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制笔大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400多亿支笔。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贝发集团,是国内文创产业的领军企业,在浙江宁波和安徽来安都拥有产业园区,今天小编来跟你说说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的制笔故事。
01
制笔陷入困境努力开展业务
贝发集团是国内文创产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993年,现任贝发集团董事长的邱智铭,从父亲手中接过制笔的家庭作坊。可是没多久,邱智铭就碰了壁。
邱智铭:“刚刚做出来都是好的,只要你放上一个晚上或者两个晚上,里面就有一定比例的产品串色了 ,等于一批产品做了三次,成本就加大了,所以订单后来亏得很厉害。”
工厂要生存,就必须得想办法。
一个包装盒其实就是贝发外贸的一个起点。邱智铭说,“带了一个样品盒、样品包就去广交会了,然后到电梯里面 ,等电梯的几分钟,就跟他们说,我们是工厂 ,我们有产品,你要不要看一下,大部分的客户都不搭理你。”
坚持了七天,邱智铭终于拿到了第一张订单。
邱智铭:“当时的数量是一万两千六百打,广交会大概也收到了二十来张客户的名片。”
回来后,邱智铭一边完成订单,一边以手中的名片为起点,努力开展业务。
邱智铭告诉记者,他们天天给客户发传真 、寄样品,服务态度特别好,最后感动了几个客户。
经过三年的努力,市场越做越大。
邱智铭表示,(到96年)当时的出口额的话,相当于上海四大文具出口的总和。
02
调整战略积极申请专利
可邱智铭发现,只做加工而没有专利是行不通的。
邱智铭:“去沃尔玛 ,我们精心准备。听完以后,法务就拿出一张纸,说你给我们签一下知识产权承诺函,如果你有知识产权侵权,直接和间接的法律责任都要你承担。”
这一次的打击,让邱智铭决定调整战略。
邱智铭告诉记者,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为止,贝发是每三天申请一项专利,每三天开发一支笔、一款新产品。
目前,贝发累计申请的专利已有三千多项,还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
03
解决制笔痛点研制高端笔头
但其实,中国制笔行业一直都面临着一个难题。
邱智铭:“尤其是高端中性笔、圆珠笔的笔头材料,中国自己做不出来。”
小小的笔头,却成为中国制笔人的痛点。
邱智铭说,“第一个是不锈钢材料,第二个要容易切削、要能加工,如果不能加工,笔头就不能做出来了,又要保持它的耐磨性、防腐蚀性。”
因此邱智铭决定,要做出百分百中国造的中国好笔。
邱智铭告诉记者,当时申报了两个项目,我们当时有行业工厂参加、大学参加、太钢的钢研所参加、中科院的沈阳所建立了一个联合攻关团队。
2011年立项,2014年通过验收,历时四年,贝发的高端笔头终于研制成功。2016年,贝发造的国产笔正式在G20杭州峰会亮相,成为了与会各国的元首用笔。
邱智铭:“这支元首笔,我们很自豪地说,是百分之百中国造!”
太了不起了!
历时四年 研制出了高端笔头
为百分百中国造的中国好笔点赞!
为邱智铭点赞!
经视记者黄璨 董添报道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