时代、极端的“螺旋”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在思考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正确引导受众心理诉求、媒介的接触方式、使用方式、媒介素养提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