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86厘米是几尺几呀相当于多少码(“小萝卜头”牺牲72年,中国最小的烈士曾是狱中地下党小交通员)

小萝卜头死的时候才八岁半。他死在重庆歌乐山。当时他已经在监狱里住了7年多,距离新中国成立只有24天。

像他的父母和许多革命者一样,他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和重庆的解放。

小萝卜头,本名,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幼子,曾参与安事变,起草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以迫蒋抗日。1941年被捕入狱后,宋绮云、徐林霞和当时只有8个月大的宋振中辗转于重庆和贵州的监狱和集中营,时间长达近8年。

家里的一封信和报纸上的一封慰问电,是父母和其他六个孩子唯一的联系。兄弟俩在不同的地方长大,其中一些人从未见过面,直到1963年团聚。之后,他们拜访了父母的旧友和狱友,在史料和回忆录中寻找,试图拼凑父母和弟弟最后的八年时光。

在重庆歌乐山白公馆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萝卜头曾经用半支铅笔在一封家书的背面写上“哥哥,姐姐”,还用瘦弱的双手紧紧握住牢房的铁栏杆,踮着脚尖走向远处的大山,在每个牢房里传递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消息和信息。

大哥宋振华把他们的牺牲记在心里,带在身上。他无数次拿起父母和弟弟的照片,把几十年来从老人们那里听到的故事讲给后人听。今年七一前夕,在河南郑州宋振华的家中,他揉着父母和弟弟的照片,再次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今年88岁的宋振华最珍视的荣誉是建党一百周年时刚刚获得的“党的光荣50年”奖章。他把它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给记者看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穿的时候一定要换上上面有板的衬衫,顺从地把勋章塞在领子后面。

“父母是党员,但当年不能公开身份。等我们长大懂事了,也鼓励自己入党。”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传承。

2021年9月6日是小萝卜头牺牲72周年。70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还记得,中国有一位最年轻的烈士。他的名字叫小萝卜头,他的名字叫宋振中。他的雕像被红领巾覆盖着。

7月3日,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萝卜头雕像被系上红领巾,附近有悼念花。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最后的重逢

挂着“石膏旗”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刺耳的反[/k0/]警报响起,人们纷纷奔向反[/k0/]洞。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Xi经常遭到日军的轰炸。

在宋之父宋振华的记忆中,“跑警报”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带太多东西。一个人带着吃的东西和一两件衣服,大人们拖着大一点的孩子,抱着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跑就是三五里路。回来的时候,看到的街道满目疮痍,被炸毁的房屋一片废墟。人们扒开泥墙和瓦砾,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弹坑像颠簸的伤痕一样无法抹平...

后来我跑警报的时候,我妈怀里抱着个宝宝。1941年春,小萝卜头出生在Xi安,小名森森,兄弟姐妹六人,家中最小。

宋振华弟弟的照片也是萝卜头留给世人的唯一照片。新京报记者张经伟翻拍

虽然外面战火纷飞,但这也是宋振华家庭团聚最难忘的一天。宋绮云的父亲当时是《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他身边有警卫,还雇了一名护士来照顾孩子。宋振华生活在7岁之前,每顿饭都有肉。“就算主料是普通的大白菜,盘子里至少也有两三块肉,肥肥的,带皮的。”

年轻的宋振华不太清楚他父母的身份,但他回忆说,当时他已经知道了父亲的“革命”。

当他六岁时,宋振华被安排在家里开的餐馆外面“放哨”。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他看到陌生人反复徘徊,他应该立即回去告诉大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戴墨镜穿长袍的人走近,感觉不对劲。我跑回去跟我爸说有个‘坏人’,可没多久那人就来找我爸了,大人们都笑着跟我说是‘自己人’。”

