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商机助理官方下载(我读丨三个“史密斯先生”与18世纪英帝国的全球扩张)

史可鉴

16世纪以来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一直是帝国史、殖民史和经济史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西方历史学家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亚洲,试图通过探讨大英帝国在印度、东南亚和中国的跨文化贸易、人口流动、技术转移和宗教传播等问题,构建一套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历史叙事。与此同时,中国历史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清代的中国和世界,通过陆海的历史考察,重新审视传统的宗藩关系和朝贡贸易体系。然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史,尤其是马戛尔尼代表团访华前的中英交流与冲突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杰西卡·汉瑟(Jessica Hanser)的《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大英全球帝国的崛起》(以下简称《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从微观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入手,深入挖掘18世纪三位英国商人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的商业活动,从商业贸易和金融网络的角度重新解读盛清中国与大英帝国的经济政治关系。该书通过微观历史的叙事,成功地将大英帝国的全球版图扩张与清朝的“广州体系”联系起来。既展示了18世纪帝国的扩张和贸易网络的内部运作,又揭示了横跨英、印、中的金融信用体系对清代广州贸易体系的威胁和影响,从而为马戛尔尼访华和中英鸦片战争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解读。

这本书的作者韩杰希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16-19世纪大英帝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全球贸易和殖民活动。这本书是根据他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的。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这本书的书名引人注目,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不过,这本书里的“史密斯先生”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同名同姓的英国商人,都叫“乔治·史密斯”。18世纪下半叶,他们都频繁往来于印度和中国之间,他们的商业轨迹也被许多历史档案所记载,包括格林堡的《鸦片战争前中国贸易史》、马史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等。,为中国历史研究者所熟知,甚至出现在清代军事部门的档案中。韩杰希注意到,由于“乔治·史密斯”这个名字在18世纪的英国非常普遍,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很容易混淆三个人。经过认真考证,韩杰希再次梳理了三位史密斯的生平,并根据他们工作生活的通商口岸,分别命名为“马德拉斯的乔治·史密斯”(约1730-1791)、“广州的乔治·史密斯”(1746-1808)、“孟买的乔治·史密斯”(1737-1790)。三个史密斯在亚洲的商业冒险构成了这本书的三条叙事线。

乔治·史密斯三人的商业活动是大英帝国在亚洲扩张历史的缩影。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帝国史和殖民史的研究强调个人在帝国扩张中的作用,因此商人、传教士、殖民者、士兵和外交官都被纳入帝国史的研究范围。例如,艾莉森·游戏的代表作《帝国之网》强调,早期现代英国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域的扩张,依赖于一个由上述不同群体共同构建的以跨文化贸易和知识生产为特征的无形网络。18世纪,这张“帝国网”随着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和商业活动向东扩张,大英帝国的贸易版图也渗透到了亚洲海域。不过,似乎这三位史密斯先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边缘人物,因为他们一直都是在中英之间游走的私人操盘手。所谓“散商”,是指那些未经东印度公司许可,在亚洲水域经商的商人(在不同的研究语境中,又称为“私商”、“自由商人”或“香港商人”)。从17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被政府授权垄断与印度、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的贸易,私人未经东印度公司许可不能在亚洲海域进行贸易。然而,高额的贸易利润仍然吸引了大量的私营商人铤而走险。他们选择绕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与亚洲商人建立贸易关系,更何况很多时候东印度公司在很多海域都无法实现绝对垄断。事实上,从事临时贸易的罪犯不在少数。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不受雇于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如保罗·范·代克、苏珊·肖普等编辑出版的散文集。2018年的《公司之外:1700-1840年广州贸易中的散商透视》(超越公司:1700-1840年广州贸易的私人一面)是上述研究视角的成果之一,韩杰希的散文《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散商》也收录其中。通过将这些看似边缘的群体置于故事的中心,这些研究挑战了由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的亚洲海上贸易的叙事。韩杰希指出,垄断贸易之外的零散商人与东印度公司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密切关系。三位史密斯先生的故事还揭示出,18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和金融网络越来越依赖于散商的金融活动,因为以散商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可以有效填补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中的资金缺口。

除了共同的经销商身份,史密斯三人都是苏格兰人。这不是历史的巧合。事实上,东印度的苏格兰人是英国商人的四倍多。与英格兰相比,苏格兰一直被认为是大英帝国中贫穷而叛逆的边缘地区。亚洲贸易的高额利润以及植根于苏格兰历史的移民文化和冒险精神,促使大批年轻的苏格兰人在18世纪中叶前往东印度和中国追求财富,三个斯密都是其中之一。如果在东印度公司下找不到就业机会,他们就会像三个史密斯一样,成为活跃在东印度和中国的零散商人。在清朝的档案中,参与广州贸易的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几乎没有区分,只是统称为“英格兰公民”。韩杰希的研究试图突出苏格兰人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的特殊作用。她指出,以三位史密斯为代表的苏格兰商人几乎都是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粉丝,亚当·斯密本人就是苏格兰人。更重要的是,苏格兰商人与伦敦的政治领袖保持着密切的沟通,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变成了帝国的政治议程。比如马德拉斯的史密斯和广州的史密斯就积极为东印度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出谋划策,亨利·邓达斯是18世纪后期英国政坛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是首相小威廉·皮特的亲密顾问和盟友。这两位史密斯先生强烈批评了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垄断贸易,他们对中国贸易的描述也极大地影响了英国高层对中国的看法。马德拉斯的史密斯和广州的史密斯都向亨利·邓达斯建议派遣使团到中国,以解决他们在中国的贸易和债务问题,而这一建议就是1793年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雏形。

