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智(建国后,杨开智想当个厅长,毛岸英回信:舅舅,仗势发财要不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此时的新中国,掀翻了封建大山的压迫,赶跑了来势汹汹的侵略,夺取了全国的胜利。虽然是政通人和,但也百废待兴。人民当家做主了,攀亲附贵的现象自然也难免。

比如毛岸英的舅舅杨开智,为了寻求一个职位,专门写信给毛泽东。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在当时的环境下,必然有很多功勋卓著的领导人们的“亲戚”前来攀亲,求个一官半职,或者是一些散金碎银,这些都无可厚非。当然也可以想象,面对“人情”的重压,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恐怕比面对战火还要苦涩一点。

图 | 毛泽东

血浓于水的亲情,情同手足的关系,拒人如诛心。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人究竟是怎么处理的呢?毛岸英写给杨开智的一封信,说明了当年的真实情况。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亲生儿子,杨开智是毛岸英的亲舅舅,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曾多次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能不能在北京安排个工作。毛泽东作为一国领袖,他深深懂得,一旦开启了裙带之门,开始了亲戚谋私的先例,必然会动摇人民的信赖。随后毛泽东亲自给杨开智写信,信中对杨开智的请求表示婉拒。

杨开智见信后,又给毛岸英写信,希望毛岸英可以找机会给他安排一个“厅长”的职位。毛岸英看到这封信后,认为这是舅舅在向他伸手“要官”,是一种封建落后的思想。随后,毛岸英给杨开智写了一封回信。

图 | 毛岸英

在这封信中,毛岸英言辞十分直接,作为一封回给长辈的信件,毛岸英在开头就写下“替你感到惭愧”“要不得!”“不讲人情”“极端落后”等一针见血的字句。

杨开智写给毛岸英的话,是不是有点虚荣?甚至说,是不是有点谄媚?我们不得而知,但毛岸英的言辞确是真真切切的,一句句充满“辣味”的话,更像是长辈给予晚辈的严厉教诲。作为一个外甥,作为一个晚辈,我想,毛岸英当时应该是极其矛盾的。

但,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这却体现了毛泽东的家风,和毛岸英身上踏踏实实的决心和痛心!毛岸英在信中曾写道:“先要向别人学习,不讨厌做小事,做技术性的事,过去我不懂得这个道理,碰了许多钉子……”

虽然回复的是舅父,斥责的是求官,但不乏对自己的反思。面对功勋卓著的上一辈,面对起点出生较高的自己,以及对于这些触手可及的捷径,他根本不用从小事做起,但从毛岸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人,对这种“小事”,对于“原则”的敬畏之心。

实际上,要想读懂毛岸英的做法,还要用毛岸英的一生来诠释这一切。

图 | 杨开慧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市,出生后,他便随着毛泽东杨开慧到处奔走,充满了辛酸。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毛岸英才5岁,和杨开慧马上回到长沙县板仓,在这里,毛岸英已经肩负起了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

1930年,毛岸英8岁,常年没有见到父亲,毛岸英对父亲的想念可想而知,尤其是在这一年,杨开慧不幸被捕,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被抓进了监狱。8岁的年龄,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小学生,但毛岸英亲眼目睹了妈妈所遭遇的一切,这种童年的阴影,想必会让毛岸英快速成长。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的舅舅,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杨开智,不惜生命危险,把毛岸英三兄弟养在自己家里,最后交给了在上海的毛泽民。

毛岸英三兄弟被送到了上海的大同幼稚园不久,小弟弟毛岸龙便不幸夭折了。当时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组织面临着危险,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离开幼稚园。根据毛岸英的回忆,当时他在“红色牧师”董健吾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后来离开了,过了一段流浪的生活。

图 | 毛岸英和毛岸青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上海流浪了多久,我们难以查询,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段时间他们兄弟两的生活并不好,毛岸英在建国后曾回忆过这段时光,他说《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公和他们在上海的生活非常相似,也曾寄人篱下,也曾露宿街头。

遥想当年,毛岸英也不过13岁,于今天来说,充其量是个初中生,但他所遭遇到的一切,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危险重重。

