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库建设思路(云浮云安:建强“人才库”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云浮市云安区坚持向基层倾斜用人导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围绕人才引进、培育、管理等方面,建强乡村振兴“人才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激活“头雁”活力

打造人才汇聚高地

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本土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云安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地将人才理念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云安区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实施“归雁”“育雁”“强雁”计划,选派2批共129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把242名党员干部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才库管理,选拔21名优秀外出人才回乡任职,将首批3名本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4名返乡党员大学生以“县镇编制村使用”模式招聘为事业干部到村工作,多措并举激活“头雁”工作活力。

围绕产业发展,云安区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建成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协同创新研究院,引入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带头的研发团队;组建优质肉牛胚胎工程实验室,引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博士团队;共建花卉苗木产业园,引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团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厚植了人才优势。

“请进来教”“派出去学”

夯实人才培养基地

为提升村级干部队伍履职能力,云安区以“全覆盖+专业化”思路开展培训学习赋能,每年由市区镇三级联动做好村干部履职培训,分别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村级财务管理等为重点开展履职培训班,实现全员覆盖;做强“村干上大学”工程,与省内高校合作办学,2018年以来共推荐79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提升班,持续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能力。

同时,云安区注重对现有本土人才的教育培训,将“请进来教”和“派出去学”深度融合,利用区镇两级党校和村级分教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主要对象,定期邀请种植养殖专家、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才等进行集中授课或现场培训,以“田间地头、畜群草场”面对面讲和“养殖基地、种植示范园”手把手教等方式,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育力度。

注重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等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统筹兼顾、联合打通、多向交叉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带头的研发团队、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博士团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团队分别与云安区绿色化工、肉牛良种繁育、花卉苗木产业园共建共联,培育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健全关爱机制

形成拴心留人腹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留住人才是关键。云安区出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六大工程”实施方案》《云浮市云安区“人才强区工程”实施方案》等方案,着力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专技人才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单位党组织深度参与、党员干部激情干事的良好局面。

建立健全人才关心关爱机制,结合领导干部“三联系三专责”工作,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关心关怀,对创新能力强、有重大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选派专门领导做好服务,开展引进人才座谈、谈心谈话等活动,了解人才工作、生活情况,让人才真切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同时,云安区不断建立健全乡村各类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构建具有乡村振兴特色的人才任用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当地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外出乡贤等,发挥资金、技术、技能、经营、信息等优势,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销售、养殖业、电商业及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拳脚。

人才库建设

【南方日报、南方+见习记者】杨再佳

【通讯员】彭怀丽

【作者】 杨再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