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周日下午,浙江义乌市公安局福田派出所接到陈先生报警,称其11岁的儿子被诈骗分子骗走3万多元。
陈骁今年刚满11岁,还在上小学,平时爱玩手机游戏。10月24日下午,陈骁打开一个经常玩的网游,看到世界公屏有人在发装备,出于好奇加了QQ群。
告诉对方陈骁,因为他是未成年人,需要添加客服QQ,以摆脱未成年人防沉迷模式。陈骁信以为真,加了客服QQ。
加好友后,“客服”发来视频请求,说要引导对面,怕陈骁搞错了,拿不到设备。陈骁想了想,拿起了录像机。视频中,客服还了解到,陈骁现在用的是父母闲置的手机,于是开始设置。
“因为是未成年人,需要成年人的手机来解瘾,扫码可以去掉。”对方说完就发一个二维码。
听了这话,陈骁接过父亲的手机,按照对方的提示扫码。这时他发现自己在给对方微信付款,对方解释说不会真的扣钱,只是流程演示。
陈骁平时用父亲的手机上网,他也知道父亲手机的支付密码。所以当陈骁正确输入密码后,他发现微信里的钱包被扣了5000元。
第一笔钱转出后,陈骁有点害怕,想让对方还回来。“客服”一直跟陈骁强调,现在一定要继续按照流程走,否则不仅之前的钱拿不回来,爸爸手机账户里的钱也会被扣。
“因为你之前犯了一个错误,要通过虚拟交易验证身份,才能成功退款。你打开你爸爸手机的支付宝,我发二维码,你扫密码,验证完成后,之前的钱就会退回到账户里。”
陈骁立刻惊慌失措。因为怕父亲账户里的钱被扣,他按照“客服”的指示,打开父亲的支付宝,扫描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
当钱没有被归还时,陈骁变得越来越紧张。“客服”继续以加班费、冻结资金等理由诱骗陈骁扫描二维码。就这样,5000元没还,陈骁又陆续从支付宝转出26755元。
转出这么多笔,一笔都没还回来。陈骁吓得不敢再扫码了。在对方的“指导”下,他删除了聊天记录,准备把父亲的手机放回去。
此时,正在忙碌的陈先生查看手机,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连续扣款短信。经过反复询问,他得知儿子被骗了,赶紧给福田派出所打电话求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我不得不说,现在有很多骗局。也许对于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有些骗局一眼就能看穿,但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难免会被迷惑。
警方提示
家长要教育孩子对网络上的陌生人保持警惕,对所有在网络上主动接近的人都打上问号,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要骗你,慢慢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
其次,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传达“努力就会有回报,努力就会有收获”的正确思想。
同时,家长也要做好自己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平时通过交流互动,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要随便点不明来源的链接,防止孩子进入钓鱼网站。
潇湘晨报综合义乌公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