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叛乱的地方,一个拘禁过宋钦宗和辽天祚帝的地方,一个袁崇焕和谭词同停过灵的地方,一个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的地方,一个李敖之前从未到过却以此地为背景写小说的地方……
“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诗句中提到的悯忠即建于唐贞观十九年的悯忠寺,为北京城里最古老的名刹,清雍正年间重修后改名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坐落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采用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七进六院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和东西廊庑等,占地6700平方米。
寺庙以一面影壁以及其南面的树林区隔开了马路和外面的世界,形成一方幽静而独立的小天地。影壁北边的山门庄重而朴实,两侧列汉白玉狮子一对,中间门楣为三个烫金大字:法源寺。
天王殿供奉的布袋和尚铜像与倒座的护法神韦陀像,以及左右四尊从拈花寺移过来的四大天王像均为明代所制,殿外两侧钟鼓楼为汉传寺庙标配,殿前铜狮及甬道铁香炉则为清代制造。天王殿前小方场柏木参天,烘托出一片清凉世界。
大雄宝殿前的广场最为开阔,也是寺内供香客礼佛的主要场地。大雄宝殿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正中供奉华严三圣,三尊塑像为明代木胎贴金罩漆像,妙相庄严,质量上乘。大殿两侧分立的十八罗汉塑像木胎贴金,为清代制品。
另外毗卢殿内供奉的明代铜铸三层“五方佛”菩萨造像,观音殿内的元代青铜自在观音、明代法华三彩瓷观音和铸铜千手千眼观音,藏经楼北京现存最大的明代木雕卧佛,无一不是罕见的珍贵文物。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大雄宝殿内上方的“法海真源”牌匾,道出法源寺名的出处。
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武则天临朝时建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为“顺天寺”。辽清宁三年毁于幽州大地震,咸雍六年奉诏修复后形成现有规模和格局。
明正统三年,重建寺庙后易名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乾隆四十三年应诏再次重修,竣工后乾隆亲临寺院,写下“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并以御书“法海真源”牌匾赐寺,突出法源寺在佛教律宗寺庙中的重要地位。
1956年,中国佛教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在法源寺成立;1980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在法源寺成立。佛学院学员起居及教学活动都在东西廊庑进行,与开放的寺庙互无打扰。
法源寺最近一次广为人知大概要得由自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写作之前李敖从未到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无限空间。小说以此为基调,再现了清末百日维新失败后谭词同英勇就义的过程。
但底蕴深厚的法源寺却并不需要一部现代小说的加持。且不说寺内的佛像、古籍、碑刻和古木等“四绝”,寺庙内那些不起眼的物件,无论是毗卢殿前移自北海团城渎山大玉海的底座,还是悯忠台下甬道上雕工精细的乾隆五十八年所制石香炉,无不历经沧桑,饱含岁月韵味。
回到历史,北宋末年,刚刚继位一年的宋钦宗赵桓被攻破汴梁的金国完颜亮押回中都,和同样破国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一同囚禁在悯忠寺。一禁三十年后,两人均死于完颜亮的一场马球赛中。
1288年冬,抗元失败的南宋遗臣谢枋得被元帝拘于悯忠寺,读寺内壁间曹娥碑后绝食为宋尽节。五百多年后,诗人龚自珍做宣南诗社到此一游,十年后从袋中翻捡出一包收自法源寺的海棠干花瓣,感叹道:“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与梁思成陪同来法源寺赏丁香,赏花谈诗间,留下法源寺丁香诗会中最为芬芳美好、平静温和的一段轶事。
据说,游览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时这里的丁香号称香雪海,一开起来,满寺微苦的芬芳,与崇效寺牡丹和恭王府海棠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法源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