1936年,毛岸英和毛岸青被组织找到,紧急送到了苏联,当时毛岸英在苏联学习,他所在的学校叫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在苏联的生活,知情人是贺子珍和李敏。

贺子珍自1937年离开延安去了苏联后,在苏联生活了9年的时间,李敏是1940年去的苏联。据李敏回忆,毛岸英在苏联表现十分优秀,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

图 | 毛岸英

斯大林格勒战役告捷后,苏军开始大反攻,当时已经成为了联共的党员,毛岸英被批准参战,在坦克部队里,毛岸英担任指导员,出征前,毛岸英曾专门来看望李敏。

毛岸英离开毛泽东的年龄的确很小,但毛岸英似乎有超过同龄人的成熟,上战场前,他把杨开慧留给他的《革命课本》交给了李敏,还让李敏多多练习中国字。

毛岸英最后平安归来,还受到了斯大林的亲切接见,斯大林说:“谢廖沙,这位毛泽东的儿子非常勇敢。”为了给毛岸英个纪念,斯大林还送给了毛岸英一把手枪。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这天毛泽东十分高兴,据说当时毛泽东抱病去机场迎接,根据当时中央机关的老同志回忆,毛泽东去接儿子的那天,心情十分高兴,似乎身体也好了很多。和毛岸英在一起生活了两天,毛泽东便给毛岸英布置了一个任务。

刚从苏联回来,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延安的场景,身穿一身绿军装,身边到处围着羡慕的人。这一幕,毛泽东是不愿意看到的,在苏联吃惯了牛奶面包,怎么会习惯这底层生活呢。不管是与不是,毛泽东都让毛岸英去机关食堂吃大灶。

图 | 毛泽东和毛岸英

在当时,机关食堂有大灶和中灶之分,毛岸英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他深知父亲的意思,主动去吃大灶,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不仅如此,还让他跟着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去地里干活,也就是毛泽东口中所谓的“劳动大学”。

毛岸英是苏联回来的,让毛岸英再去受这种罪,周恩来都觉得不妥。当时周恩来劝说毛泽东,这样是不是太苛刻了?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没办法,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就这样,毛岸英遵循毛泽东的要求,不仅在基层锻炼了很久,还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这一切,毛主席十分满意,并拉着毛岸英的手说:“你手上的老茧,就是你的毕业证书!”父亲的用心良苦,毛岸英感受在心坎里。

解放初期,毛岸英在工厂任党委副书记,看似位高权重,实际上是一个最普通的岗位。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的岗位基本没有变,更没有升到高职岗位上。

毛岸英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儿子,出任一些高职高岗,完全顺理成章,但也正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才只能去基层踏踏实实锻炼。也正因为毛泽东对毛岸英的磨练,才让毛岸英懂得了在人情世故面前,父亲是多么的难堪。

图 | 杨开智

所以我们再来看毛岸英的舅舅杨开智,杨开智算是杨家的一位早年就读过大学的人,当时他读的是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也就是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后来到湖南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开智又把唯一的女儿杨展送到延安参加革命,直到湖南解放,才从毛泽东同志的来信中获悉女儿已于1941年英勇牺牲。

按理说,杨开智属于光荣烈属,也为革命做过贡献,而且有一技之长,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且百废待兴的时候,给他在北京安排一个职位,似乎也无人非议。但毛主席深知,一旦在杨开智这里开了头,后来就势必会损害党的威信,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并不是只有杨开智一个人的信。

毛泽东曾告诉毛岸英,这是三座大山。也就是毛家,文家,和杨家。毛泽东亲自给杨开智写回信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意思就是,不要因为我,就想着来北京工作,湖南省委安排你的工作就很好,要按规矩办事,不然别人会说。

图 | 毛泽东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毛泽东又给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当时毛泽东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开国大典后的第八天,毛主席可以亲自去处理,算是给全党开了一个好头。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刚结完婚,毛泽东便和儿子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谈话,其中就说到了这件事。