这个饭馆是党的地下联络站,是掩护杨虎城和红军联系的“交通线”。1933年6月,杨虎城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十七路军正式签订“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秘密协定。于是,一条“交通红线”开通了。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军需要的药品、报纸、武器等物资通过这条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运往根据地,从未暴露过。八路军在Xi安设立办事处后,这条秘密线路仍在运作。红四方面军得以借此机会发展壮大,从入川时的1万人发展到8万人,成为保障红军长征会师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武装力量。

促成杨签订共产党协议的人之一是。他是黄埔六期毕业生,曾任中共江苏省郫县县委书记,也是作为组织加入杨虎城的“统战工作者”。

“每次父亲回家,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人回家,聚在一起开会,窃窃私语。”几个人打麻将当幌子。一旦有陌生人靠近,麻将桌立刻噼啪作响。宋振华不明所以地站在他面前学到了很多演奏技巧。时至今日,这位89岁的老人仍能模仿父亲和叔叔们当时的动作,“敲下太平”。他笑着说:“当我的头刚刚高于桌子时,我就知道这种正宗的玩法了。”

拯救国家是在这张牌桌上计划的。但暗流涌动,看不见的危险悄然逼近。

童年的宋振华。新京报记者张经伟翻拍

逮捕和分离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临潼发动“兵谏”,扣押了已来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xi事件”,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Xi安的报纸和期刊都停刊了,只有《西北文化日报》没有刊号。作为主席,宋绮云带领全社会的工作人员上街分发报纸。事实上,宋绮云也是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的起草者。作为中共西北特科的一员,他从1935年开始策划了多次游行集会,激起了人们的抗日热情。

Xi事件和平解决后,表面上事件暂时平息,但实际上宋绮云一直处于危险之中。

后来,宋振华听说杨虎城建议他父亲出国留学,但他没有离开。1937年初,杨虎城被迫出国,十七路军编入四方面军。宋绮云成为参加参议院的少将,并在军队中组织干部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和政策。宋振华的印象是,从那以后他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1941年9月他被捕。

那一天,宋绮云被一封“赶快回家”的电报骗着从陕西前线回家。回到家,他意识到不对劲,想马上离开。“我爸回家一天一夜不吃不喝,我妈说:‘我给你做个饭,吃完你就走。’抱着森森就出了门。“然后,宋振华看着两个陌生男人进了自己的院子,他的父亲被这两个人一左一右夹着带了出来。

这一幕至今仍让宋振华感到痛苦。“我父亲看上去不像是过去送客的。他看起来很严肃,胳膊好像被两个人抓住了。我看到他脚上还穿着拖鞋,就跑进屋里,把鞋滑出来让他穿上。”

父亲被带出大门时,母亲带着森森回来了。她没有说话,看着宋绮云被带上马车离开。

宋绮云、徐林霞和孩子们的合影。许林霞怀里的孩子是宋振华。新京报记者张经伟翻拍

宋家开始变得“动荡不安”。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距离Xi二三十公里外的蒲阳村。七个孩子中,宋振华的大姐和三姐之前都被送回了江苏老家,只剩下二姐和一对弟妹,还有还没断奶的森森。

徐林霞几乎每天都和森森一起去Xi安市打探丈夫的消息。她在1928年遇到了宋绮云,并在接下来的13年里搬到了江苏和陕西。她是最亲密的夫妻,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所以,当两个月后,有人说“宋校长要去重庆,让你带几件衣服给他”时,许林霞毫不犹豫地去了,知道这可能是个圈套。

“我必须救你父亲。”那时候的宋振华还不能理解妈妈眼中的拒绝,只记得她说“就算是火坑我也要跳。”

临别前夕,许林霞坐在灯下,把孩子们的衣服一件件叠好,一件件告诉孩子们,“我妈对我说‘你是长子,一定要听话懂事’,对我二姐说‘你年纪最大,要照顾好弟弟妹妹’。那天大家都睡得很晚,我妈一直看着我们。”

第二天临别,孩子们轮流抱着8个月大的森森,看着妈妈把弟弟越抱越远。“当时我就隐约知道,这次我妈大概会离开更久。”

