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又嚷着要去前几天文章里面提到的那个臊子面馆吃饭。
过去以后,发现没有开门,透过玻璃门,里面有两个工人师傅正站在梯子上拆灯具,地上已摆满了拆下来的东西,乱糟糟的。
门旁玻璃窗上贴的不是“装修升级”或者“此店搬迁”,而是“此店出租”。
看样子,我的判断应验了,这是要关门大吉。
还是那句话:市场经济时代,文艺和情怀,是生意上的大忌。
“文艺青年”这四个字,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二逼青年,跟蠢蛋和傻瓜这些词语一个类型。
但是,作为消费者,“文艺青年”不被市场接纳,是一种悲哀。
因为,有了文艺青年,才有人为了高尚的情怀而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没有文艺青年的生存空间,意味着处处以商业利益第一,那么,质优和价廉二者不可能共存。
同等价位下,好货没有利润空间,生存不下来,只有差货以次充好,才有利润空间,慢慢的大家就形成了共识:劣币逐良币,便宜没好货。
经济领域的共识,会慢慢扩散到精神领域,最终改变人的价值追求。
最近,爱人给我讲,她们单位要招聘博士,但是几乎没人来应聘,而且不仅招不来人,现有的博士也在想方设法的外逃。
领导们愁得没办法,还总结了几个原因,比如,说待遇不好、平台不够、杂事太多。
我觉得,这个领导应该是有所顾忌,有些话看破不说破,这些不过是表面上的东西。
七十年前,石河子这片土地上有什么呢,是戈壁摊上的沙子好吃,是芦苇荡的蚊子好看,还是地窝子里的土炕好睡?
但那时,不还是有大批大批的热血青年从外面支援而来么?
我爱人所在的单位也曾经辉煌过很久,据她说,曾经一个毕业典礼,就有四十多个国家发来贺信。
招不来人,甚至现有的人外逃,不过是事物和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搞不好会愈演愈烈。
因为,这牵扯到了一个本质,在有钱人成了开拓者的时代,个人的价值追求变了。
曾经,默默奉献的是英雄;而现在,默默奉献的是傻瓜。
谁愿意成傻瓜,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傻瓜?
当我们不给文艺青年留空间的时候,我们体内的那个热血青年也被自己杀死了。
以上,可以理解为牢骚和抱怨,也可以理解为分析和警醒。
作为个体,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适应和利用。
既然,文艺没有空间,劝君不要太热血。
或许,等宣传英雄、榜样和偶像的时候,再把热血奉献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