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政治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负责人蔡云鹏清了清嗓子,一场题为《我拿什么爱你——我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公开课正式开讲。
两个小时后,现场50多名听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点”仍觉得意犹未尽,纷纷上前与民警小蔡探讨起来。
“没料想,社区公开课效果能这么好,说明群众有心理服务的切实需求。”小蔡由衷感慨。如何让心理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如何与民共享科技强警成果,如何通过心理服务助力平安建设?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将“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来抓,通过为社区居民和基层单位提供心理服务,推动形成文明和谐、警民同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搭起零距离服务群众连心桥“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父母更爱孩子的人,但我们因为‘爱’而发出的许多言行,孩子有可能感受到的却是打击或伤害……”5月7日下午,在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进行的亲子关系教育讲座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教官一番真诚的开场白,令在场的爸爸妈妈动容。
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心理健康服务队主动下沉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同时发放公开服务承诺书,将社区居民“请进来”,定期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自2021年4月中旬以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每周2场、每场60余人的成果,跑出了首府公安为民服务的“加速度”。在社区的活动公园内、在服务中心的课堂里、在心理测评的电脑前、在“一对一”心理疏导的圆桌前,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教官用心贴心的服务,让来自15个社区和10余家单位的1412名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用暖心实事推动社会大平安5月初,兴隆巷派出所民警李俊峰在处理一起打架纠纷时,发现女孩小赵的胳膊上有多处划痕。“这是刚才打架时受伤的吗?”“不是,我自己割的,父母不信任我,活着图啥。”小赵的回答引起了民警的警觉。调解结束后,李俊峰拨通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电话。近半小时的电话辅导后,小赵和母亲相拥而泣,这次教官苦口婆心的“话疗”,正是众多心理疏导对象重获新生的缩影。
邻居装修、建筑噪音、广场舞扰民……2021年高考前夕,考虑到考生家庭容易考前焦虑进而引发邻里矛盾,西把栅派出所民警为辖区居民预约了心理讲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教官宋佳与考生家长共同探讨学习成绩与人格修养等话题。5月24日,30名监狱系统长期坚守一线监区的管教民警早早来到心理课堂。针对他们的职业特点,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心理健康服务队精心准备课程内容,还搭配集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体检等项目,进行多次“头脑风暴”。
优秀的专业团队、竭诚的服务理念、先进的技术设备,既有心理测评、个体疏导、音乐放松、情绪宣泄等特色化心理系列活动,还有预约式“一对一”“点对点”的贴心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不断拓宽心理服务范围,提高了心理服务的影响力。
扎实服务举措励警心增斗志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紧扣公安实战任务需求,以心理服务为抓手,关爱民警、凝聚警心、激励斗志,为打造过硬公安铁军和构建平安首府注入不竭动力。
据统计,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先后组织全市各级公安系统5512名民警辅警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逐人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组织开展集体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35场次,参学(训)人数3088人;开展送教活动61次,参与民警辅警4500余人;开创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和“青城警心苑”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各类心理健康常识300条、心理科普文章60篇,录制微课程13个。
在执行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任务期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结合战时表彰,送奖到岗同时,围绕压力疏解、情绪管理主题,先后为41个基层单位1005名一线民警辅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35名民警辅警提供个体心理疏导70次,为9名民警辅警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冥想放松等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心理疏导方法在警营中传播开来,及时调整情绪状态也成为民警常挂嘴边的关心提醒。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利民励警的心理健康服务,既激励广大公安民警辅警奋发有为,推动首府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更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助力。”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王钟琦说。
心理教官所到之处,民警安心,群众夸赞,警营里斗志昂扬,社区里欢声笑语。服务基层、贴近百姓,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民警用一堂堂生动的心理辅导课,用一句句暖人心窝的话语,传递着“警营温度”,播撒着“平安种子”。
作者:陆晗 李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