毛泽东说:“这是三座大山压过来了。”毛岸英说:“这些都是亲戚,如果直接拒绝了,也不好。”毛泽东叹着气说:“如果是经济上的问题,可以从我的稿费中支出,给予资助,如果是求学求官,这别人会说的。”毛泽东的无奈,让毛岸英做了一个决定:“爸爸,要不我回一趟家,去看看乡亲们,把这件事说清楚。”

看得出来,毛岸英是懂得父亲的为人,和父亲的意思的。毛泽东同意后,毛岸英便带着父亲的嘱托踏上了漫漫回乡之路。

图 | 毛岸英在家乡

也就是在这时,毛岸英收到了杨开智通过向三立给自己写的信,在这封信中,杨开智直言,希望可以在长沙获得“厅长方面的位置”,希望岸英可以帮帮忙。在杨开智心中,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他随便说一句话,也必然有其作用。但毛岸英对舅舅十分失望。

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信,明确拒绝了舅舅杨开智的不正当要求,这封信可谓是义正词严,长达1700余字。

毛岸英在开头写道:舅舅,我替你感到遗憾!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做官,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杨开乔

“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共产党人是讲“人情”的,但共产党的“人情”不能与人民利益相抵触,对亲人的“特殊感情”不能超过私人范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等违背原则的事。”

图 | 毛岸英书信原稿

毛岸英的这封信,可谓是语言犀利,情感真挚,娓娓道来,把杨开智的需求阐述得非常明白。毛岸英的这封信,虽然回的是舅父,斥的是求官,可字里行间也不乏对自己的反思。

此后,毛岸英受父亲的委托,回到了家乡韶山,在这里,向他们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并把这件事当面说了清楚。从毛岸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决心,更能感受到那一代共产党人对原则的恪守。

图 | 毛岸英(右)与小伙伴郭志成在苏联的林间小路上。

话又说回来,毛岸英自小生活在农村,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百废待兴。毛岸英也有自己的童年伙伴,相互拉一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就是不能。

当然,毛岸英信中所言,并非只是汲取了父亲的教训,他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在工厂上班,出行从来不用小轿车,每次外出,他都亲自乘坐公共汽车。

即便是在公共汽车上,他都不会坐座位,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毛岸英的朴素和勤俭,是毛家家风的体现,这很显然,但也说明了毛岸英自身的成长,他的经历让自己看到了父亲的不易,这是不容易的。他穿旧衣服,吃大灶,吃粗粮,这也都是毛泽东最显著的教育方式。

试问,如果是我们设身处地在毛岸英的情境,又能不能坚持自己心里的原则呢?是否能做到这般的恪守?我想未必。毛岸英给杨开智的回信,看似只是拒绝,实际上是对更多人的警醒和激励。

图 | 毛岸英墓

以至于后来,毛岸英主动参战抗美援朝,在朝鲜牺牲的身后,他刚刚结婚一年,年仅28岁。资料显示,毛岸英在去朝鲜前,曾和刘思齐告别,毛岸英在医院里陪了刘思齐两夜,于10月15日清晨又随彭德怀飞回了沈阳。1950年10月15日早晨,毛岸英在医院里告别了妻子刘思齐。毛岸英这一别从此便音讯杳然。

而杨开智,得知岸英的牺牲,再读读毛岸英给他的回信,触动很大,不久,杨开智听从政府的分配,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最高行政级别为副处级。

实际上,像杨开智这样,向毛主席求得一官半职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李淑一等,但毛主席都一一婉拒。而像毛主席这样,身居要职,亲戚写信来求助的领导人,也有不少,比如周总理,但他也是同样,从没有打破这个原则性的问题。

图 | 毛岸英和父亲

如今,我们时隔70年在读这封毛岸英写给杨开智的家书,尽管不长,却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封短短的家信,延续的是相同的坚持,连接的是几代共产党人对党性原则的敬畏、对新时代的热切期许和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爱。

也正因如此,这一封晚辈对长辈的批评信,才能在跨越了近七十年后让人肃然起敬。一如毛岸英说过的,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很好听,很容易,做起来却实在不容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