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 |舞弊访谈中的提问技巧
导读:当一个人做好了撒谎的思想准备并进行了练习后,就可以减少撒谎时的不自然的表现。年纪轻的人可能还会展现焦虑及不一致的微表情和微反应,人生阅历丰富的人则很难让人察觉其撒谎的微表情和微反应。
在舞弊访谈中,审计人员需要向其提问“刺激性”问题,冲击对方预备好的撒谎计划,让其当场编造谎言。通过“刺激性”问题,审计人员可以获得更多观察对方微表情、微反应、微语言和微逻辑的机会。一般这种提问“刺激性”问题的策略是在访谈后期执行的。
审计人员在提出“刺激性”问题后应观察其反应。这些“刺激性”问题通常都是围绕着关键话题的。有“刺激效果”的问题是一些能激起被访谈者情绪并引发其思考是否要撒谎的问题。当对方在思考是否要撒谎的时候,就可能表现出撒谎的微表情、微动作和微语言。这些“刺激性”问题必须有以下作用:
●能确定对方陈述的真实性;
●能促使对方提供具体信息;
●能触发对方情绪的指控和暗示;
●可能揭露对方的谎言,确认其信誉。
“刺激性”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问题,也称“可确认的问题”;
●假定性问题;
●反假定性问题;
●潜在证据暗示性问题;
●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
●道听途说的问题。
1. 直接问题
直接问题就是与关键话题相关的“七何”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后续进行确认。直接问题并非询问对方的个人主观意见,所以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来后,当事人就要决定是否撒谎。这一决定会对对方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呈现焦虑的肢体语言或不一致的表情。
2. 假定性问题
假定性问题就是直接假定事情的存在,认定话题中的事件是真实发生的,然后跳过事件的一个或两个前提,询问对方这件事发生之后会发生的事。假定性问题的性质与引导性问题是一样的。
●问“为什么”做了这件事,不问“有没有”做这件事。
●问“何时”发生,不问“有没有”发生。
●问在“哪里”出现,不问“是否”出现。
●问当时“如何”操作,不问“有没有”做。
如果审计人员在问题中跳过两个前提会更好,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审计人员知道这件事情是事实,例如,审计人员问“你和他在咖啡厅待了多久”,不问“有没有”这个人(跳过第一个前提),也不问有没有见过这个人(跳过第二个前提),而是问在咖啡厅待了多久。假定性问题会让对方以为审计人员已经知晓了事情的真相,其否认和谎言都将是徒劳的,即使现在不被揭穿,也很快会被揭穿。当然,对方也会思考审计人员是否在糊弄他,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时,对方需要时间考虑,也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并从肢体语言中流露出来。
3. 反假定性问题
反假定性问题是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但还是当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对方提问。通过反假定性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测试对方是否诚实,也可以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如果对方在撒谎,那么可以将这个谎言收集起来,让对方套牢在自己的谎言里作茧自缚。反假定性问题其实就是“假定性问题”和“引导性问题”的反面,“假定性问题”和“引导性问题”通常要跳过一个或两个前提,假设前提事件是存在的,然后询问后续的事。
在反假设定问题中,提问者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并不认定或假定任何事情,通常是以取消一个或两个前提为方针来编制问题。提出反假定性问题会让对方思考是否要提供事实或撒谎,做这个决定时,对方需要权衡其接下来的策略,心理会产生压力,并可能在肢体语言和表情中表现出来。以下列举一些反假定性问题。
4. 潜在证据暗示性问题
潜在证据暗示性问题是指审计人员以假定舞弊真实发生后可能会出现的潜在证据来向对方询问,这些潜在证据在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舞弊痕迹,但舞弊人员却无法确定其是否真的出现,审计人员通过暗示的方式向对方提及这些潜在证据,旨在引发其心理恐慌。例如,“小张,为何我们询问过的人说看到了你那天从出纳办公室出来?”一般而言,诚实的人可以马上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舞弊人员因为有犯错记忆就会思考是否真的有人看到了他,抑或是监控摄像拍到了他,还是审计人员在试探他。面对这种潜在证据暗示性问题,当事人要考虑是承认还是撒谎,在做这个决定时,其心里就会有压力,并可能在肢体语言和表情中表现出来。
5. 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
“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是一种试探性问题,一般是围绕着主话题的外围问题。审计人员故意不问事件的主要构成部分,反而去问一些非主要的问题,并且一般而言这种问题都是以模糊文字或中性文字来询问的。这种问题的主要作用是在对方的脑海中播撒下“思维病毒”,让对方自己去联想这些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审计人员向被访谈者暗示该审计访谈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严重性,而且访谈的内容也将与之前的访谈有异。下面是一些顾左右而言他的问题(试探暗示的问题):
● 你知道这次访谈的目的吗?
● 你知道我们的职责吗?
● 你觉得这次审计后会有什么结果?
● 你知道我们为何来和你谈话吗?
● 你这几天考虑得如何(假设曾经与对方做过访谈)?
● 上次访谈后,你是怎么想的(假设曾经与对方做过访谈)?
● 上次让你回去考虑的是什么事(假设曾经与对方做过访谈)?
6. 道听途说的问题
在怀疑对方撒谎的情况下,将计就计让对方在自己已经说过的谎言的前提下继续撒谎,最后使其被自己的各种谎言套牢。这种道听途说的暗示性问题一般是通过模糊语言暗示对方自己知道了事件中的某些插曲,由于这些插曲是虚构的,如果对方沿着所提供的插曲信息来回答,就表示他之前说的话可能是不真实的。这种暗示性问题通常运用在私人场合中,但也有一些员工会利用这种暗示性问题,将计就计向撒谎的下属或同事发出询问。
其他的道听途说的暗示性问题类似以下这些:
● 听说从客户办公室回来工厂的路上出了严重交通事故,你看到出事的是什么车了吗?
● B 供应商提供的 ABC 设备好像质量有问题,你让供应商进行替换还是维修了?
● 听说数据库设备采购中的 A 供应商最后主动弃标了,你向他们发出弃标函件了吗?
由于这种道听途说的暗示性问题牵涉虚构,非必要情况下不要使用,如果使用,措辞必须谨慎,必须是以“听说”“不确定”“好像”的方式含糊暗示。这种道听途说的暗示性问题最好在对方已经开始撒谎了,审计人员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由于各企业的行为准则要求不同,建议审计人员在使用这种道听途说的暗示性问题前先确定是否符合企业的行为准则,并且在获得审计领导的审批后再使用这种测谎策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