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0年巨变(租百年碉楼,捡上万件旧物,一个警察在深圳的30年)



200多块客家旧门,6吨的汉白玉石


成千上万册旧书,南海酒店的老树,豪华水晶吊灯,旧电话旧衣柜......


都被老丁收藏在观澜古村的,一栋百年碉楼里。

深圳30年


在深圳,像这样的碉楼有500多栋,其中100多栋在观澜。


它们像城市退休的卫兵,曾经威风凛然,


如今却荒凉孤寂,步入了古董的层层保护圈。



唯有老丁的这一栋。


堆满了他从废墟里“挖”来的旧物件,并且对外免费开放。


以前,这栋方方正正的楼,叫保兴昌楼。


现在,它是老丁的1510公益阅读基地。



1510的正确读法,是一五一十。


代表着,原本之意,不忘初心,踏踏实实。


其实,它的寓意要更深,深到足以承载起整个深圳,将近40年的历史。


它是一栋活了的“故事城堡”,也是一个前消防员(现警察)公益6年的全部心血。



更是深圳累积上千名志愿者耕耘的成果,和无数个老人孩子的城市乐园。


它还是一座藏有6万册图书的公益图书馆。


这里免费送书,送玩具,送一切好东西。


当然最多的还是书,是书等人来,“书求抱养”,免押金、免责,忘了还都行。



更打破了传统阅读模式,找到了解读深圳这座城市,植根于生活,突破书本的“别样阅读”。


这一切的一切,听起来很玄乎,甚至都太不真实。


所有的难以置信,还是得从老丁身上寻找答案。


△ 老丁。供图 by 向前


老丁,全名丁友江,江苏人。


1991年来到深圳,30余年里辗转深圳5个区,做了15年消防员,现在是一位老民警。


一天最多的时候,要出警40多次,面对40多起民事纠纷。


工作之外,他调侃自己就是闲人一个,喜欢收集别人不敢要的老物件。


不是去拆迁村的路上,就是去“拾”土豪们的院子,或在自己的大本营捯饬。



算起来,老丁和1510,走过了快6年光阴。


很多人都好奇,一个警察带着一批志愿者,纯做公益,


是如何从垃圾堆里,把一座碉楼变成了今天的文化堡垒的。



我们约了老丁休息的一天。


在深圳古村里,聊了整整一下午。


关于从这栋碉楼开始的故事。



01

“活”了的百年碉楼

一砖一瓦,全都有来头


龙华观澜鳌湖村,有点小镇的安宁。



临近公园和马路,一栋百年碉楼以巍巍态势,占据着村子的最高海拔。



志愿者三姐说,它以前是个银行,聚财的地方。


还有一幅相当大气地对联:

「保地,保人,保物;兴人,兴量,自兴昌」


5年前,老丁来到这里的时候。


就被这幅对联镇住了:“这,不就是我想做的嘛。”


一下子,点燃了他骨子里那股消防员、警察的责任和使命感。


一同镇住老丁的,还有村子方圆几百米的垃圾堆。


从原村长手里接过碉楼时,老丁对老村长的无奈,还记忆犹新。


「8年了,(这儿)还是一片垃圾堆,像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轻易碰。」



那时,老丁却想着,反正下班后闲人一个,不如找点闲事做一做。


一栋土楼,600块。


摸了摸掏口袋的零钱,老丁很爽快地租下了来,连同周边好几栋老房子。


那时,他也没有想到,5年后,这里全然变了样。



沉闷灰冷的水泥房子,被中式庭院团团围住。


入门口铺满地砖,三姐称为“红石地毯”。


“这可有讲究了,节日或接待客人的时候,往地上铺一层水,不起眼的灰石头,会变成一片喜庆的红色,就跟走红地毯一样。”


三姐补充道,这些是他们大老远从惠州拉回来的,在一个拆迁村子的大户人家里。



院子里组石头阵,有的像鸡,代表吉祥。


有的是乌龟形状,寓意长寿。



那颗鸡蛋树,来自深圳第一个五星级酒店—南海酒店。



代表深圳改革开放的48块浮雕,也在这里。



旁边是龙岗大运会的广告牌,前边的小舞台是日常孩子们表演活动的地方。


菜园子里绿油油的玉米长势极好,被两块汉白玉石巧妙隔开,也是老丁的有意为之。


墙上的雕塑,是老丁用旧消防器材做的。



三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像“回家”了一般。


每一件旧物,都在土楼里获得新生。


它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代,沾染着不同的气息。


它们就像时代的年轮,在同一个被抛弃的命运里,是老丁重新转动了齿轮。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老丁带着志愿者们,跑遍了深圳各个区淘回来的玩意儿,几乎能串联起一部深圳发展史。


