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有靠谱的手工活吗(无锡这个传统手工艺品“火”到了大东北!这位爷爷做的“雪地靴”超厉害……)

“芦花白,芦花美,芦花开放秋风吹。秋风吹,雁南归。雁南归,冬相随……”

年复一年,当初冬到来的时候,皑皑芦花如期而至:白茫茫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舞姿绰约,煞是迷人。这随风摇摆的芦苇花,在江阴利港的翟仕忠手上,可大有用途...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

怕冷的人已经开始穿起了毛茸茸的雪地靴

对于江阴利港街道97岁的胡珍秀来说

儿子手工编制而成的芦花靴

足以让她从脚尖暖到心尖

这传承了几代人的草鞋

如今虽然穿的人不多了

但却因它蕴含的时代记忆

让越来越多人想要把它珍藏起来

芦花开,做鞋忙

母子传承老手艺

昨天上午,趁着暖暖的阳光,在江阴利港街道后江市村,翟仕忠正在把前一天量身定做好的芦花靴给母亲胡珍秀试穿,“我母亲小时候裹了几年小脚,所以脚趾处是尖的,因此我做的这双芦花靴是尖头的,适合她的脚型。”贴心的儿子还用棉布把芦花靴的内里缝制好,这样母亲穿起来就不会扎脚底。

无锡手工活带回家做

每年中秋前后,翟仕忠就会去江边采芦花,“这采芦花也有讲究,最好是要在中秋节前后去采,那时候的芦花已经开放,但还没有开足,用来做芦花靴正好。要是过早,花开不多;过晚,容易脱落,都会影响保暖。”

翟仕忠从小就看着母亲做芦花靴长大的,“小时候我们兄妹五个人人都会帮着母亲做鞋子,然后背着去常州的集市上卖,赚到的钱回家刚好够碾米。”

(图源网络)

在那个年代,全村百余户人家,家家都做芦花靴,“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稻子收割完了,可以有稻草秆纳鞋底,芦花也开了可以做鞋帮,这是农忙过后,农民们增加收入、赚外块的最佳途径。”

翟仕忠一边做一边解释道,“做芦花靴是一件费劲、伤手的活,用先前编好的粗、细不一的稻草绳做‘筋’,稻草纳底、芦花做帮,最后收口,这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一丝不苟,一天时间,做三双鞋还是很紧张的。”

翟仕忠今年已经73岁了,每天还能在老母亲的陪伴下做芦花靴,是他最幸福的时光,“小时候都是她做,我们在一旁看,现在她手上没什么劲了,都是我做,她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还要指点我一下。”

手工芦花靴“火”到了大东北

守住记忆里的那份温暖

在翟仕忠家中,做好的芦花靴一双双、一对对,都用绳子串联起来,男女老少都适合,还可以根据要求专属定制。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芦花靴的需求也越来越少

但就在五年前

他又因机缘拾起了这门老手艺

“我们这一个小学老师,想让我做几双芦花靴给孩子们看看,可以让晚辈们了解当年的艰苦生活,之后,又在网上、朋友圈发了我做的芦花靴,渐渐地就有不少人找上门来让我做鞋。”于是,翟仕忠的儿子专门开了一个网店卖芦花靴,“去年下半年卖了近170双,最远的销到了北京、沈阳。”

淘宝上的芦花靴

特意从张家港赶过来的曹凤娥说,“我带回去给孙辈们看,他们都觉得很稀奇,我自己去年在家里的时候,一直穿的是芦花靴,很暖和。”

就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喜爱,翟仕忠才有更大的动力坚持做下去,“我儿子那一代人已经没人会做了,现在我们村里也就我一个人在做,希望能尽我所能留住这老手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利港这一特色。”

芦花靴虽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这段关于温暖的记忆

却不会消失

老江阴人,你还记得曾经穿过的芦花靴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