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DeepTech携手络绎科学发布了“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年中国入选者名单,来自科研及产业界的人士在云端共同见证了新一届中国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登场。22日下午至23日,多位入选新一届“创新35人”的青年才俊陆续亮相络绎“MEET35:创新者说”直播间,分享他们的科技创新亮点和体会和现场回答观众们的问题。与此同时,以“储能电池助力碳中和”和“TR35入选者背后的故事”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也分别成功举行。
储能电池助力碳中和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2021年立项了多个与储能电池相关的重点专项项目,如“新能源汽车”、“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纳米前沿”等。近几年来,路上开着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习以为常,互联网也高调入局新能源汽车。第一场圆桌论坛围绕着“储能电池助力碳中和”的主题展开。
本场圆桌由自然合作期刊系列(NPJ)执行编辑刘波主持,嘉宾分别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冯旭宁,南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庆,以及来自Nature Sustainability的高级编辑张尧卿。
论坛一开始,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的冯旭宁和赵庆两位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冯旭宁在储能电池系统热失效的安全防护领域已深耕多年,在实际应用方面和产业界已经展开深入的合作;赵庆专注研究电池界面和电解质,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并在积极尝试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在碳中和的策略下,汽车制造商们纷纷下场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然而,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电池储能及其安全技术,冯旭宁和赵庆两位嘉宾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在电池安全技术方面,冯旭宁指出当前新能源电池在大规模智能化制造上的程度还不够高。在提升电池比能量时,电池的化学反应活性也会越高,其产生的副反应会带来寿命和安全的问题。在储能问题上,赵庆提到可以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分布式的特点,比如在夜间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发电,以弥补目前储能电站不足的问题。同时,仍需通过对电池材料和电解液的技术攻关,来提升电池的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并减小快充对电动汽车的损伤。
锂金属电池重回市场关注
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作为锂电池的两兄弟,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锂金属电池尽管能量密度高,但因锂枝晶生长而导致的安全隐患,让其沉寂了多年,而锂离子电池以石墨和硅为负极,锂离子嵌入碳中,克服了锂的高活性,解决了传统锂电池存在的安全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比容量低,难以进一步突破能量密度的瓶颈。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赵庆认为,应为锂金属电池的市场应用领域找到可行的突破口,同时,要解决锂枝晶生长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并提高锂金属电池的库伦效率。
“换电”与“充电”将形成有效场景互补
新能源汽车当前所面临的充电桩难找、充电时间过长、效率过低、对土地和电网等都要求过高等困难,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在更多场景普及的重要因素。通过直接更换电池的方式,与充电模式形成有效互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的补能焦虑。然而,换电的普及目前仍存在问题和挑战。嘉宾们赞成换电模式会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也提出了换电后如何充电、运营场地的规划、尽快建立换电标准等问题。
同一领域的期刊会存在差异化策略
在能源领域有着多年编辑出版经验的刘波和张尧卿就电池领域的期刊和论文发表进行了经验分享。张尧卿指出,就算是同一领域,不同的期刊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位和读者群,对文章的创新性等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同样是关于电池领域的期刊,它们的着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Nature Sustainability来说,因为期刊特别强调可持续性研究,期刊编辑在初审时会重点审视文章中是否有关于可持续性的角度或故事。否则,即便文章的工作做得很好,研究成果也很有价值,也不是期刊最终想发表的。张尧卿还从期刊以及材料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角度对能源“可持续”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剖析。
加强产研合作 促进创新发展
加强产研合作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每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术界的研究贡献,每项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产业界的推动。冯旭宁指出,尽管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共识希望研究得以发展,技术得以进步,人民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但学术界和产业界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向,比如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可能更注重原始的创新性研究,而企业的工程师更多面对的是具体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术和产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增进交流。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工程师现在会阅读学术文献并在实际的产品研发中进行试验,将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实践过程中,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TR35入选者背后的故事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中,DeepTech出版服务副总裁赵际南带领观众领略了科研人员背后的故事。新一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的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林君浩和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李丹枫分享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悟。
林君浩对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STEM)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二维材料中原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联。他依靠先进表征技术寻找二维材料奇异物性的根源,利用原子结构工程突破传统性能限制,在原子尺度构筑未来高性能电子信息器件。李丹枫主要从事新型氧化物电子薄膜制备、原子尺度异质结外延生长、低维超导体系及界面新奇物理性质等相关研究。他采用软化学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镍氧化物薄膜超导材料,解决了困扰超导材料研究领域超过三十年的问题。
了解自己的兴趣点 主动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立志成为科学家是很多人在孩童时代就有的梦想。从拥有崇高的理想到真正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其背后的源动力对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林君浩和李丹枫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分别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并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其共通点就是他们都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了解自己的兴趣点,而不是盲目地去选择。
坚持初心 不畏孤独 勇于面对挑战
科研路漫漫。在不断求索的道路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如何面对并应对这些挑战,让自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两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李丹枫说道,在面对困难时,常会质疑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这虽是人之常情,但既然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就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坚持下去,方能取得成功。林君浩补充道,从事科研工作是艰苦而漫长的,能激励并支撑你坚持下去的最根本的动力应源自内心对未知的好奇,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非功利性的目标。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 “偶然”的成功是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的必然结果
创新不是新与旧的对立,历史上的创新几乎都是在前人或自身积累基础上的延伸。林君浩说道,很多刚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不清楚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找不到创新点,这些都是源于自身缺乏基础的积累和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凝练。而要改变这一点,需要通过长期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来了解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坚持对领域内最新发展的及时跟踪。李丹枫补充道,有了扎实而深厚的积累,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找到可以开拓的方向,从而发现创新点。很多科研工作者口中“偶然”的成功,其实都是在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努力和无数次尝试后的必然结果。
论坛结束之际,林君浩和李丹枫对科研后浪们提出了几点实用的建议。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和跟踪该领域内相关科学家的工作;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科研合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了解产业需求,增进产研交流,基础科研与实际应用不脱节;将研究工作融入每天的日常,做好基础的积累;回顾过去时需要总结,但不要后悔曾经错过的种种;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初心,对未知充满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骄人的成就。
关于“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通信、智能制造等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35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远见者、先锋者、发明家、人文关怀者或者发明家。“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35 Innovators Under 35,以下简称TR35)堪称科技领域全球最权威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之一,在产业界和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同。历史上的获奖者不乏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发明者张锋、生物成像技术先锋庄小威、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斯特劳贝尔、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权威吴恩达等各行各业的世界性权威。
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开始TR35中国的年度评选,至今已举办5届。TR35中国旨在选拔来自中国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科技创新领域的青年领军人,并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舞台。过去五年来,近150位重量级专家评委通过严格的专业研判,从全球100余所知名高校/机构/创新企业中遴选出了175位来自中国的、独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科技青年领军人物。历经五年的成长与淬炼,许多入选者已经成为了各自行业、领域的先锋领袖,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曦智科技创始人兼 CEO沈亦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助理教授丛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军、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徐颖等等……中国科技青年的力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和认可。
TR35亚太评选活动始于2014年,自2021年起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负责,广泛覆盖澳大利亚,文莱,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及越南等亚太地区国家。TR35亚太区旨在进一步促进TR35入选者的多样性,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目前经济尚欠发达地区,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青年科学家的力量。TR35亚太区评选重视能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前沿科技,以及候选人利用这些科技突破对当地社会、经济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