当时一群年仅12岁的孩子相继离开父母,懵懂无知的他们却不自知。这是告别。从此,关于父母和弟弟的各种经历只能从别人零散的故事中拼凑出来。

6月29日,宋振华在郑州家中拿出父母和弟弟的照片,回忆当年的故事。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家书和吊唁信

“在贵州息烽集中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森森和他妈妈被关在一个潮湿阴暗的房间里,没有阳光。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这是《红岩》中中国梁紫的原型韩子东在回忆录中写的。韩子东,国民党特务组织早期地下成员,1936年因出卖汉奸被秘密逮捕,先后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子洞、贵州西峰集中营等11所监狱。1947年8月,他逃出白公馆,成为唯一成功逃出重庆的革命者。

随着《红岩》的出版,“小萝卜头”以及江姐、、华等中共地下革命者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

李今年86岁,是重庆白公馆小螺头唯一健在的见证者。她回忆说,第一次见到森森是在1947年10月,当时她才12岁,随父母被捕。森森主动找她说话,安慰她,“姐姐,别难过。”

同一个女牢房里,住着五对母子(女),包括她妈、森森、徐林霞。牢房阴暗封闭,有霉味和尿味,让人呼吸困难。食物发霉发臭了。“早上有拌老鼠屎的米饭,一点咸菜,中午有一点菜叶,晚上什么都没有。”李形容,“我绝不会饿死你,但我绝对不会吃不饱。”

森森在类似的环境中从8个月长到8岁。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他又矮又瘦,细小的四肢让他的头显得特别大,所以被称为“小萝卜头”。

1947年,他们的父母被捕六年后,他们在宋振华第一次收到父母的来信。四个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堂兄弟一起,特意在照相馆里拍了这张照片,宋振华在最下面一排的中间。新京报记者张经伟翻拍

在宋绮云和徐林霞带森森去重庆白公馆、渣子洞、贵州息烽集中营的那些年里,剩下的六个孩子都在为生活而挣扎。

父母离开后,留在Xi安的四个孩子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宋振华的记忆。两个月后,党组织暗中照顾他们,把他们的堂兄弟从江苏送到Xi安照顾他们,并安排他们陆续上学。姐姐和三姐在他们的家乡宋振华处境非常艰难。两姐妹轮流住在亲戚家,给地主家当女仆。被殴打遗弃后,被修女收留。

那时,宋振华只知道他的父母被“关了起来”,生死不明。直到多年后我们再次相遇,才知道他的姐妹们发生了什么事。“活下去。为父母报仇。”宋振华唯一的想法。

被捕六年后,宋振华第一次得知他的父母和弟弟还活着。那是父亲从重庆磁器口寄来的亲笔信,父亲在信中问:“你还好吗?”

“我太激动了。”宋振华说,全家人围住了二姐,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另外,四个兄弟姐妹,还有我的堂哥和表妹,特意去影楼拍了一张照片。

"原始照片有四英寸大,非常小."现在,看着这张照片,宋振华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别看照片,我们穿得干净体面。其实在不被相机拍到的下半身,裤子都烂得厉害,全是补丁,真的没钱买全身的衣服,但我想让爸妈看到照片,知道我们过得很好。”

根据父亲的信,他们把这封信和照片寄给了重庆歌乐山脚下磁器口的一个姓黄的人。几个月后,在第二封信中,父亲写道:“妈妈看完也流泪了。”宋振华回忆说,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在第二封回信的后面,有用铅笔写的四个字,“哥哥,姐姐”。

通信断断续续一年多,最后一次是在1949年春节前后。那一次是我妈徐林霞写的信。她说:“你爸爸和杨叔叔(杨虎城)已经飞到贵阳了,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我会写这封信,我们的通信会暂时中断。”信写得歪歪斜斜,有重叠,徐林霞解释说“眼睛不好”。

