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质疑,是现有知识与思维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识的原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顺畅进行。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得不够好,提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成果。下面,我们就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做以下归纳:
01.问题要有针对性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02.提问难易要适度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课堂气氛。提问的难度应该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层次上,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
03.提问密度要适宜
课堂提问的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容易造成疲劳;提问过少、过疏,会使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气氛平淡。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提问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04.应顾及多数学生
一些教师因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从而耽误教学进程,总是喜欢问少部分学生,以希望课堂提问按自己的设计顺利进行。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知道提问与自己无关,积极性就会受挫,不注意听讲。因此,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启迪,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回答问题的氛围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05.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启发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才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06.故设悬念提问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看能不能点燃“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如果教师在新课开始阶段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07.新颖奇特提问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转换一下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是不少教师向往和追求的——学生积极、踊跃地思考和发言。
08.诱导提问激发法
诱导式提问注重思维的纵向延伸,目的是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因此,诱导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要保持难易适度,否则连激发兴趣的目的都无法达到,更不要说唤起深层思考了。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情绪才能被激活。课堂提问的巧妙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开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用课堂提问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成就精彩、高效的课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