那么,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苏格兰商人是如何在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之外,建立起连接英、印、中的全球贸易金融网络的呢?他们是如何在印度洋掀起“商业革命”,进而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这一切还需要从大英帝国的茶叶贸易和在东印度的殖民活动说起。18世纪中期,中国茶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英国各阶层的日常消费品。巨大的茶叶进口和消费需求使对华茶叶贸易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最赚钱的业务。然而,要从中国广州购买茶叶,东印度公司需要足够的白银来支付。因为东印度公司能卖给中国的产品很少,出口中国得不到足够的白银。长期以来,东印度公司不得不通过从美国向中国出口白银来弥补贸易逆差,这在英国受到了批评。随着1757年英国在印度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东印度公司试图将其在印度殖民掠夺所得的白银汇往中国,以填补广州公司的资金缺口。然而,殖民过程中高昂的军事和行政成本使得公司在印度的辖区也无法满足公司在广州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此时,以零散商人为代表的民间资本成为东印度公司的生命线。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也使得东印度公司的许多员工迅速致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礼物”或与当地印度统治者的私下协议中饱私囊。通常情况下,在印度的英国人可以选择将他们赚来的财富汇回英国,并投资于更安全的房地产投资。但房产投资3%-4%的年收益率,远低于当时的其他再投资选择。例如,资本回报率可以高达25%贷给印度商人。最赚钱的投资是以散商为主的港澳贸易。所谓“港足贸易”,是指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印度、东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仅限于亚洲水域,其交易的货物通常受东印度公司限制,参与港脚贸易的船只不隶属于东印度公司,但通常获得东印度公司的许可,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航行。投资以香港为基地的贸易风险很大,因为投资者要面对沉船造成的货物和船只损失的风险,但一旦贸易成功,可以带来高达100%的回报。韩杰希的研究表明,很多在印度的英国人通过大宗代理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港澳贸易。以史密斯为代表的经销商将他们的印度客户投资或委托的货物运送到广州和东南亚,出售货物后将利润存入广州东印度公司的金库。由此,大量印度民间资本通过以散商为代表的港脚贸易流入东印度公司的广州金库,极大地满足了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中的流动性需求。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的广州金库将向大宗商人签发汇票,大宗商人在印度的客户可以凭此汇票在东印度公司的伦敦金库获得付款。正是这种由散商主导的港澳贸易,维持了18世纪下半叶中英之间的茶银流动,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建立的商业帝国也越来越依赖于港澳散商提供的流动资金。

但是,三史密斯的商业活动并不仅限于上述汇兑代理业务。他们和其他苏格兰分销商很快找到了新的投资目标——金融信贷,并通过高风险、高利息的贷款将18世纪下半叶印度和中国的资本市场连接起来。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中英贸易基本在广州进行,政府通过“十三行”管理广州的中外贸易。广州的史密斯很快发现,广州的商人也很缺钱,从事茶叶贸易的人往往需要向内地的茶商和种植户预支现金。但在清代,中国内地信贷市场和机制无法满足港商的资金需求,高达36%的年放款利率令港商望而却步(同期英国商业贷款年利率通常在5%左右)。史密斯和广州的其他经销商看到了商机。他们把港澳贸易的现金借给广州的经销商,年利率只有清朝法定借贷利率的一半左右。于是,外资成了港商借贷融资的首选。到18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港澳商人都向广州的香港商人发放了大量贷款,这些资金的所有者是印度商人的英国客户。这些债务关系在二级债券市场进一步几经转手,还款利息叠加,港商的债务风险越来越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兵部档案中,张和颜世英供述:“因一时还不上,且伊催得不是很紧,就把利钱换成了票子,藏品中有‘原钱不来,票子掉头兑现’。他还改利加息20多年,积累了这么多。”最后,当广州的港商无力偿还外债时,爆发了金融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爆发金融危机,几家大的商业银行因为资不抵债相继破产,被中国史料和研究称为“商债”。中国史学界对广州体系中的“商荒”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并充分认识到“商荒”对“广州体系”的影响及其与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鸦片战争结束的80多年间,广州“商债”案件时有发生,重案近20起。然而,“商债”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纠纷。因为交易商用英国客户的资金放贷,当贷款无法偿还时,整个金融信贷网络中的债权人都卷入了风险。广州的史密斯和其他在广州的英国债权人要求会见广东巡抚和海关监管,以解决香港商人的债务问题。当他们发现这一要求无望时,以史密斯为代表的英国债权人开始寻求国家层面的调解。1779年9月,英国海军的军舰抵达广州,一年后再次停靠广州。首领潘敦船长在广州受史密斯等人委托,试图以炮舰外交要求广州政府强制执行港商的债务契约。这种潜在的军事外交冲突之所以长期不被中国历史研究者所重视,是因为官方档案中隐藏了有关军舰到达的信息。广东巡抚黎智英、海关监管员杜明阿在呈报皇帝奏折时,对英国海军船只的到来只字不提,而将潘敦等人统称为“洋商”,并将“商债”的所有问题归咎于行商的贪婪。总督黎智英担心冲突加剧,决定由政府出面与史密斯等人在广州谈判,以平息事态。政府协调解决“商业债务”问题,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然而,英国商人对广州政府给出的偿债计划并不满意,因为还款金额远低于他们的预期。虽然债务纠纷被抑制,但交易商对债务安全和自由贸易的需求并未减少。