后来,宋振华得知,由于长期的监狱生活和间谍的审讯,她的母亲患了重病,她不仅双目失明,而且身体肿胀,几乎无法行走。这封信之后,他们又断绝了联系。

重庆歌乐山渣子洞监狱,曾经关押过包括宋绮云一家在内的革命者,现在是红色教育基地,里面放着当年像萝卜头一样被杀的孩子留下的鞋子。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宋振华没有多想,然后通过短信得知了他父母和森森的消息,表示慰问。

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发给杨虎城将军家属的慰问电在报纸上发表:“惊悉杨虎城将军在重庆监狱被国民党特务土匪秘密杀害,杨虎城将军的妻子、次子、书记及其夫人也相继遇害,使我极为愤怒。”

“可以说我的世界已经崩塌了。”宋振华怒吼道。16岁就读于西北军政大学。“有一天我去军校救父母和森森,为他们报仇,他们遇害的消息彻底毁了我的希望空。”

宋绮云、徐林霞和他们的小儿子宋振中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被特务秘密杀害。那是1949年9月6日,新中国成立前24天。

重庆红岩灵魂展览馆展示的监狱用的半截铅笔和萝卜头画。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共和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牢房和集中营未能完全阻止地下工作。

在宋绮云息烽集中营时,被吸收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在监狱、集中营进行秘密叛乱和党内思想传播。

重庆红岩魂陈列馆有一封1400多字的长信,名为《送章生金陵序》,作者宋绮云。重庆红岩莲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王浩介绍,这封信写于1947年,信中提到的盖有章的同学是在白公馆监狱的狱友梅。他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他因组织反对蒋介石的“青年总校团”被捕,被关押在白公馆宋绮云斜对面的房间里。

王浩说,根据获释人员的回忆,当时认为梅等“青年总校团”的6名涉案人员迟早会被释放,有可能重返国共战场,于是暗中开始了对6人的策反。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梅出狱后走共产党的革命道路而写的。

腰围86厘米是几尺几呀

“梅张寒等人出狱后,才真正履行了当年的誓言。”王浩说,梅张寒协助策动了江阴要塞的火炮起义,为解放军顺利渡江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

梅在回忆录中提到,6岁的小萝卜头在送序《送学生有章金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3月下旬的一天早上,这位宋朝的烈士趁特务不在,把他的儿子钟真送到我的牢房里...他从裤腰里掏出这篇序言,递到我手里……”

作为白公馆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自由走动的人,小罗头在狱中成了党组织的交通员。据史料记载,他从西峰集中营转移到白公馆后不久,就帮助被囚禁在这里的中共重庆地下党特别支部书记陈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把爱国将领黄先胜摘抄的消息提供给陈然,陈然做了简单的汇编和分发,然后把这些带有消息的小纸片送到各个牢房。这些小纸片后来被称为“监狱前进”。

重庆红岩灵魂展览馆展出的狱中萝卜头画。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东北义勇军创始人之一黄先胜是小萝卜头的老师。早在西峰集中营,秘密党组织就通过绝食、罢课的方式,为森森换取了在狱中接受教育的机会。“黄叔叔教他学地理,看地图。他虽然没出过国,却知道四川省,知道重庆,知道我们待的地方叫白公关。”李回忆道。

李记得,小萝卜头早上一般带着铅笔和卫生纸跟黄先生一起上课,下午用指甲在地上做作业。写完后,他用铅笔抄在卫生纸上,第二天交给黄先生。

语文课本《我的哥哥《小萝卜头》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作者是小萝卜头的二姐宋。她还写了一篇回忆父母的文章。1964年,梅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文章后,与宋联系,将亲笔撰写的《送入金陵序》交给宋家子弟。

梅张寒曾这样评价宋绮云“沉着勇敢的气质,谦虚热情的待人态度,长者淳朴的作风。”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宋绮云、徐林霞和宋振中被视为革命烈士。这个8岁的“小萝卜头”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小萝卜头不愧是党培养的孩子。你这么小就知道帮大人传递信息,保守秘密。”韩子东称这个孩子为自己的“老战友”。

