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代理商和经销商的区别(再论“香港联想成立港商持股及借债持股”的真相)

关于当年"香港联想成立,港商持股和众说纷纭的"借债持股"一事,我有两篇文章分别是:《还原真相:柳传志借钱给港商吕谭平持股“香港联想”始末》和《基于《倪光南传》,给你还原真实的“联想”和“倪柳”之争》里的一部分。

其实在《倪光南传》里还收录了一份倪光南先生提供的敦科平写的《联想创业史上的一面门旗——从国有企业演变成民营企业集团》的文章,因为有网友坚持让我分析,在这里结合之前的信息,根据我的理解,我们更加全面地还原一下这一部分历史。

为什么要成立香港联想

在《倪光南传》161-162页里,有专门写到:"当时,公司每年都要从海外采购大批的AST电脑,按照海外订货的行规,必须要付给中间商至少15%的代理费。"柳传志认为:"如果我们自己在海外有一家贸易公司,直接向外商定货,这15%就是我们自己赚了。"

基于这样的思路,柳传志和倪光南们有了在香港成立公司的计划。这里面有提到一个背景就是1987年差点骗走柳传志等300万巨款的就是香港的一个微机代理商,这件事给柳传志等代来深刻教训。

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国有大企业或地方政府才有资格在香港设立自己的公司。计算所公司虽然在内地有了名气,但毕竟只是一家区区的所办公司,是没有资格的。

在这个背景下,柳传志父亲担任董事长的"中国技术转让公司"伸出了援手,并提供了两项最重要的资源——贷款和多资往返香港的签证。

在敦科平的文章里,也特别强调了"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的作用。但是我个人觉得敦科平文章中的一个倾向和观点是有问题的:

第一,其实敦是在暗示"中技公司"对联想的帮助只是出于柳谷书与柳传志的"私情";

第二,敦文中还是非常看不起吕谭平代表的港商的价值的。

在我个人看来:

  • 不管柳传志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说服了自己的父亲支持"香港联想",但是从流程和结果看,第一没有违纪违法,第二没有造成国家财产损失,作非善意的暗示和猜测没有意义。孔子讲,论迹不论心,就是这个道理。
  • 而事实上吕谭平等港商的代理权才是"香港联想"成立的根本目标,没有吕谭平持有的IBM代理商,成立"香港联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在当时的实际是,柳传志也好,"中技公司"也好,都没有独立拿到IBM代理权的能力和条件。

敦科平本身文章中透露出的还是传统的"政治挂帅"的思想。关于为什么要成立"香港联想"在我的《还原真相:柳传志借钱给港商吕谭平持股“香港联想”始末》也有说明。

在《倪光南传》里也有相关的记录:


柳传志还强调,不要因为香港合作方小而怠慢他们,他举了中国专利代理公司的经验教训说,该公司原来也有香港黄金富先生(星光集团董事长)的股份,但是因为不重视香港股东,开董事会也不大请黄先生参加,日子一长,就忘记是合资公司了,结果出了大问题。

而且,吕谭平对联想做出的贡献也是要承认的:

香港联想第一年营业额1.2亿港币,震惊了香港媒体,也打响了香港联想的名声。在吕谭平的推动下,香港联想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代理AST电脑。

香港联想不仅将AST电脑批发给北京联想,还给国内其他代理商供货,几乎垄断了AST在国内的市场,第一年就赚了1200万港币。

随后吕谭平又拉来做板卡的朋友蒋国辉,和联想组建了一个新合资公司QDI,未来给联想自主产品带来辉煌的板卡公司。

在此期间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太低,导致QDI亏损100多万美金,为了表达破釜沉舟的决心,吕谭平拿出全部家产做抵押,贷款投入公司,终于将产品一次性合格率从30%提升到95%。

为什么要和吕谭平合作

关于这个话题在我的《还原真相:柳传志借钱给港商吕谭平持股“香港联想”始末》里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大家可以点击题目链接查看。

