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迎来了一批来华援建访问的外宾。
为了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周总理决定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与此同时,他还特意叮嘱后厨,一定要注意菜品质量。
厨师们接到如此重要的任务,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下定决心一定要款待好外宾。在一款款精致可口的菜肴中间,有一道菜极富民族特色,那就是冬笋汤。
这份汤里面不仅包含了中国独有的蔬菜,冬笋和红菜,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食物雕刻艺术,将这些营养价值丰富的蔬菜雕刻成精美的图案,以此入汤,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国宴(示意图)
宴会开始,周恩来带着外宾们依次入座,随即,厨师们精心准备的菜品也被一一呈上,看着餐桌上像艺术品一样的菜肴,外宾们食指大动,在总理的热情相邀下,纷纷开始品尝美食。
可就在大家对厨师精湛的手艺赞不绝口的时候,冬笋汤里的冬笋不知道被谁顶翻了个面,看到冬笋片上雕刻的图案,外宾们脸上由晴转阴,全都停下了筷子和汤匙,还有些沉不住气的宾客,更是毫不留情地直接质问起周恩来:“尊敬的周先生,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看到大家的脸色,周恩来也注意到了桌上菜品的变化。
原来这个翻了面的冬笋片上雕刻的图案,竟然是个“法西斯主义”的标志。
彼时二战刚刚胜利结束,经过战争的摧残,在场所有人都对“法西斯”深恶痛绝,而让大家如此痛恨的标志,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在了中国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不可思议的同时,在场的外宾都感觉十分恼火。
中国这是什么意思?
看着宾客们火花四溅的眼神,周总理却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国宴上的饭菜全都是按照要求准备的,而且端上来之前都会仔细检查,但由于不能破坏菜品样式,所以无论是谁,都没办法把菜品翻过来检查,也根本想不到冬笋片竟然会在汤里面翻过来,还正好变成了这样一个图案。
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周围的几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一下子慌了神,虽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拥护“法西斯”的意思,但现在“铁证如山”,实在有口难辩啊!
面对现场尴尬不已的气氛,周恩来倒是丝毫不慌,他先示意大家平静下来,然后微笑着对外宾们解释:“其实大家都误会了,这并不是法西斯的图案,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图案,在汉字里念‘万’,寓意着美好,福寿万年,福运绵长的意思。”
看到宾客们稍微缓和了一些情绪后,他补充道:“在中国,一般宴请和招待贵宾们的时候,都会上这道菜,以示对宾客们美好的祝愿。”
听到周恩来的解释,外宾们的神情渐渐恢复如常,但心里还是觉得怪怪的,中国的“万”字居然和法西斯标志这么相似,总觉得有点别扭。
而周总理此刻像是看穿了大家心里的顾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换了种方法接着说:“其实就算是这冬笋片做成了法西斯的图案,也没关系,我建议咱们一起动筷将它吃掉,彻底消灭法西斯!”
周恩来主持宴会(示意图)
话音刚落,宴会厅马上就响起了一阵会心的轻笑,大家心里最后的一丝顾虑也被打消了,刚才的尴尬气氛不复存在,周恩来趁机起身和大家一起举杯同饮,宴会的气氛一下变得轻松又愉快。而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周总理刚才的鼓励,宾客们把那道冬笋汤喝得一滴不剩。
作为世界九大外交官之首,周恩来的智慧与魄力折服了很多人。
苏联前总理柯西金评价他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他是自己唯一崇拜的人;而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哈尔德见到周恩来之后,更是给出了极其经典的评价:“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 杰奎琳
从这些政要的口中,我们足以窥见周恩来的儒雅大气的格局,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人任人拿捏的“软柿子”。相反,在很多关键场合,他都在不动声色之中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气场,正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对我们虎视眈眈,总是想尽办法在各种场合给中国使绊子,下阴招,妄图通过这种手段损害中国的形象。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有一个美国记者在会场外看到周总理后,主动迎上来与之握手。尽管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但总理一贯把当权者和普通民众分得很开,再加上出于礼貌的原因,总理没有拒绝这次握手。
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但万万没想到,这个记者一开始就是抱着挑事的目的来的。
与周总理刚握完手,这个记者立刻收敛了笑容,还故作夸张的姿态,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立刻拿出手帕不停地擦拭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里,姿态和神情是要多嫌弃有多嫌弃。
此时,会场外都是各国政要,大家都在围观,看看周恩来如何处理这件事?