就像他说的,楼里的文化,本就是深圳的底蕴。


可能在博物馆还没有的,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代表深圳发展历程的痕迹。



三姐拿出钥匙,打开了土楼正门。


像推开潘多拉的盒子,彷佛穿越回了上个世纪。


整栋碉楼,原来是烟筒式的,空空如也,如今被打造成五层空间。



木楼梯、木扶手、木天花板,由200多块旧改拆迁收集回来的旧门板,历时半年搭建而成。


悬挂中庭的豪华吊灯,来自南海酒店,竟然也毫无违和感。



一楼堆满绘本书籍,是孩子们最爱的阅读空间。


义工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童话盛宴。


△ 图 by 志愿者代表三姐


沿着楼梯上二楼,还有一个童梦艺术乐园。


这里,是孩子们最喜欢待的地方,看看书,弹弹琴,画自己的画。


一寸方隅一寸天,处处洋溢着温暖。


△ 一架钢琴上放着几张画,角落摆放着绘本。“这些都是孩子的作品,我们不定期给他们办画展”,三姐说。


三楼、四楼彷佛误入年代戏片场。


一盏灯,一个水壶,一个老式手摇电话,打开70、80、90后的记忆阀门。


△ 每个物件,就像回到了“外婆家”。


顶楼的视野,让人豁然开朗。


那一瞬间暂停了时间的脉搏,窥探到百年来,这片土地的风雨更迭。



老丁和志愿者们,倒没有空想那么多。


土楼火了,也活了。


这里不仅是村子老人小孩的日常乐园,还是周末不少家庭年轻人远道而来的打卡空间。


大家聚在1510这个大家庭,一起摘果子、办派对、搞阅读活动。


△ 周末三姐她们常常忙得晕头转向,现在1510开启了预约制,“实在空间有限”。图by三姐


「要我说啊,一座迪士尼和环球影城,都远远不如这栋楼的后劲儿大。」


这句话是三姐告诉我们的。


也是每个周末来到这里的家长嘴里常念叨着的。


更是那天,我们逛了整整一下午,最深刻的体会。



02

这艘扬帆航行的舰队

从老丁的公益二手图书开始


1510是一艘舰队,就像门牌上的第一个logo一样。


而老丁,是这艘船的掌舵人。


一开始,他的初衷是打造一个二手图书馆。



自由借阅,不设时限,免押金,甚至建立家庭循环书柜,让村子里的孩子和村民有免费阅读空间。


从收集二手书开始,老丁的“收集癖”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最多时,将近6万册图书堆在老房子里,涵盖了方方面面。


收到每一笔赠书,老丁都亲自把关,禁书一律剔除销毁。



成千上万册绘本最受孩子们的喜欢,尤其是外文绘本,除了英文,还有阿拉伯文、日文、俄文等等,画面十分精美。


“我自己看了,都特别喜欢”,老丁笑着说道。


很多孩子来找绘本,家长和孩子一样不可置信,这一摞一摞的,真的可以带回家吗。


自从老屋仓库藏书爆了仓,老丁和志愿者们,推出了“求抱养”计划。


一次性拿走50本,随意挑,随意选,不还都行。



可惜啊,看书的人,始终不如捐书的人多。


如果说阅读是初衷,那么后来老丁带着志愿者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打破了“书本阅读”的狭隘。


他们称之为“别样阅读”。


谁说只有捧着书本,才叫阅读。


阅读的本意,是和这个世界万事万物连结,是给灵魂和大脑输液。


在基地的书本汪洋里找书的过程,伴随着喜悦和寻找,是一种“阅读”。


看着孩子们在1510自己组织活动的本身,也是一种“阅读”。


对于老丁和三姐们来说,收集旧物,打理土楼,更是一种“阅读”自我闲暇人生的方式。


△ 经常有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做志愿者,整理书籍是个大工程,但是,总有很多惊喜发生。图by三姐


从这个角度出发。


也可以来理解,这些年,他们在收集旧物上的执着和逐渐疯狂。


到现在,捡了多少宝贝回来,老丁自己也数不清了。


花了多少口袋里的闲钱,去拯救变成了垃圾的闲置物品,他也从来没算过。


但在收集老物件的路子上,越走越宽广,越干越疯狂。



一般白天上班,晚上捡木头,翻废墟。


土豪家院子里的果树、绿植,也都不会放过。


如今,院子里的30多种果树,就是这么来的。



别人眼中,老丁带着的队伍,是一群捡垃圾的闲人。


“这不好听啊,我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儿,叫拾艺堂,不是那个‘失忆’,是指拾艺术品的一帮人”,老丁说。


