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主要思想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浅析中国古代思想中“格物致知”的内涵)

近现代随着西方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很多知识分子对“格物致知”进行了科学范式的解释,认为“格物”就是观察事物,“致知”即获得知识、客观规律。但我仔细研读中国历代著作和各家注释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大部分时候未脱离伦理范畴。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里面没有对关键的“知”、“物”详加解释,所以导致后世对格物致知的各种理解。但是结合上下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很明显地,作者的落脚点还是修身(个人伦理)和政治(群体伦理)。

东汉郑玄最早对其做注解:“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可见郑玄对“知”的理解还是善恶吉凶方面,而并不是知识或者西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物”,郑玄说“事”,但是没有对“事”具体言说。但说了“格”是“来”,并不是观察义。

唐朝孔颖达对于格物的解释都为来物,而且都是以人之心为第一前提,由人之心指向外物。他说:“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而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于人所好也。”孔颖达明确提出了要行善不行恶这一道德价值判断,和郑玄一样认为来物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一种因果关系。在其笔下,格物致知同样位于道德伦理层次。唐朝李翱虽然对“物”的理解拓展到万物,但是对“格”的理解还是“来”。

到宋代,《大学》被提到与《论语》、《孟子》、《中庸》同列为“四书”的地位,程颐曰“求诸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又由“格物”说到“穷理”,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但他又讲“性”即“理”。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可谓是中华正统,朱子专门写了一本《大学格物补传》,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宋儒要在天地万物一切实体或现象之上来建立一本体,这是当时思想界一共同趋向,程颐周敦颐张载北宋五子都有这样的倾向,到朱熹才集其大成。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尔等乱臣贼子
    尔等乱臣贼子
    发布于:2022-04-27 20:41:35 回复TA
    笔下,格物致知同样位于道德伦理层次。唐朝李翱虽然对“物”的理解拓展到万物,但是对“格”的理解还是“来”。到宋代,《大学》被提到与《论语》、《孟子》、《中庸》同列为
  1. 万凝凡善
    万凝凡善
    发布于:2022-04-27 11:19:30 回复TA
    抱抱我的宝贝
  1. 荆亨栋江
    荆亨栋江
    发布于:2022-04-27 11:19:30 回复TA
    真的吗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