而事实上,无论怎样处理,都不能忽略这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此刻摆在周总理面前的是两种选择,要么大发雷霆,要么视而不见。
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两种选择都有弊端。大发雷霆确实能挽回尊严,可不免让人诟病没有格局;假装没看到倒是显得有风度,但也难免让人觉得中国胆小怕事。不过,再棘手的问题也难不倒我们智慧过人的周总理。
看到记者的反应,他只是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旋即他神色淡然的也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不过和那个记者不同的是,他只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迅速走到拐角处,干净利落的将手帕扔进了垃圾桶,接着神色淡然的补了一句:“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然后看也不看那记者一眼,径直走进了会场。
虽然表面上,周总理只是做了个扔手帕的动作,但实际上在场的人都明白周总理是在讽刺那个记者:你擦手之后,手帕还能用;而我握了你的手之后,擦手的手帕就再也洗不干净了,足见你是多么肮脏!”
当然,彼时的中国,在外交上的难处不在少数,而像前面那位记者那样的故意挑衅,周总理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话说50年代初的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在中南海采访周总理,采访过程中,这位记者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只美国产的派克牌钢笔,突然心生一计,想要为难一下眼前这个中国领导人。
办公中的周总理
记者用轻佻的语气问道:“周总理,您作为中国人,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一句话,就把中国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因为无论这支钢笔是买的还是别人的送的,都会让中国落下风。
听到这个别有用心的问题,敏锐如周总理,他几乎在一瞬间就已经意识到,这个记者的问题并非善意。不过明面上,周总理并未表现出任何异样。
他把目光投向了那支钢笔,幽默地笑了笑说道:“关于这个钢笔的来历,其实还有一段故事,这是我的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抗美战利品。”
无视记者脸上逐渐凝固的笑容,周总理又接着说道:“他把这支钢笔作为礼物送给我,我原本是拒绝的,可那位朋友说让我留下做个纪念,我觉得这支笔非常有意义,于是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一番回答下来,记者脸上原本得意的笑容早已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肉眼可见的尴尬。
作为最具个人魅力的外交官,周总理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波澜不惊的样子,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挑衅者,他总是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费吹灰之力的化解尴尬,很多情况下,他都是以这样的方式避免大动干戈,个人修养和格局堪称典范。
不过,避免干戈不代表害怕干戈,不惹事也并不代表会怕事,在关键问题上,周总理也会展示自己威严的一面。
1960年4月,周总理赴印商讨边界问题,为了表明中方态度,申明中方立场,周总理在离开印度之前特意举办了一场记者会。那时候的中印两国关系比较紧张,而这次记者会又是在印度国内准备的,所以在会上,很多记者都卯足了劲想问一些大胆而刁钻的问题,不过这些记者挖空心思想出的问题摆在周总理面前,就成了小菜一碟,对记者的各种提问,他都对答如流。
周总理和尼赫鲁
由于表现太过完美,甚至有在场的记者,在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写到:“从他(周恩来)进入大厅的那个时候起,周恩来就控制了整个记者招待会。”
尽管表现完美,但还是架不住有些小人想故意找茬。
当天的记者会上,轮到英国《每日邮报》记者阿特金森时,他对着周总理提问说:“你对你在德里的会谈,是否感到高兴?因为中国没有放弃一寸土地给印度,我愿意提醒阁下,在印度这次会谈的基础,就是要为中国洗刷侵略。”
“为中国洗刷侵略”,这句话真可谓是欲加之罪,谁不知道中国历来以和平至上,从未侵略过任何一个国家,阿特金森这么问,明显就是往中国身上泼脏水,关乎国家形象,岂能容许他人肆意抹黑?
只见周恩来目光坚定,神情庄重地回答到:“中国从来没有侵略任何国家的土地,而且在历史上一向被人侵略,现在中国还有土地被别人侵占,例如台湾;我很高兴中印两国总理,在会谈中完全同意双方不提领土要求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这证明会谈是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说到侵略别人的土地,这位先生代表英国报纸,当然会知道,英国到现在还占领着中国的什么地方?”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阿特金森,因为大家都知道,英国在当时还占领着中国的香港地区,如今说中国是侵略者,摆明了就是贼喊捉贼嘛!
当然,这一道道灼灼的目光中,并不包括美国的记者,因为她们马上要接棒阿特金森刁难周总理。果然,总理回答完刚才的问题没多久,一位来自美国的女记者站起来了,她问周总理:“是否会邀请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华?”
还没等总理回答,她又立即补充了一句“如果这个邀请并不牵涉到美国承认红色中国问题。”
什么意思,想被中国邀请,还不承认中国,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听她说完,总理不答反问:“既然美国不承认新中国,总统又何必访华呢?”
