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彗(王仁君: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又是一个飒爽金秋,又是一年累累硕果。


10月23日,第八届「文荣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横店如期举行。因在电影《1921》中成功饰演青年毛泽东,演员王仁君获得本届「文荣奖」评委会最高票数,荣誉当选最佳青年男演员(电影类)。



评委会给出了“形神俱佳,充分呈现了青年毛泽东「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革命英姿”的评语。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自己在评选中胜出后,王仁君一路跑上领奖台。他说:“在《1921》里,我有许多奔跑的画面。我曾经想过,在《1921》里,为什么要突出青年毛泽东奔跑的镜头,黄建新导演告诉我,奔跑是一种情怀,一种气象,它象征着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的整体风貌。”


很大程度上,对于王仁君来说,彼时彼刻的奔跑姿态,是他向伟人、向角色、向导演和业界前辈们致敬的方式,即“一生不忘嘱托,我辈不敢懈怠”。



外形并非最关键


从侧面远远望过去,在「文荣奖」红毯礼上伫足挥手的王仁君,像一棵挺拔的松柏,他的站姿永远都是这般笔直。


王仁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能够在不同的作品里饰演青年毛泽东,他的身形和五官起了很大作用。比如,他有着和毛主席一样的身高,都是183CM;比如,他棱角分明、浓眉大眼,有诗人的气宇。


然而外形上的优势条件终归属于外形。


在黄建新这样的大导演心里,判断一个演员是否适合在自己的电影《1921》里饰演青年毛泽东,外形只是辅助性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在精气神上的感觉。


那么,黄建新导演的判断「抓手」是什么?我们先从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缘起说起。



初见黄建新


自从2019年在电影《古田军号》中首度出演青年毛泽东后,王仁君相继接拍了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电影《1921》和电视剧《中流击水》。


《我们的西南联大》由高翊浚执导,黄建新是该剧的艺术总监。2019年8月下旬,在清华大学百年礼堂举办的开机仪式上,王仁君第一次见到黄建新导演。


“面对一个作品囊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屡屡祭出史诗级手笔的导演,任何一个青年演员都会激动不已。”王仁君说。


但在那样一个时间紧凑的条件下,他只能和黄建新导演有些简单的寒暄。


杨开乔

“导演的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和《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上大学时的拉片作业。”王仁君说。



咖啡厅的角落


也正因如此,当黄建新在2020年3月底突然给王仁君打电话时,后者在惊喜之中还有几分惊讶。


当时的疫情仍然严重,两个人约在北京一家咖啡厅的角落里,聊起了《1921》的筹备。


事实上,早在为《1921》选角之初,王仁君就已经进入黄建新的视线,只不过彼时前者还不知情,而后者稍有几分担忧因而犹豫未决。


黄建新仔细看过《古田军号》,他认为王仁君在片中成功地塑造了1929年期间的毛泽东形象;但这份成功能否在《1921》里得到延续甚至升华,这个思维一向严谨的导演并没有把握。



导演的犹豫


“在《古田军号》的历史背景时期,毛主席的年龄是36岁,我当年饰演这一角色时也是36岁;但在《1921》的历史背景时期,青年毛泽东将满28岁,在我比角色年龄要大一些的条件下,能否拍出那个时候的毛泽东的青春气象,导演自然要先打上一个问号。”王仁君说。


在《古田军号》里,黄建新看到了王仁君在塑造角色过程中,所呈现的成熟一面。“那个时期的毛主席已经担任过前委书记、指挥过秋收起义和工人大罢工;那个时期的毛主席,历经考验和斗争,的确已经非常成熟。”王仁君说。


恰是这份成熟,让黄建新心生疑虑。这正是「尽管黄建新很早之前就留意王仁君,但后者始终不知情」的原因。


直到《我们的西南联大》杀青后开始剪辑,随着对每帧画面的细微观察,黄建新的疑虑开始被打破。



眼里有光芒


“我在《我们的西南联大》中饰演一名大学老师。黄建新导演觉得,这个角色在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气节和文化气息上,和《1921》里青年毛泽东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有非常相近的地方。”王仁君说。


看到了人物身上的纯粹、青春和热血,黄建新决定当面见下王仁君。


这相当于最后的面试,导演需要在王仁君的眼睛里看到他需要的东西。


那就是赤诚和光芒。


当两个人离开咖啡厅的时候,黄建新对王仁君说:“你是我(在《1921》里饰演青年毛泽东)的唯一人选,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何时开机不能确定,你愿意等吗?”


想都没想,王仁君说:“我愿意!”