我在这里可以补充一个细节是:

1986年4月,联想从吕谭平那里进了500台IBM机器,利润只给了吕谭平5%,吕谭平认了。后来联想又从吕谭平处进了50台兼容机,但是机器质量不好,吕谭平赔本给联想换货。多次合作后,柳传志觉得吕谭平这个人很讲信用,值得深交。和吕谭平做生意的同时,联想也在试着和其他公司做生意,结果一个坑连着一个坑。

最惨的一次,就是上文提到的柳传志和李勤打了300万货款过去,对方老板玩起了消失。从此柳传志吓出了美尼尔症,头晕,失眠,睡眠中突然惊醒害怕,而李勤也不能幸免,落下心房纤颤的毛病。

为什么要在香港上市

讨论为什么要借钱给吕谭平等持股,就要首先厘清为什么要在香港上市。

上市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发展需要钱,而联想缺钱。作为一个非"中字头"的企业,联想在国内银行体系的融资能力在当时并不强。而在香港的工作,让柳传志充分认识到了"上市"融资的价值和重要性。

1992年,柳传志谋划联想在深圳和香港一起上市。结果深圳股市夏季出现“认购表事件”,市值三天跌掉22.2%,柳传志放弃深圳上市想法,只运作香港联想上市。

关于这个话题还只能不厌其烦地请大家先看我的《还原真相:柳传志借钱给港商吕谭平持股“香港联想”始末》。

在敦科平写的《联想创业史上的一面门旗——从国有企业演变成民营企业集团》的文章里,敦其实认为"香港联想"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化公为私",其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在上市后国有股资减少了。

这篇文章是倪光南推荐收录在《倪光南传》的附录里的,我个人认为也应该代表了倪光南的态度。

对于这一点笔者还是保留意见的,因为这还是猜测,从事实角度讲,"香港联想"上市,确实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中科院层面也都支持允许,做恶意的猜测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思路其实还是把结果定义为"恶"然后才去分析如何实现"恶"的过程。

但为了让网友理解,我把截图附上。

为什么要借钱给吕谭平助其持股

敦科平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上市募集外汇,港商倒是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股东了"的观点明显是"书生意气"。

"香港联想"上市是有人乐见其成的,吕谭平虽然没有足够的钱,但是他占有上市前"香港联想"33.3%"的股份,怎么可能任人宰割?

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态度转变:敦科平先是认为"中技公司"参股到"香港联想"成立是不正常的现象,认为主要是因为董事长是柳传志的父亲。当"香港联想"要增资扩股上市了,又认为"中技公司"放弃增资不正常。

这有什么不正常的呢?只是因为敦科平在写文章的时候还不理解什么叫"战略投资"。正如他在自己文中所写,柳谷书领导的"中技公司"成绩卓著,国有资产增值很大。

而"香港联想"又不是"中技公司"的主业,且柳谷书已离职,"中技公司"不增资有什么不正常呢?如果说柳谷书先生还在"中技公司"中技公司不增资才有得怀疑才对!

敦科平的文章对于让港商"负债持股"多有猜测,引起当下很多人也借题发挥,其实我到是觉得大家"就是论事"、"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很难达成一个共识。我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思路是:

  1. 如果你是吕谭平你会不会增资?从现在披露的所有信息看,吕谭平砸锅卖铁也要增资;
  2. 如果是你,决定必须增资,而你又没钱,你怎么办?事实上的办法只有三个:1、借钱;2、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出售自己的股份;当时的情况是吕谭平没有更好的"借钱"渠道,所以他找到了汇丰银行,而从柳传志的计划里,是绝不愿意让外资银行在公司里插一手的。
  3. 如果吕谭平等人退出呢?结果是"香港联想"上市计划搁置,"香港香港"分裂,首先就是代理权的纠纷。
  4. 那怎么办?柳传志可以凉拌,算了不上市了。要么就是柳传志帮吕谭平等解决资金问题,或者说服"中技公司"也增资。但是"中技公司"增资也不是柳传志代表的"中科院计算机所"愿意见到的,因为"中国联想"想要绝对控投"香港联想"。
  5. 那么只有一条路可选,就是帮助吕谭平解决增资的资金问题。至于如何解决,会有什么风险,那就看柳传志自己和中科院、计算机所的领导们怎么认为,是否支持了。

很多网友,都问一个问题:"柳传志或说是联想公司,当时是不是挪用了3000万的专项贷款"?