1784年,广州的另一起事故暴露了中英贸易的脆弱性,这就是著名的“休斯太太”事件。作为“休斯太太”(即大班)的货监,本书的第三位主人公,孟买的乔治·史密斯深陷其中。1784年11月24日,英国商船休斯女士号停靠在广州附近。该船在鸣礼炮时误伤了附近的中国舢舨,导致两名中国人死亡。后来,孟买的乔治·史密斯被捕了,开枪的英国炮手被甘龙皇帝下令处死。在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中,陈力的《帝国眼中的中国法律:主权、正义和跨文化政治》一书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案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摆脱中国法律管辖、获得域外管辖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韩杰希进一步指出,英国枪手的死刑使得当时将中国描绘成野蛮的“东方主义”论调更加泛滥。“休斯太太”事件凸显了英国在华大宗商人的司法诉求。他们意识到有必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受中国政府干涉并受法律管辖的居住区,这后来成为商人游说英国政界高层关于来华使命的重要事项。

广州“商债”危机和“休斯太太”事件共同揭示了18世纪中英贸易在金融、政治和司法方面的不稳定性。韩杰希指出,这种不稳定性在当时的英印贸易中也是存在的,但在英国的贸易和殖民扩张面前,中国和印度有着不同的命运。在印度,英国商人也向印度当地商人和领主提供贷款,同样面临类似广州的“商债”危机。但印度的“跨文化信用很快变成了殖民债务”,私人信用引发的债务危机成为帝国进一步殖民印度的契机。面对债务风险和跨文化冲突,这些游走在帝国边缘的零散商人会选择游说甚至施压伦敦政府,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诉求转化为更激进的帝国干预。在广州,英国商人面临着更强大的对手,但他们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将殖民印度的经验应用于中国。他们希望通过派遣使团,让大英帝国摆脱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阻力。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反而为几十年后的中英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史密斯先生的中国之行》是近年来西方史学界一部精彩的微观全球史书。通过对历史上三个个体人物的追溯和叙述,巧妙地勾勒出18世纪大英帝国在亚洲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的运作。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有机结合了全球史和微观史的优势。德国历史学家汉斯·梅迪克(Hans Medick)曾指出,那些看似边缘甚至微小的事件或人物,可能具有全球意义,世界历史存在于微观历史中。三位史密斯先生无疑是大英帝国的边缘人物,但他们纯逐利的经济活动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改变了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的历史进程。微观历史不是碎片化的历史,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常态化历史叙事中那些“正常的例外”。史密斯先生是英国对华贸易中不同寻常的存在,其背后的民间资本和金融网络也对以东印度公司和香港商人为中心的广州贸易史研究提出了挑战。像其他微观历史的作品一样,这本书试图将深刻的历史分析融入引人入胜的叙事中,读者可以从中看出其导师史景迁的影响。丰富的叙事离不开大量史料的支撑。本书使用了多个国家、多种语言的档案史料,并从中探寻了三位史密斯先生的蛛丝马迹。其中,关于三位史密斯先生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叙述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研究18世纪的日常生活史、妇女史和家族史也有参考价值。

阿里巴巴商机助理

编辑:于淑娟

校对:张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落日映苍穹
    落日映苍穹
    发布于:2022-04-27 05:41:24 回复TA
    韩杰希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16-19世纪大英帝国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全球贸易和殖民活动。这本书是根据他在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的。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这本书的书
  1. 欧梦楠丽
    欧梦楠丽
    发布于:2022-04-27 02:33:22 回复TA
    生的再平凡,咱也是限量版。
  1. 黎仁楠灵
    黎仁楠灵
    发布于:2022-04-27 02:33:22 回复TA
    树的孤独,风知道;左手的想法,右手明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