在等待未知的几个月里,有很多开机时间较早的出品方找过来,都被王仁君一一婉拒了。


到了5月,北京突然爆发一波严重疫情,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能随时进组,王仁君按计划开机时间提前半个月离京驻守上海,就这样等到7月底《1921》开机。



奔跑是另一种光芒


在《1921》里,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青年毛泽东的眼睛始终散发着希望的、坚定的光芒。


而他的奔跑,是在泥土之上的另一种光芒。


“眼里有光是因为青年毛泽东对拯救国家和民族,存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希望;他的奔跑也在传递这样的讯息,因为奔跑是有目标、有奔头、有信心的跑。”王仁君说。


为了保护好演员的“纯粹”状态,导演黄建新对王仁君提出两点要求:第一,不要刻意模仿毛主席的举止形态,更不要借鉴过往其他饰演者的表演特点;第二,黄建新给王仁君列出一个背景书单,要求他只看1921年前的内容。


按照以往的拍摄经验和创作规律,王仁君对上述保护措施并没有立即完全理解。他觉得既然是塑造人物,就该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以便能更准确的拿捏人物的性格和状态。


“后来我意识到,导演要的是演员饰演人物时的‘当下纯粹状态’,他不希望演员在角色身上有太多的前瞻性;某种程度上,这会干扰演员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王仁君说。


这决非吹毛求疵或者故弄玄虚。


事实上,这反而更客观的接近历史。所以在《1921》里,青年毛泽东对李大钊、陈独秀的崇敬之情是特别真挚的;在那个当下,陈独秀是共产党的先行者,是青年毛泽东的师长,而非一个会犯左倾错误的人。



下意识的反应


一部电影,归根结底是属于导演的艺术;而黄建新在执导过程中,喜欢看到演员的下意识反应。


有一场戏,陈坤饰演的陈独秀拿着一本《共产党宣言》,他告诉青年毛泽东“这可是全译本”。后者刚从洗衣房劳作出来,“那一瞬间,青年毛泽东的眼睛里散发着对新思想极度渴望的光芒,在接过书之前,他的手赶紧在衣服上擦两下,这都是下意识的动作。”王仁君说。


再比如,陈独秀夸赞青年毛泽东的时候,后者因为自觉并无建树而不好意思;在扭头看到陈独秀挂在房间墙上的牌子上写着“谈话15分钟为限”时,青年毛泽东是有些诚惶诚恐的,因为他还有很多问题要请教师长。


“这样的下意识反应,更符合人物当下的状态,因为他出身农村,身上的那种质朴和简单是其性格的底色。”王仁君说。



青年毛泽东的特质


晚上在博文女校聊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讲自己为什么要投身革命时,青年毛泽东始终保持专注倾听的状态,倾听后他总是会有自己的总结和输出。


善于总结出规律,善于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正是毛主席身上的一大特质。


“在《1921》里,你能看到青年毛泽东刷碗干活的动作相当利索,为什么?因为他曾经工读互助,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他能一边刷碗一边和人讨论不同的观点,这是他可以一心多用的能力和特质。”


王仁君说电影的魅力真的出在细节里,是无数颗粒般大小的细节绘就了一个人性格的星图。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毛主席非常擅长处理复杂事物,他可以一边和苏联谈判,一边指挥打仗,一边为新华社撰文。这样的特质必定是从年轻时期就开始养成的。”


对细节的精准且自然的呈现,使得青年毛泽东的形象,更鲜活、更有温度。


在一场戏中,大家在会上争论的脸红脖子粗,别人问青年毛泽东“吵成这样了,你觉得今天的会最后能开成功吗”,后者的回答简洁明快甚至有些轻描淡写,只说了一个字“能”,便接着刷碗。


别人会对这样一个全天没有发言的“非核心成员”的判断产生怀疑,但他却直接给出了无可辩驳的根本答案:“因为我们的起点一样,誓死推翻旧世界;还因为我们的终点一样,建立一个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说这些话的时候,青年毛泽东眼中有光泛出,那抹光既有坚定的希望也饱含对人民的怜悯。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他眼中常有希望的光。”王仁君说。



小动作里有大创新


10年前,黄建新导演拍过《建党伟业》,那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设置,与《1921》高度重合。


如何在后者的拍摄过程中实现最大的创新,是黄建新反复斟酌的事情。


在一场杨开彗送别青年毛泽东远去上海的戏中,黄建新给演员划了一条线:既要有革命的浪漫主义,也要有普通人情感的依依不舍。


他希望演员有更多的自我解读和不拘一格的释放。


“这场戏的表演尺寸是相当难以拿捏的,过一点就演成了才子佳人,少一点又显得冷酷无情。”王仁君说。


王仁君觉得此时用语言很难实现导演的要求,那么就只能通过动作来完成。“拥抱是不合适或者说不可以的;十步一回头也不符合青年毛泽东的性格。”



思量再三,他觉得“小动作”更适合呈现青年毛泽东在情感方面的克制和内敛,同时又不失人性温度。


于是开拍的时候,青年毛泽东在即将登船的时候,把这把伞交给杨开慧,并在杨开慧握伞的瞬间,在她的手背上握了一下。


“这一握代表着承诺,意思是你要等我回来;送伞喻示着我要用一生为你遮风挡雨。”王仁君说。


上船之后,杨开慧一声“润之哥”,青年毛泽东的右手挥舞的不高不低,速度有些趋缓。



“这个挥手的动作,我借鉴了毛主席晚年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向大家挥手告别的动作。”


这段影像纪录,是王仁君多年以前看到的,他当时就深受触动。“因为这次挥别之后,毛主席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王仁君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隔着电话分明听到他的嗓子里,有貌似克制哽咽的声音。



我们可以想象,倘若一个演员没有这份赤诚的感情,他如何能演出那份感动。


“毛主席一生经历了和爱人的离别,和儿子的离别,和太多战友同志的离别;什么是伟人,就是有伟大付出的人。”王仁君说。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