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0年房价历史走势(穿越深圳40年房价变迁)

中国房地产,

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的转折。


中国楼市前沿的深圳,

又将走向何方?

穿越深圳40年房价变迁,

我们找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趋势?


从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

经历了房价40年

几乎是无上限的大涨。


20年增幅,

冠绝全国。


2000-2021年七大城市20年房价涨幅对比


然而,房价长周期里,

也有跌宕起伏的年月。


深圳四个10年房价变迁图,

表现出时代的房价表情:

80年代上扬,90年代坠崖,

新世纪20年螺旋上升,

2021年掉头向下。


辉煌,往往有暗影伴随。

深圳30年

房价上涨40年,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调控政策。


1993年迄今调控政策,除了限制购房者(需求),就是限制开发商(供应)。

数不清的调控政策的背后,

是深圳住房供应的不断减少,

和暴涨的经济和人口。


这是一张房价上涨原因图。

在楼市再次转换的年代,

我们需要思考,

限制需求、限制供应的政策,

压制了房价,还是鼓励了房价?


云遮雾绕的深圳。




深圳房价经历了

四个“下沉年代”。


国务院颁布史上首个调控政策,

海南、深圳、惠州等地

楼市泡沫瞬间蒸发。


“十万青年下海南”

烂尾楼遍布全省;

罗湖房价腰斩,

深圳楼市经历了数年的低迷。


图为1993年动工的东门大厦,烂尾至今。摄影师@胡潇。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主城区罗湖是重灾区,

正在宏大展开的深圳中心区,

却在这次冲击中受伤最重。


港商撤资,

写字楼、住宅被迫降维……

深圳中心区“十三姐妹楼”,

高度档次低于十年前的罗湖,

且大多分割销售以回笼资金。

原本杀入中心区的

香港大鳄新世界、新鸿基等退地,

留下的和记黄埔,

在深圳最中心地段建了普通住宅黄埔雅苑。


黄埔雅苑(建面43.7万㎡)位置最佳,房价涨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两轮冲击中,

深圳住宅供应却一路大增,

让90年代的房价平平稳稳,

造就创业理想大爆发的黄金岁月。



一场来自华尔街的

金融海啸,

让深圳房价从领涨到领跌全国。

但很快出台的“四万亿”投资,

以恒大为代表的中国房企

借势批量赴港上市。


2008年到2009年的反转,

中国房企丢掉了对市场敬畏之心,

认为融资负债能横扫一切问题。


2008年后,

深圳湾片区开发力度加强,

深圳湾1号的容积率拔高,

半岛城邦经历了“反转”,

深圳湾沿线成为房地产暴利区。


11公里长的深圳湾西侧是中国内地最贵的海岸线。摄影师@飞翔光影。



历史是个轮回,

2020年深圳购房者沉浸在

买到即赚到的打新狂欢中。


2021年下半年,

二手房指导价高压,宏观经济之变(房产税等政策预期)

傲娇的深圳房价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只涨不跌”神话再遭质疑。


跌下神坛的华润城,从“万人抢房”变成了全民营销。摄影师@胡潇。


楼市转冷的背后,

是深圳住房政策的大调整。



2000年放弃保障房建设,

2004年起住宅供应一路减少,

那条不断攀升的房价曲线,

让深圳年轻人苦房价久已。


建了号称亚洲最大公务员小区梅林一村(图中深棕色建筑)后,深圳保障房停滞15年以上


深圳不得不改变——

2018年重拾保障房建设,2020年“十四五”住房规划:

2025年建住房89万套.

2035年建住房200万套(60%为保障房),

深圳各区

都制定了浩大的保障房计划。

总房筹集目标达54万套,

租赁型占74%。

保障房巨无霸光明长圳花园,共1.6万套租赁性住房。


海量保障房上市之日,

是否就是深圳房价

迎来最猛烈考验之时?


人口减少降需求,老龄化加剧抛售,

房地产税增持有成本,

又将如何影响未来房价?


深圳楼市处身巨变之中,

但也有难以改变的特征和趋势——



深圳房价上涨的背后,

是长期以来的供需矛盾。


深圳人住房自有率,

为广东省甚至全国最低。


住房自有率、未来住房供应表明,深圳房价仍比广州有上涨压力。

即使加大宅地供应,

使深圳在四个一线城市中,

居住用地供应与人口的比值

仍然倒数第一。

每个深圳人都应该明白,

住房不足,是这座城市的长期矛盾,

也是需要长期攻坚的根本命题。


深圳宅地供应不足,很大程度是因政策倾向优先供地给生产性的写字楼和厂房。



如果深圳能够创造历史,

完成200万套住房供应,

未来的将形成

类似新加坡、香港两分住房市场:

普惠的保障房和有钱人的商品房。


然而,两个五年住房建设计划,

商品房总量基本一致,

保障房增加10万套,

但有不少来自“十三五”未竞目标。


十三五(2016-2020),保障房实际完成17.3万套,是筹集量的40%


深圳保障房占比远低于香港。

即使15年建成120万套保障房,

深圳的保障房占比,

仍比不上现在的香港。

历史上的香港房价,

并未受到保障房的致命打击。


那么以租赁性保障房为主的深圳,

可望和香港一样,

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分市场。



回望与展望,

买房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从过去到未来,

从罗湖到前海,

城市板块的竞赛,

从未停止。


深圳进入区域竞争时代,科创和交通枢纽是各板块升级的王牌。

建设中的深圳湾超级总部。


深圳各片区的运动,

不仅在深圳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


越过山岭融合莞惠,

穿过珠江连接西岸,

跨过深圳河,拥抱香港北部都会区。

深圳的灯火与香港、珠海、东莞,星点相连,绵延不绝。摄影师@胡潇。


每一个引领深圳扩张的区域板块,

无不因此重塑价值。




【补记】

深圳房价的历史记叙表明,今天房价受挫比起历史上的风雨,只是小微风。不过,在老龄少子化时代,房产税来临之际,大家担心的,是风向的变化。


房地产的历史还表明,政策铁腕一直想把房地产关进“铁笼”。但是,进“铁笼”前是猛兽,进去后,主人禁不住会放它出来,似乎关进去的不是猛兽而是宠物。


风向变了吗?“铁笼”还会被打开吗?


与其捕风捉影,不如关注基本面。基本面一:如果你相信,中国仍然是一个把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的国度,那么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风向就不会改变。基本面二:即使老龄少子化时代,人口仍然会向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集中,从而产生更多的住房需求。


就深圳楼市而言,如果供应量能恢复到2004年间的水平,这就不再是一个需要关进“铁笼”的市场,深圳高房价之痛才能缓解。


猜测风向,不如相信历史、相信数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深圳住房政策实践与住房制度创新》.王峰 李宇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深圳房地产市场》.朱政编著 海天出版社

[3]《深圳2021年统计年鉴》

[4]《2020深圳房地产年鉴》.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5]《新加坡公共住房市场成功经验—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和住房金融齐共振的效果》

[6]《深圳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

[7] 香港规划署资料


本文图片未注明者均来自视觉中国、图虫设计,欢迎独立摄影师与我们合作。


未来城视出品 · 城市地理系列

策划/撰文:LQY 萧小鱼

统筹/数据分析:小六

平面设计:Sue Suky

包装:非凡、Elaine

地图:Super曾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