他们最开始找到的资源,是城市旧改。


因为这在深圳,是最不缺的。



拆迁让很多人一夜暴富,那些被舍弃的老宅子里,其实有很多好东西。


尤其是一个土豪家。


哪怕是一栋农民房,家里的东西搬出来,也足够装修一栋新房子。


“别人不要的,不敢要的,我们都要”。


虽这么说,老丁所钟意的,到底也只是那一瓢。



他心里有杆秤,旧物要符合土楼的气质,代表“家”,也要能代表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


就像院子里的象棋阵,这一组石头来自罗湖万象城的河边。


△ 当时河道改造,老丁在废墟捡回来,“闲钱”花了3800块。


就像龙岗大运会的广告牌,立在院子里,那精气神就有了。



“这样的土楼,不管你是冲着‘家’的记忆,还是冲着深圳往里走,在每一层都可以看到它所赋予的感动和震撼。”


对旧物割舍不下的情感,让老丁总是能敏锐地捕捉。


然而现实是,“等到我们赶到的时候,一片废墟,已经没有什么可捡的了。”


剩下石头、木门、梁木,这些没人要的。


去废墟里面扒拉几百斤的石头,撬埋在土里的木门,甚至开毁了两辆二手皮卡车,这些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老丁知道,它们的存在,早就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


“能成为门的木材,一定是上好的,还有什么比让它们更适合做成土楼里的楼梯和梁木”。


老丁回忆起,搭建空间的那半年,天天锯木门,楼内天天飘香。


“这就是家的味道。”



对于老物件,从来着不拒到有所追求,老丁形容自己,越来越口味重。


“大户人家就去,小户人家不考虑了,没有时间。”



他记忆中最大的工程,不是撬门,而是菜园子里那6吨重的一级汉白玉


那是从一栋楼拆下来的,用吊车一块一块运,一块石头需要4个工人,光是运费就给了一万块。


说到这里,老丁心疼了一秒自己的荷包。



03

每个人都很孤独

在这座城市里面


书上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


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深圳,移民之城。


多少人年少时离开故乡,穷尽了一生终是漂泊。


从此,故乡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剪影,一缕飘散的炊烟。



30年前,老丁离开江苏来到深圳,还是一个热血的消防少年。


那时,他对于“家”的理解和感悟,远没有这么深刻。


那时,他在深圳所见到的他乡之人,是一个月拿着200块、300块,一天一块3个白馒头,配一瓶辣椒酱。


每月剩下100块,跨省邮寄回老家。



老丁很喜欢深圳。


在他的眼里,深圳的成长变化,深圳的速度,深圳生活的各路酸甜苦辣,他都近距离接触过,感受过。


几十年了,步入人生下半场的老丁,骨子里仍会怀念家乡。


也越来越强烈意识到,在深圳这座城市,脱离母体(故乡)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这座城市里面」



“你知道那些移民家庭吗,大人白天上班,孩子除了上学,基本上就处于一个自然和社交都相对封闭和狭隘的空间。


回想起我们的童年,满山遍野,追着白云奔跑,和自然做伙伴.....”


所以老丁希望,现在的孩子。

在城市的一隅,也可以拥有一个童年该有的空间和场景。


△ 孩子们在菜园子里。 图by三姐


他把1510定义为“家”,一个“母体”。


“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团队,更建不了城堡”。


老丁坦言:“但,带孩子玩,需要专业吗。”


△ 老丁(左)、志愿者晓玲(左二)、志愿者三姐(右二)。


今天的1510,是正在奔跑的1510-1-2-3-4。


在老丁的期望里,未来是一个值得无限畅想的命题。


孤独是常态,那么,有温度的1510,为何不能成为常态。


很多人问三姐、晓玲,也问老丁。


不接受社会(旧书以外)的捐赠,纯靠口袋的闲时闲钱,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三姐说,她在这里能找到“家”的温暖和感动。


就像是那一天,那一幕,一个孩子站在舞台上表演,妈妈在舞台下,默默地注视抹眼泪。


另一位志愿者晓玲说,跟着老丁干这些,再辛苦都是充实而快乐的。


△ 图by 三姐


“我们啊,疗愈了自己,才能感染更多的人”。


在老丁看来,外界的声音,随它好了。内心的那份坚定,不过简单一句「我喜欢,我愿意」。


是职业的使然,让他总直面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


是自己对于家乡的一种眷念,让他停不下;


也是想为这里,真实地做点什么。



他不遗余力的去找寻那些还有温度的东西,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童梦空间”。


这个现实而美好的愿景。


属于孩子,属于大人。


更属于每一个,在这座城市孤独行走的你我。


· END ·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