按照敦科平的分析是一定挪用了,我个人认为也是挪用了。我忘了是在《倪光南传》还是在其他资料里看到的,这笔钱应该是用在了"增资、借钱给吕谭平和在大亚湾"买地建厂上了(这个买地是否为大亚湾不一定准确)

这个部分其实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网友都知道,在那个时候挪用专项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很多人借敦科平的文章"再作文章"时,我要提醒广大网友的是,敦科平在文中写到,他写此文时"民营企业和当年的集体企业一样,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可想而知有多久远了。

在敦科平的文章里,还特别"画蛇添足"般地介绍了一段柳传志准备拿出100万美元在美国做房地产,并且让他妹妹负责的事。当然这也被大V们盯上了在网上宣传,成为柳传志"侵吞国有资产"的佐证和注脚。而这种现象在当年的国有企业里是不是普遍现象呢?

那个年代的很多事,在今天看来就是那么特别。一家几口可以在一个工厂工作,儿子到了工作的年龄还可以顶父母的岗位上岗。今天看是多么的不正常,而当年为什么就那么正常?

黄海贝的《倪光南传》是2008年出版的,敦科平的文章肯定是早于2008年的;而倪光南从1994年到1999年连续就"香港联想"问题举报柳传志,为什么没有结果呢?真的是因为谁在包庇柳传志吗?

我在《还原真相:柳传志借钱给港商吕谭平持股“香港联想”始末》一文中也提到一个细节:

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不久,因倪光南状告(举报)柳传志,柳传志不得不回京配合调查。

生产板卡的QDI集团是香港联想的子公司,由吕谭平一手创办。除了柳传志,香港联想没有人可以压得住吕谭平。柳传志一走,吕谭平就有些忘乎所以。

1995年,因为吕对内存条市场行情的错判囤货,导致库存积压,亏损上亿元。香港联想公布的1995年到1996年的财年业绩显示,总共亏损1.9亿港币。受这则消息的影响,香港联想股票一路下跌,从1.33元跌到0.295元,已在破产边缘。

这一危机的最关键时刻,柳传志却因为倪光南的举报还在北京接受调查。而这一亏损的原因,却被一些"恶意倒柳派"引证为柳传志没什么能力或是腐败。可见同一件事,只要隐瞒或忽略一点点事实,就能黑白颠倒,但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视而不见,甘愿上当。

但在当年,联想公司内部、计算机所包括中科院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一亏损的"罪魁祸首"是倪光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后来倪光南最终被迫离开联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家认为,柳传志是利用各种私人关系,一心想把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企业办好,如何挣钱,一心为公。而倪光南天天想得的是如何花钱,如何让他成为科技权威。

也因为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吕谭平被柳传志劝退。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糊涂帐"竟然又炒得天下不太平。这一次,相信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盖棺定论了!

我个人觉得,不会太久了,谁不想过个安生年?年前一定会有一个结果的,我们且等等看吧!
喜欢的网友请"关注、点赞、转发"!草根评说,坚持的是客观的立场!


推荐我相关的文章:

致储殷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联想为什么不做芯片:从“汉芯骗局”到“方舟败局”之痛

从中国曾经的PC霸主“长城电脑”兴衰,看今天的联想

从“科龙兴衰”,看“联想柳传志”为什么不回应相关质疑

代理商和经销商的区别

李经纬与柳传志,健力宝是失败的联想吗?

联想到“傻子瓜子”,谁还记得年广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