7月6日,一名小学生在重庆红岩魂展馆萝卜头雕像前向少先队员敬礼。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寻找和记忆[/s2/]

宋振华无法勾勒出他最小的弟弟的具体长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无法理解弟弟是如何在黑暗的牢房里从8个月长到8岁的。他只知道,这个8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为子孙后代的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

他承担了这一奉献。1950年,宋振华从西北军政大学毕业后,自愿参军戍边,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机要局当翻译。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支枪,一瓶汽油和一盒火柴。“一旦有意外,先把密码本烧掉,绝不给自己被抓获的机会。”几年后,他决定去农村。和田地区的玉田县、皮山县、库尔勒地区的磨山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哪里苦哪里好,这辈子总得付出点什么。”宋振华这样解释他的行为。

1963年10月,宋家的六个孩子在父母被捕后第一次在北京团聚。他们从小失散,分散在世界各地,有些人甚至从未见过面。照片中,后排中间是宋振华。新京报记者张经伟翻拍

1963年,宋振华作为南疆建设的杰出代表,应邀进京观看国庆阅兵。回忆起那一天,站在天安门主席台上,他昂着头,一脸自豪,心想:“这一定是我爸妈想看到的。”

那年国庆节,宋家的六个孩子终于在北京团聚了。他们从小失散,分散在世界各地,有些人甚至从未谋面。我二哥宋振勇回忆那次见面时说:“大家都像大一新生一样,先报了名字,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此后,六兄妹一直在寻找父母的老友,监狱幸存者,甚至被策反的国民党特务。一点一点,他们拼凑出了父母和弟弟的八年牢狱生活。在这条寻人路上,他们一边听老人讲,一边给后人讲男女主人公的故事。

7月1日前夕,88岁的宋振华获得了“党的光荣50年”奖章。他把它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给记者看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穿的时候一定要换一件直顶的衬衫,把勋章掖在衣领后面。新京报记者张经伟摄

如今,“小萝卜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去世的歌乐山松林坡,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那里矗立着宋绮云、徐林霞、小萝卜头的雕像。

在萝卜头的脖子上,有一层层或鲜艳或褪色的红领巾。

(部分资料可参考红岩春秋、魔窟、哥哥“小萝卜头”回忆)

新京报记者张经伟

编辑刘谦

校对赵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儒雅君子
    儒雅君子
    发布于:2022-04-27 04:47:05 回复TA
    在每个牢房里传递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消息和信息。大哥宋振华把他们的牺牲记在心里,带在身上。他无数次拿起父母和弟弟的照片,把几十年来从老人们那里听到的故事讲给后人听。今年七一前夕,在河南郑州宋振华的家中,他揉着父母和弟弟的照片,再次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
  1. 承诺只因一时兴起
    承诺只因一时兴起
    发布于:2022-04-27 06:28:53 回复TA
    组织暗中照顾他们,把他们的堂兄弟从江苏送到Xi安照顾他们,并安排他们陆续上学。姐姐和三姐在他们的家乡宋振华处境非常艰难。两姐妹轮流住在亲戚家,给地主家当女仆。被殴打遗弃后,被修女收留。那时,宋振华只知道他的父母被“关了起来”,生死不明。直到多
  1. 顾瑾莉恒
    顾瑾莉恒
    发布于:2022-04-27 01:32:46 回复TA
    有一天你将破茧而出,成长得比人们期待的还要美丽,但这个过程会很痛,很辛苦,有时候还会觉得灰心,应对汹涌而来的现实觉得自我渺小无力,但这也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做好你此刻能做的,然后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1. 纪艳子婷
    纪艳子婷
    发布于:2022-04-27 01:32:46 回复TA
    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声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优秀的人,看你就知道。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