一句话怼得这个女记者哑口无言,为了强行挽尊,她只好尴尬的问了一个与会议完全无关的问题:“你作为一个62岁的人看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的饮食?”
有了刚才的那些话,周总理也不想与她多费口舌,淡然答道:“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除了在关键场合反应迅速,私下的时候,周总理的思维也相当敏捷。
1960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和周总理视察长沙的工作结束后,两人相约到到江边散步,暮春时节,杂花生树,主席遥望橘子洲头,看到百舸争流,万帆竞发,一时诗兴大发,随口来了一句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一联吟完,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
虽然只有短短十多个字,但此联既用了顶针,又用了谐音,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应对起来难度极大,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文思敏捷的周总理。只见他低头踱了几步,随即吟诵出了自己的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周总理和毛主席
话音刚落,主席连连称道:”好,好啊!“
原来,周总理不仅在句式和意境上与上联相对,连“天心阁”这个地名,也是另有玄机。天心阁是长沙市内一景,正好与同在长沙的橘子洲相对,这样一来,整个对联工整流畅,浑然一体。
当然,总理的思维敏捷还不止体现于此。
在日内瓦会议之前,因为知道中国代表团将会为外国官员、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所以在出国之前,周总理特意点名让工作人员带上国内刚刚拍出不久的彩色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片子又是喜剧又是中国传统故事,细心地工作人员想到观众都是外国人,担心他们看不懂,于是特意写了足足十五页的说明书。可工作人员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这么一沓说明书,交到总理手上时,却被总理给批评了。
他说:“你搞十几页的说明,我要是记者我就不看了,又不是听教授讲社会发展史,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可工作人员还是不解,对总理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听到工作人员服气地反驳,总理也不恼,他微笑着说:“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
给出了办法,周总理又信心十足的鼓励大家:“你们试试,我保证你们不会失败!”
工作人员虽然有一点点将信将疑,但还是照着总理的办法去做了,事实证明,总理巅峰方法果然有效。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如其所料,引起了外国官员和记者们的极大兴趣和反响。放映现场,大家都鸦雀无声,不仅看懂了,而且还看得如痴如醉,甚至当影片演到最后的“哭坟”和“化蝶”部分时,很多观众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同情的感叹声。
由于情节太过感人,电影结束后很长时间大家都回不过神来,直到有人先鼓了一下掌,大家才跟着应和起来,全场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场的代表团工作人员也高兴地互相祝贺,他们成功了,同时,他们也明白,这次多亏了周总理的创造性建议,心里对总理的佩服程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即使这么多人都喜欢并诚心敬佩着周总理,在他心中,最敬重的还是自己的夫人——邓颖超。
周总理和邓颖超
作为四大美男子之一,总理不近女色的优良作风是出了名的,得知这点后,一个外国嘉宾故意问周总理:“总理先生,你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吗?”
本以为这会难倒周总理,可没想到周总理却直言不讳地说:“见过!”
对方瞪大了眼睛问:“是谁,在哪里?”
“是我夫人,在我家里”总理对答如流。
对方哈哈大笑,可是还不死心,接着追问:“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周总理斩钉截铁的说:“是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我眼里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否则我也不会娶她。”
虽然只是回答问题,但在总理心中,这就是他的实话。他与邓颖超相识于微时,彼时的他意气风发,一表人才,身边想要追求他的女生不计其数,可他却独独欣赏那个具有革命精神和新思想的“小超同学”。从学生时代到革命道路,一路走来,两人的情谊不减反增,甚至到了迟暮之时,仍然是彼此眼中唯一的光。
建国之后,周总理夫妇二人搬进了中南海的西花厅,因为国事繁忙,所以即使时局安定,两人也免不了像年轻时那样聚少离多。出门在外,心细如发的总理便把对妻子的思念全都倾注在纸上,于是在他的家书里,对邓颖超的称呼是“超”、“颖妹”这样甜蜜而亲切的昵称。
周邓纪念馆
1954年春天,正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收到了来自邓颖超的家书,随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朵压平的海棠花,看到这朵海棠,周总理一下意会到见花如见人,小超这是在含蓄地表示她已来到自己身边。
欣喜的总理也在随后的回信中,附上了自己在日内瓦驻地附近采的芍药花和蝴蝶花。
后来,邓颖超将这两朵飞越了半个地球的两地花,精心制作成了镜框,并且挂在了西花厅卧室的墙上,一直伴随一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